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性语言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
2015-08-15吕航
吕 航
(吉林电视台,吉林 长春 130033)
语言作为一种信息交换工具,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在新闻语篇中还需要满足使用者表达观点和组织语篇的需求。新闻语篇是对时事事件的客观报道,由于其本身带有及时性与客观性的特点,新闻语篇中所传递的信息,对公众的舆论关注具有引导作用。因此,批评性语言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分析一直是语言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概述
批评语言学与传统语言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对语篇社会属性的认同,并且提倡将批评分析技巧突破文学语篇的局限,更多地运用到非文学语篇分析之中。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来源于批评性语言学的研究方法。1979年出版的《语言与控制》一书中首次提出批评语言学的分析方法,书中旨在利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来对语言形式进行分析,最终揭示意识形态与语篇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
当前,新闻语篇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研究对象,新闻语篇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许多看似客观公正的官方新闻报道常常将报道者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隐藏其中,进而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英语新闻是世界新闻中的主导力量,本文从及物性、转换、情态、引语这几个角度来分析新闻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在分析过程中体现批评性语言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
(1)及物性。语言概念功能是语言概念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要探讨了如何向接受者传递未知内容的整个及物性系统,然而批评话语分析在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不同于传统的句法上的区别,批评性语言更强调对现实的描述,而不同的及物系统将产生不同的叙述效果。因此,语篇中将参与者在句子中放置不同的位置将体现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例如,在对游行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的报道中,两家不同的报纸在描述事件结果时中给出了不一样的表达:其一,“100名示威者死亡”。其二,“100名示威者被警察击毙”。第一种表达方式描述了游行示威者最终死亡的状态,但刻意地掩盖了死亡过程。第二种将事件的执行者放于句首,并且将事件的关键人物放在击毙这个敏感动词之后,给读者冲击性的刺激,激发读者向示威者一方的情感倾向。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虽然新闻报道的本质是客观且公正的,但是报道者在语言中运用不同的及物性将展现截然不同的报道意图和动机。
(2)转换。英语新闻语篇中转化不仅仅指两种语法结构之间的变化,而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转化,需要将语篇所创设出的情境以及报道者的目的相结合来加以理解。新闻语篇中常用的转化分为名物化与被动化两大类。名物化是指报道者运用名词或名词短语的形式来代替动词结构或句子向读者传达信息。名物化作为语言概念隐喻中的一种,利用对语句赋予非人格化的效果,达到模糊事件中的参与者与执行者。例如,当政府对某个事件发表声明或对某个事件进行解释时,此常常采用语法结构转换的方式,将动词结构作名词化的转变,通过名物化将事件的主体、时态、程度进行模糊化,通过给读者传达片面的信息来达到突显新闻立场的目的。
(3)情态。情态在新闻语篇中主要用以表达作者的评价和态度,是作者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在英语新闻中常常用情态动词、副词以及形容词来表达。文章中情态词汇运用的频率可以作为说话人对事实的确定性的评估。新闻语篇中报道者利用情态词汇来传递隐含政治意图已成为一种常用手段。以《纽约时报》对我国2011年7月发生的重大动车追尾事故的一篇报道为例,文中利用大量的情态动词与情态副词来对中国的铁路安全发出质疑,存在一定程度上信息误导。例如,文中一段作者对动车追尾事件的描述这样写道:“或许从中涉及贪污腐败或者工程不合格的问题。”这里用“或许”来表示事实的不确定性,用“腐败”和“不合格”这两个带否定意义的词汇来试图说明铁路不安全的事实,从而起到对读者的误导作用。
(4)引语使用。引语的使用是新闻报道中常常出现的,文章中采用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的形式来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引语的来源不同导致反映的新闻侧重点也随之不同,报道者往往引用与自己报道观点相符合的话语,并通过文章作为载体将意识形态传递给读者。例如,“香港警方清理最后一片抗议区域并逮捕抗议者”这篇新闻报道中,就引用了一段抗议者的话,“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失败,这并不是最后的结果。”抗议代表唐先生说。这篇报道中独独引用一段抗议者的言论,有意地忽略掉其他民众的看法,提供给读者的信息显示是片面而又主观的,使读者的情感向抗议者一方偏移。
(5)语篇的态度分析。能正确解读报道者对所有报到事件所持的态度是阅读新闻语篇的重中之重。但是任何报道者都无法做到对事件报道的客观,在报道时总会从自身角度出发,采用各种句式、结构等,表达出个人或某个利益团体对事件本身的观点。例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我国人民来说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同时也是我国综合实力增强的有利证明,然而有的西方国家对奥运会的报道总是带了显性或隐性涉及我国负面的报道。在报道中“在火炬传递的广场两旁,原本一排排人群的中间却是空的。”从这些带有负面感情色彩的词句中,就可以看出报道者及其代表的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奥运火炬传递及举办奥运会是持否定态度的。
三、结束语
批评性语言分析在新闻语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报道者通过某些带主观色彩的词汇和写作技巧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读者的判断,在具体使用中主要涉及及物性、转化、情态、引语使用这四个方面。因此,只有认识到新闻语篇与文学语篇间的特殊性,并且深刻地理解批评性语言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步骤,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于新闻语篇的分析之中。
[1] 丁柏铨,陈相雨.“负面新闻”及相关概念辨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