触手生春——巧妙发挥手在数学课中的作用
2015-08-15何英
何 英
(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振宁学校)
新课标指出:“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师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环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
有首歌谣说得好:“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在小学数学课上如何发挥手的作用,需要我们教师在“ 手”与“ 数学”之间架起一道彩虹桥。
一、“ 手”让抽象数学形象化
新课标指出:“ 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
镜头一:“ 指尖上的数学”
在第15 届“ 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华应龙老师执教的“ 指尖上的数学”一课,给众多听课老师颇多感触。这节课华老师关掉电脑,摒弃公开课的“ 必上菜”——多媒体,只用一支粉笔,陪孩子们走了一段奇妙之旅。 这节课设计层次清晰,首先由背诵9 的乘法口诀利用手指表示9 的乘法口诀得数, 为本节课做好铺垫,然后借手指头数数,让学生掌握了基本规律,什么数在哪个手指上,引学生进入探究状态,进而设计轮回数,探究什么数在哪个手指上,给学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探究空间。 拓宽学生思维,激发了探究欲望,精妙有层次的设计,培养了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当探究一个轮回为8 的规律时,老师都不由自主地伸出手加入探究的队伍中,面对孩子们一个一个精彩的回答时,老师掌声不断,大家不只是在为孩子们喝彩,更为华老师巧妙的设计、大胆的生成挑战喝彩。
《 指尖上的数学》让数学在指尖跳跃。
二、“ 手”给了学生自信心
新课标对“ 20 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作出“ 8~10 题/分”的速度要求,同时指出:“ 教师在允许学生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目标。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
镜头二:手指算盘
上学期最后一次校教学研讨会上, 一年级组老师提到孩子们20 以内进位加法错误率太高,另外有许多孩子一学期下来,仍然掰手指,许多老师都表示自己班上也有这样的普遍现象。这时获省级优质课一等奖的陈老师说:“ 你喜欢掰手指,我就让你掰手指! ”“ 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在老师的心里,孩子们应该用凑十法,而不应该依赖手指。 面对老师疑惑的目光,陈老师边演示边讲解“ 8+5”在她们班孩子是怎么算的。“ 伸小数,想大数。8+5 就伸5,心里想8+2=10,5-2=3,8+5=13。 ”我不由自主地伸出手,想:“ 9+6,伸6,想9 和1 凑成10,6-1=5,9+6=15,还真是!”此时,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原来不仅是我,其他同仁也正在验证陈老师的说法。整个低年级组的11 位老师无不为陈老师的教学智慧喝彩。
陈老师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行为,引导孩子们在自己的手指上拨算盘,那种“ 噼呖啪啦”的声音,透着陈老师的教学智慧,更映射出学生思维的光芒。
三、“ 手”让学生参与度高
新课标指出:“ 教师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 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
镜头三:我有一双小巧手
最近,正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面积,在“ 学习什么是面积”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下面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并在有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它们的大小,有的时候则需要重叠。 我伸出我的手,让学生伸出他们的手,问:“ 是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你们的手掌面大?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老师的手掌面大。我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并指出一般的情况下是这样的。这时,我说找一个学生和老师比一比,学生的激情很高,都举起了自己的小手。 我喊出了班上一个个头和我差不多高的女生的名字,学生在失落的同时,眼神中透出狐疑的目光。 我让他们通过观察, 比一比老师和这位学生谁的手掌面大, 有的学生说老师,立刻有学生说不一定,可能是×××,一片疑云笼罩在教室里。 我借机问:“ 通过观察能比较出来吗? ”学生都在摇头。“ 怎么办? ”我接着抛出来第二个问题。 学生的激情又回来了,“ 将老师的手和×××的手放在一起比。 ”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归纳出第二种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重叠,并与×××示范给大家看。在这个教学环节快要结束的时候,班上经常考试得满分的××说:“ 我们每个人都有手! ”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什么时候想拿出来就拿出来,不像其他的学习工具,老师布置让孩子们带,总是有那么几个人忘记带,而手是不会的。 这节课孩子们的激情之所以如此高昂,离不开他们的双手,因为它可见可触,有感受,所以这节课“ 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自信心强。 ”
《 指尖上的数学》是一节探究规律的数学课,20 以内进位加法是计算课,面积是有关“ 空间与图形”的课,三节不同的课,均能给听者带来愉悦的学习经历,离不开“ 手”的功劳,因为老师巧妙的设计好比画龙,而学生的手就好比“ 睛”,“ 画龙点睛”“ 龙”才能栩栩如生,课才能如此精彩。
“ 素材的选用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这些素材应当在反映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时,充分挖掘“ 手”在数学课上的功能,符合新课标,同时也尊重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表征知识经验的方式有三种:动作性表征、形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而且这三种方式在儿童身上是顺次发生、发展的。 即动作性表征阶段( 0~2 岁)、形象性表征阶段( 3~12 岁)、符号性表征阶段( 12~15 岁)。 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性表征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各种手势语言和利用手的形态,以手显形,以形传神,可以增强语言的力度,使讲授的内容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听课“ 如沐春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强化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记,提高课堂实效。让我们一起努力在“ 手”与“ 小学数学”之间驾起一座绚丽的彩虹桥,为孩子们学习数学打开另一片广阔的天空。
布鲁纳.教育过程[ M].哈佛大学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