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形势下地方台民生新闻的困境与对策

2015-08-15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百姓新闻报道题材

刘 玮

(漳平广播电视台,福建 漳平 364400)

在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要求电视新闻在制作和报道过程中,更加贴近和服务民生,真正做百姓的贴心人。民生新闻以其平民化的报道视角,贴近百姓生活的报道内容,灵活多变的报道手段等特点,得到了本地观众的高度支持和参与,成为地方电视台生存取胜的战略战术法宝之一。因此,研究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民生新闻对“新闻立台”的重要性

(1)民生新闻是地方台新闻内容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民生新闻不同于其他新闻,具有更加贴近民生,服务百姓的特点。这从一定意义上说,民生新闻已经成为地方电视台新闻内容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以龙岩电视台为例,所开设的“百姓视点”、“记者追踪”、“家园”等民生栏目深受当地百姓喜爱,在当地百姓中收视率颇高。各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开设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因此,民生新闻已经成为现代地方电视台“新闻立台”的保障。

(2)民生新闻题材的深入挖掘是“新闻立台”的根本。各地方电视台深入百姓生产生活一线,体验百姓的喜怒哀乐,对各种民生新闻题材深入挖掘。这些电视台新闻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制作的民生新闻更加贴合百姓实际生活状态。以龙岩电视台为例,之所以这些年观众越来越喜爱本土电视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生新闻报道功不可没,连带着其他新闻收视率也随之提高。

(3)关注民生疾苦,是地方台不可推卸的责任。关注民生疾苦,加大民生新闻的播报力度,解决百姓实际困难,用民生新闻引导地方百姓树立正确的理念,是地方电视台不可推卸的责任。地方电视台要想做好“新闻立台”,必须树立真正从下至上民生新闻题材获取途径,真正做到为当地百姓服务,成为百姓心灵寄托的“贴心人”。

二、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存在的共性问题

县级电视台是地方电视台的主力军,因为距离百姓更近,更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百姓生产生活中的新闻报道题材,做民生类新闻可谓条件得天独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如下:

(1)缺乏亲和,不接地气。民生新闻应当立足平民生活,选择更具有“人情味”的新闻题材进行挖掘、采编和报道。但是,我国县级电视台在民生新闻报道中,民生新闻题材普遍存在缺乏亲和力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新闻题材不是从百姓的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去挖掘新闻题材,多是从上而下的新闻报道任务的安排,多是当地政府民生政绩工程的报道,报道内容不以百姓的喜怒哀乐、生产生活状况为主,高高在上,无法真正反映百姓实际情况。很多地方电视台开设的民生新闻栏目之所以收视率低,甚至开播不久就停播,和所报道的民生新闻缺乏亲和力,不接地气有着很大关系。

(2)政绩盛行,民生“失守”。很多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多是宣扬当地政府为百姓做出多少贡献的政绩新闻。诚然,这种新闻报道也很重要,有利于拉近政府与百姓的关系,树立政府为民服务的形象。但是,如果民生新闻总是充斥着自上而下的这种政绩新闻,时间久了百姓就会慢慢地对这种“高大上”的新闻丧失观看的兴趣。笔者发现有的电视台在民生新闻报道中,民生人文关怀做得十分不到位。正如当地的一位观众所言,看这种宣扬政绩的民生新闻真是如喝白开水,没有任何滋味。对百姓真正生产生活实际的漠视,无法真正彰显民生人文关怀,是现代地方电视台或多或少都存在的现实问题。

(3)琐碎重复,缺乏创新。民生新闻报道形式缺乏创造性,琐碎重复报道不断。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一是小新闻大报道。有些电视台对一些鸡毛蒜皮、邻里纠纷等琐碎小事,狠抓不放,本来能够几分钟就说清楚的事情,非要做成一个专题报道。例如,某地方电视台制作的专题新闻报道“寻牛记”,其实就是一位农民的牛跑到隔壁村庄,最后被对方送回的一件小事,但是却故设悬念,浓墨重彩,索然无味之极。二是过度包装夸大。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存在另一种不良现象就是过度包装新闻,甚至无中生有夸大新闻,以求达到轰动效应。2014年6月广西电视台报道的12岁男孩子杨六斤在父亲过世,母亲改嫁,四年前爷爷、奶奶相继过世后成为孤儿,每星期仅从堂哥家领取10元生活费,为了生存只能挖野菜抓小鱼。然而杨六斤被一些媒体夸大事实,称为吃野草生存的孩子,歪曲了事实,出现了负面影响。三是民生新闻重复报道,出现雷同现象,甚至完全照搬照抄相关新闻报道。曾经有一篇“夏季到武汉来看海”的新闻,从2011年到2013年,每当雨季出现城市内涝,就被媒体和网络反复引用,丧失了新闻的时效性。

(4)舆论缺失,监督乏力。民生新闻报道目的不只是向社会揭露社会现象,最重要的是通过报道引起社会中相关人士的重视,内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解决报道中的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民生新闻报道还起着引领民生发展的作用。但是,县级民生新闻在播报中追求短平快,缺乏后续新闻报道中问题解决情况的追踪报道。舆论监督后劲不足,使得民生新闻报道的社会引领作用大打折扣。某地方电视台曾经报道某小区住宅质量问题,但是在当地住房管理政府部门的干预下,最终没有后续跟踪报道。这种做法是现代民生新闻受行政干预的无奈和悲哀。

三、做好新形势下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改进对策

(1)新闻选材要体现民生意识。地方电视台要想做好民生新闻报道工作,必须首先在民生题材选择上做足文章。因为民生新闻是否能够产生相应的新闻效应,最关键的一步工作就是要做好民生新闻题材选题。笔者结合自己地方电视台工作的实际经验,认为做好民生题材选题工作首要的一点就是要体现民生主流意识。新闻工作者要结合当前国内重大民生问题,考察本地该问题现状,深入挖掘这一主流题材。例如,2012年,百姓最关心的就是公民道德沦丧问题,尤其是随着“小悦悦事件”的不断发酵,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社会问题。新闻工作者可以就这一问题展开选题,深入考察当地百姓在公民道德中出现的问题。今年,笔者采访了一位80岁耄耋老人骑着自行车走遍漳平十六个乡镇(街道),免费为40多位百岁老人拍回生活照和全家福的生动事例。新闻在上级台及本台播出后,被报纸和网络媒体转载,并引起市民强烈反响。通过这样的民生新闻,我们向社会传递着人间真情和满满的正能量。今年,我台就城市创卫做了有关精神文明方面的系列报道,报道了闯红灯、乱张贴、随意搭盖等不良行为,引起市民的热议,不良现象逐渐改观。新闻工作只有树立民生主流意识采访思路,通过对主流民生意识的考察,探究存在的重大民生课题,这样才能够制定真正符合百姓诉求的民生新闻。

(2)新闻主题要挖掘思想内涵。任何民生题材的新闻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和活力,需要重视对新闻题材本身深刻思想内涵的挖掘。在上述做好民生新闻题材的选题的前提下,地方电视台下一步重要的工作就是深入挖掘民生新闻题材的深刻思想内涵。民生新闻题材的报道,不是单纯的就事论事,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新闻价值。民生新闻中深刻的思想性,是真正引领当地百姓认真思考相应民生问题的灵魂。缺乏深度思想的民生新闻,如政绩民生新闻,最终不会获得百姓的认可和喜爱。同时,对待重大民生新闻,要引入深入报道的方式,考察问题产生的根源,制定对该问题解决效果的后续报道。这样才能够真正把民生新闻做活,做出深度,解决百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问题,百姓才会真正信服。这最终有利于树立地方电视台的正面形象,实现真正的“新闻立台”。例如,2014年笔者就漳平市双洋镇坑源村发生的因集体毛竹林分山而引发的“马山事件”进行了深入报道,制止了“马山事件”在网络上的发酵和负面影响,起到了很好的正面引导作用。

(3)民生报道要适度加大。地方电视台要想实现“新闻立台”,必须重视民生新闻的报道力度。当然,这不是说以后地方电视台的新闻都成为民生新闻,而是在现有的新闻内容中,民生新闻所占比重要有所增加。尤其是在地方电视台,地方民生新闻报道应当成为重点新闻报道板块。毕竟不同于国家级电视台,地方电视台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高大上”新闻题材能够报道。但是,地方电视台也具有自己的优势,就是更加贴近民生,离百姓生活最近。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平民百姓中存在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形成地方电视台天生的民生新闻土壤。因此,在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中,要扬长避短,更加注重对民生新闻的报道。这不但拓展了地方电视台报道的实际范围,还能够为政府与民众之间搭建一座舆论沟通的桥梁,让政府更能够了解当地百姓民生状况,真正做到关注民生。百姓也能够通过这个桥梁向政府转达自己的合理建议。平民百姓其实更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吃穿住用行”等现实具体的问题,加大对此类问题的民生报道,可以使得地方电视台始终能够做到接地气,成为百姓真正可以依赖的“贴心人”。像本台今年采制的《漳平:肉品有了“身份证”安全可追溯》这条新闻就是反映漳平市民在各大市场、超市买肉时也能拿到肉品安全可追溯小票,从此吃上“放心肉”的民生新闻,受到百姓的称赞。

(4)报道形式要敢于创新。地方电视台在民生新闻报道中要杜绝“小问题大报道”、“过度包装夸张”等新闻报道形式。当然,适度的深入挖掘和包装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够夸张报道,要实事求是。因此,创新地方电视台的报道形式,真正做到民生新闻报道收放有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例如,对待主流民生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大报道”的做法,但是对待“鸡毛蒜皮”等小问题就不要太过,更不能为了只是片面追求轰动效应不从实际出发夸大新闻内容。要真正创新制作民生新闻报道形式,为百姓提供形式新颖但又具有深刻社会内涵的民生“新闻大餐”。要想制作民生“新闻大餐”,还要防止民生新闻快餐化报道方式,给百姓真正的人文关怀和教育指导。例如,每年的“两会”报道,本台都提前策划精心组织,派出庞大采编队伍,立足自身传播优势,以多种报道形式全面立体传递两会信息。2013年“两会”在电台微博开通“向市长提问”栏目,收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并传递到两会现场。电视台电台走进“两会”现场设直播室,在两会召开的四天时间,推出《两会进行时》特别报道,采访高层领导以及代表、委员,追问民生难题和社会热点等,力求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威发布两会的最新消息。

(5)舆论监督要形成长效。现代地方电视台还要克服民生新闻报道追求短平快,舆论监督后劲不足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建议对待重大民生问题形成跟踪报道机制。重大民生新闻问题不能够短平快,认为报道完毕就算万事大吉。必须对问题的解决情况进行深入的跟踪报道,只要问题没有解决,就不要轻易放弃这一民生新闻题材。这样做,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新闻内在价值,还能够真正做到民生新闻立足民生、服务百姓的理念,让电视台真正成为百姓的喉舌。如果没有形成重大民生问题跟踪报道机制,百姓会对电视台丧失信任感,进而不利于电视台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还要加强地方电视台在民生新闻报道中的舆论监督后劲不足的问题,形成常态化、监督范围更广的舆论监督氛围。像漳平市民热议历经十年的“华龙二期拆迁”难题,本台开辟专栏,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拆迁难度、拆迁户的诉求等方面多角度进行深入、连续性地跟踪报道,使市民更理解,更加理性地看待城市拆迁问题。在这一点上,笔者建议成立电视台与观众互动方式,及时了解重大民生问题的发生和解决情况,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四、结束语

地方台民生新闻的兴起与发展,除了让我们看到国家对民主政策的支持,也让我们看到社会对民众话语权的尊重。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民生新闻的发展,部分地方台民生新闻相继遇到发展的困境。地方电视台要想解决民生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树立全国视野、放眼民生大局,立足地方电视台所处区域的民生实际,才能够真正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百姓新闻报道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百姓看家“风”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