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鉴定技术对奶牛提质增效的作用
2015-08-15杨海涛贾永宏张剑锋
杨海涛,贾永宏,张剑锋
(1.陕西省家畜改良站,陕西 泾阳713702;2.陕西省白水县尧禾畜牧兽医站)
1 线性鉴定技术在现代奶牛产业发展中的意义
1.1 奶牛产业现代化、规模化发展需要奶牛线性鉴定技术支撑
奶牛是一个生命体,有其特殊性,要适应现代畜牧业规模化发展需要,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体群结构、乳房形态、标准的乳头长度,较快的排乳速度,才能有利于机械化挤奶和高效率生产管理。
1.2 奶牛遗传品质提升、改良方向的选择需要线性鉴定技术指导
现代奶牛育种主要重视生产性能和体型两方面。体型只有通过线性鉴定,才能发现奶牛是否存在功能性及管理上的缺陷、是否符合品种标准,在制定选种选配计划时,才能做到平衡育种,从而提高奶牛的泌乳能力和持久力,提高奶牛健康水平,延长奶牛使用年限,提高效益。
1.3 奶牛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需要线性鉴定技术作为基础
近来的研究表明,奶牛体型与产奶量在表型和遗传上均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世界发达国家奶牛育种指数中体型评分均占很大比重,如美国TPI指数体型占30%,荷兰占30%,加拿大体型权重占到50%。可见,线性鉴定评定对奶牛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遗传育种中的重要性。
1.4 奶牛养殖效益的提升需要线性鉴定技术作铺垫
奶牛的体型外貌直接关系到奶牛的健康水平、使用年限、产奶能力及产奶持续力,这也是影响奶牛场效益的因素。在目前大部分牛场档案不全、生产记录缺乏的情况下,线性鉴定评分对预测生产性能有很大的帮助。多年实践证明,凡是具备标准功能体型的牛群,其生产性能好,经济效益高。
2 奶牛线性鉴定技术的发展历程概述
奶牛体型评定早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就通过奶牛体型划分等级进行体型评定,后来发展为奶牛几大部位评定等级,也就是部位评分法;20世纪60年代,由于遗传改良需要,发展为计述式评分法;20 世纪80 年代,改为线性鉴定评定。从1983年起,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荷兰、加拿大等国陆续对本国的奶牛体型外貌评定中应用。20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开始推广应用,直到2002年1月1日中国奶协规定在国内全面实施,目前应用尚不普及。
线性鉴定技术的发展,代表着奶牛遗传育种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是部位评分法
按百分制评分,评定一般外貌(肩、背、腰;尻;肢蹄),乳用特征(颈、肋、腿;皮肤、被毛),体躯(前肋、胸;肋、腹)和泌乳系统(乳房品质;容积和形状;乳头;乳静脉)。本阶段是按照经验进行评分,主要评定的是奶牛外貌,是线性鉴定的初级阶段。
2.2 第二阶段是计述式评分法
1976年美国开始使用,以后一些国家陆续开始使用。主要评定体躯大小、头、颈、前躯、背腰、尻、后肢、蹄、乳房附着和乳房底部、前乳房、乳头、乳房质地和其它(指受遗传和经济上须引起的重要缺陷)14个体型项目,每项用3~6句记述性术语来表达该项目特征。本阶段是评定是以描述为主,是经验型向线性评定的过度,是线性鉴定的基础。
2.3 第三阶段是线性鉴定
1977年美国和加拿大开始研究,1980年研究成功,1982年美国和加拿大开始推广,美国实行1~50分制,加拿大实行1~9分制。1989年我国推行1~50分制,1993年实行“中-加奶牛综合育种项目”,开始推行1~9分制,主要评定体高、前段、大小、胸宽、体深、腰强度、尻宽、尻角度、蹄角度、蹄踵深度、后肢后视、后肢侧视、乳房深度,乳房质地、悬韧带、前乳房附着、前乳头位置、乳头长度、后乳房附着高度、后乳房附着宽度、后乳头位置、棱角性五大部位的24个描述形状及39个缺陷性状。本阶段一直延续至今,评定相对客观,便于度量。
3 奶牛线性鉴定评定性状生物学作用
奶牛必须拥有良好的消化、繁殖、泌乳、运动功能和品种特征,才能实现高产、健康、长寿、高效,而奶牛的消化、繁殖、泌乳、运动功能和品种特征与线性鉴定部位有很大的遗传相关。
3.1 体躯结构(/容积)线性鉴定部位生物学作用
线性鉴定体躯结构/容量评定性状为体高、前段、大小、胸宽、体深和腰强度,占整体评分权重的18%,评定性状主要决定心肺活动、谢陈代谢和采食能力,特别是奶牛消化系统功能。良好的消化系统是奶牛的高产、健康、长寿、高效的保障。
从采食量来分析:体高是奶牛体型骨骼结构的综合体现,体躯大小(体重)是奶牛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奶牛体高和体躯大小,决定奶牛体格大小,是利用精粗饲料的结构基础。
从器官位置来分析:前段高低、腰强度是评价内脏器官位置的重要指标。无论前段高或低,腰部不结实,均会导致内脏器官前倾斜或后倾或下沉,影响新陈代谢和胎儿发育。
从心肺功能来分析:胸宽是心肺活动、代谢能力、身体健康和维持高产持久力的结构基础。胸部的宽窄直接影响心肺功能,胸宽的奶牛血液循环快,代谢能力强,进而增加生产水平。
从消化功能来分析:体深、腰强度是奶牛瘤胃、消化系统、胎儿发育的结构基础。体深过深或腰强度不结实,均会形成腹下垂,导致消化系统和子宫下沉,降低消化能力和影响生殖系统健康。
总体来说,体躯容量评分越高,心肺活动、新陈代谢、精粗采食能力就越强,奶牛的健康水平、泌乳能力和生产潜力就越高,淘汰率越低,利用年限越长,经济效益越高。
3.2 尻部线性鉴定部位生物学作用
尻部主要评定奶牛繁殖系统功能。尻部是奶牛后躯重要组成部分,内包括生殖器官和乳房,也是乳房的根基,为乳房提供支撑。尻部主要从尻角度、尻宽和腰强度三个描述性状来衡量该部位的发育和与整体协调情况,占整个体型总评分的10%。
从产犊难易来考虑:尻角度、尻宽和腰强度是决定奶牛繁殖的一个重要体躯结构,与奶牛产犊难易关联性较大。无论逆考或斜尻,均会导致产道不畅;尻窄会导致产道狭窄;腰强度不足,会导致怒责能力弱。这些均会导致胎儿的顺利产出,造成产犊困难。
从繁殖率角度考虑:难产率高的奶牛,易产生繁殖障碍,导致产后胎衣不下、恶露排出困难或排的不彻底,产科疾病发病率高,造成受胎困难,受胎率低,产犊间隔延长,影响繁殖效率和经济效益。
从生产实践分析:尻部缺陷经常引起难产率高、助产困难和产科疾病多发,导致配种困难,受胎率低,造成奶牛繁殖周期不规律,胎间距过长,影响了胎次内泌乳潜能的最大发挥,造成不可预测的经济损失。
3.3 肢蹄线性鉴定部位生物学作用
肢蹄主要评定奶牛运动系统功能。肢蹄是否健壮结实是影响奶牛站立行走姿势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奶牛整体的健康状况。而肢蹄表型又是奶牛外貌中遗传力最低的,在奶牛外貌评分中占比重的20%。
从运动能力来看:蹄角度、体踵深度关系到奶牛蹄健康水平,与奶牛运动能力关系较大。奶牛蹄的好坏,直接影响奶牛的运动与采食,也就影响奶牛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发挥。
从耐力来看:后肢后视、后肢侧视关系到奶牛站立时的耐力,无论直飞和曲非,均属生理缺陷,奶牛站立时耐力差、站立时间短、运动不足,影响奶牛健康和生产能力发挥。
从运动灵活性来看:骨质地与奶牛运动灵活性有关,也与耐力有关。
从肢蹄发病率来看:蹄角度极低、蹄踵深度浅、后肢侧视曲飞和后肢后视飞节内向的奶牛,由于蹄低耐磨性产,易引起肢蹄变形,肢蹄发病率高,站立和运动时间短,增加了乳房炎发病率。
从实践来看,肢蹄部分评分越高,奶牛运动功能越强,肢蹄的发病率越低,健康水平越高,泌乳能力和生产潜力能得到充分发挥,淘汰率越低,利用年限越长,经济效益越高。
3.4 泌乳系统线性鉴定部位生物学作用
泌乳系统主要评定奶牛生产系统功能。乳房是奶牛最重要的部位,占线性鉴定评分比重的40%,由泌乳系统、前乳房和后乳房三部分组成,三者在乳房中所占比重为20∶35∶45。奶牛乳房性状主要包括前房附着、后房高度、后房宽度、悬韧带、乳房深度和 乳头长度,是影响产奶量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们,对此表示了较多的关注。
从乳房容积来看:乳房深度、乳房质地、悬韧带、前乳房附着、后乳房高度和后乳房宽度均关系到乳房容积大小,乳房容积是以奶牛生产能力的指标性形状,显示着奶牛潜在的泌乳能力。
从挤奶难易程度来看:前乳头位置、后乳头位置和乳头长度均关乎到挤奶的难易,是奶牛适应机械化挤奶的重要性状。
从排入速度来看:乳头长度与排乳速度关系较大。
从乳房发病率来看:乳房深度、悬韧带、前乳房附着、乳头长度和后乳房高度的缺陷均会导致乳房损伤、感染,增加乳房炎的发病率。
从生产实际来看,乳房是奶牛的生产器官,决定奶牛本身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评分的高低,反映乳房的质量优劣,评分越高,乳房的健康水平,泌乳能力和生产潜力就越高,淘汰率越低,利用年限越长,经济效益越高。
3.5 乳用特征线性鉴定部位生物学作用
乳用特征主要评定奶牛品种特征。棱角性是奶牛泌乳能力的指标性性状,与产奶量的相关系数高达0.6。其参与评分骨质地、乳房质地和胸宽则与奶牛的运动灵活性、乳房容积和心肺活动关系密切。
4 线性鉴定技术在奶牛提质增效中的应用思考
4.1 线性鉴定主要部位结构权重比例思考
奶牛线性鉴定结构部位为结构与容量、尻部、肢蹄、泌乳系统和乳用特征,各部位权重比例分别为18%、10%、20%、40%和12%,其中,泌乳系统占权重最高,尻部占权重最低。奶牛经过多年的选育改良,奶牛的生产性能大幅提升,奶牛繁殖已成为奶牛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自线性鉴定技术应用以来,以提升产奶量为主的权重比例随奶牛产业发展已经发生转变,是否合理调整各部位权重比例,以适应奶牛产业发展的问题值得思考。
4.2 乳用特征部位评定思考
奶牛经过多年的连续选育改良,品种已经纯化,原有的黄改奶或杂交后代已成为历史。乳用特征评定性状棱角性主要评定品种特征,对于一个100%的纯种奶牛其品质特征已经不言而喻,加之棱角行本身难以度量,其部位参与评分的乳房质地、骨质地和胸宽在其他部位已做评定,对于目前100%纯奶牛是否做乳用特征评定或修改的问题值得研究。
4.3 躯大小性状评分思考
奶牛体躯大小(体重)是奶牛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是奶牛利用精粗饲料的结构基础。鉴于各地饲养、管理水平的不平衡,导致奶牛体躯结构的不平衡,用胸围一个性状来估测体躯大小(体重),造成评分差异较大,是否将体躯大小(体重)一个性状改为胸围和体斜长2个便于度量的性状来评定的问题值得探讨。
4.4 其它几个性状评分思考
体深、要强度、骨质地、乳房质地作线性鉴定的主要性状,在评定过程中难以量化,评分很难客观,随着奶牛遗传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在奶牛遗传育种中的不断应用,如何客观的对这几个性状做出度量或量化的问题值得研究探讨。
总之,自线性鉴定技术应用以来,该技术对奶牛遗传改良发挥了巨大作用,对奶牛生产性能改善、产奶量的增加、使用年限延长和经济效益的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但是,随着奶牛产业发展,奶牛遗传育种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线性鉴定技术也需要不断完善改进,鉴定内容需要不断丰富,以便在今后奶牛遗传育种中发挥更大作用。
[1] 范强.TPI变化趋势与奶牛育种目标[J].中国奶牛,2012(9):54-56.
[2] 马春生.美国荷斯坦协会引入新的总性能指数(TPI)[J].中国奶牛,2010(5):58-59.
[3] 蔡云珠,林全曾.关于南京市开展9分制奶牛体型外貌鉴定工作的建议[J].中国奶牛,2000(6):30-31.
[4] 邢震全,杨红,王春微.浅谈我国奶牛体型线性鉴定方法[J].黑龙江动物繁殖,2007,15(1):28-29.
[5] 刘华,周贵,郑经农.奶牛体型线性鉴定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J].中国奶牛,2001(6):28-29.
[6] 邵西敏,师守坤,刘忠贤,等.奶牛体型线性鉴定在我国的应用初探[J].中国奶牛,1989(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