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奶牛结核病监测情况与防控对策
2015-08-15李跃增
李跃增
(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兰州730046)
结核病是由分枝杆菌属的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人的结核病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动物的结核病主要由牛分枝杆菌感染所引起,但这两种病原菌对人和动物都可以感染。对牛分枝杆菌最易感的动物是奶牛。奶牛在结核病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患病奶牛通过牛奶传染给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牛结核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结核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结核病不但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影响奶牛业健康发展,而且由于公共卫生原因,还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结核病的特点是两种病原菌对人和动物都可以感染,而且感染容易,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机体,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造成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1/3的人口(约20亿)已感染了结核菌,95%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中包括2 000万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全球每年新增加800~1 000万肺结核患者。全球每年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其中发展中国家占98%。结核病是全世界由单一致病菌引起死亡最多的疾病。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严重的国家之一,结核病人数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印度。我国现有肺结核病人约500万,每年新发病例130万人。牛的结核病在世界各国均有发生,是世界性疾病。在我国是最常见、多发、严重的动物疫病。据我国1985、1987 年两次奶牛结核病抽样调查,发病率分别为5.83%和5.43%。
奶牛结核病是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不仅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对奶牛结核病进行监测是主要的防控措施之一。本文通过对2004~2014年甘肃省奶牛结核病监测情况分析,提出了甘肃省奶牛结核病的防控对策。
1 甘肃省奶牛结核病监测情况
1.1 第一阶段(1956~1980年)
此阶段的监测工作随意性大,各地检出的结核阳性率高低不等。例如酒泉地区1956~1979年监测牛2 350头,检出阳性牛799头,阳性率34.0%。1956~1980年对兰州等5市州城镇奶牛进行结核病抽样调查,共检测19 3455头,检出阳性2 483头,平均阳性率3.33%,个别奶牛场阳性率高达80%。
1.2 第二阶段(1981~1989年)
1981~1989年甘肃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的监测工作,在全省14个市州部分县选点开展奶牛结核病监测工作。共检测牛(以奶牛为主)131 979头,检出阳性牛701头,平均阳性率0.53%。个别地区阳性率达43.27%。
1.3 第三阶段(1990~2014年)
此阶段甘肃省的奶牛结核病监测工作有了系统的开展。1990~2014年在全省14个市州开展了有计划的监测工作,共检测奶牛87 8324 头,检出阳性牛1 177头,平均阳性率0.13%。兰州、武威、天水等部分奶牛场出现爆发结核病疫情。
2 监测情况分析(2004~2014年)
现对2004~2014年甘肃省的奶牛结核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监测方法 采取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 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按农业部制定的《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进行诊断判定。
2.1.2 诊断液 牛型提纯结核菌素(PPD),由农业部成都药械厂生产,有效期内使用。
2.1.3 监测畜种 城镇奶牛。
2.2 检测结果
2.2.1 2004~2014年用PPD 在全省14个市州共检测奶牛66 4231头,检出阳性375头,平均阳性率0.06%。在甘肃省14个市州中,有12个市州都曾检出过结核病阳性奶牛。
2.2.2 2004~2014年检出结核病阳性奶牛最高年份是2004年,阳性奶牛85头;检出结核病阳性奶牛最低年份是2008年,检出阳性奶牛5头。检出的结核病阳性奶牛按照农业部制定的《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全部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
2.2.3 2004~2014年,在全省开展的奶牛结核病监测工作,监测对象主要是奶牛场、规模养殖户和城镇奶牛,监测覆盖率最高年份是2009年,监测覆盖率为64.52%;最低年份是2012年,监测覆盖率为20.54%。十一年监测覆盖率平均为34.44%。
2.3 分析
2.3.1 2004~2014年甘肃省的奶牛结核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阳性检出率从2004年的0.29%下降到2014年的0.04%。监测表明,甘肃省奶牛结核病在全省大多数市州存在,奶牛结核病呈散发态势。甘肃省奶牛结核病重点分布于奶牛饲养量多、交通较发达的市州,应引起兽医、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2.3.2 尽管全省PPD 阳性检出率有所下降,但监测力度不够,监测覆盖面小,不能全面、科学反映奶牛结核病在甘肃省的实际情况。
2.3.3 奶牛结核病在甘肃省局部地区流行的风险加大。监测结果表明,奶牛结核病阳性畜在全省分布面广、污染范围大,每年均检出有阳性奶牛。加之奶牛养殖场户防疫管理不规范、不健全,奶牛交易频繁、交易途径广,牛奶等乳制品销售渠道多元复杂等因素,在一些地区或一些奶牛养殖场、户发生结核病的风险非常大。
3 存在的问题
3.1 奶牛结核病防控经费严重不足
奶牛结核病是主要的人兽共患病,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奶牛结核病的防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奶牛结核病监测工作覆盖面不高、结核病阳性奶牛扑杀补助低,扑杀工作难度大。
3.2 奶牛结核病监测覆盖面低
甘肃省奶牛结核病监测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历经50多年没有间断,但是监测覆盖面始终较低,监测覆盖面达到30%以上的年份只有6年。
3.3 检疫工作把关不严
由于牲畜交易途径多元化、牲畜贸易频繁。导致检疫工作难度大,检疫手段落后,结核病阳性奶牛在省内外倒卖现象时有发生。
3.4 奶牛养殖场、户饲养管理不规范
目前,我省奶牛饲养量大约25.5万头,奶牛养殖规模大小不等,普遍存在养殖环境条件差、管理不规范、防疫制度不完善、污物处理设施短缺等问题。
4 防控对策
4.1 增加防控经费投入
奶牛结核病的防控除国家和省级财政需要拿出专项经费外,市县两级财政也要把奶牛结核病的防控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防控经费主要用于奶牛结核病监测工作,结核病阳性奶牛的扑杀补助,阳性奶牛的无害化处理、消毒等。
4.2 对奶牛实行全覆盖监测
每年对全省奶牛开展一次全覆盖的监测工作。对检出奶牛结核病阳性的群、户、场,间隔3个月后重复进行一次监测。
4.3 加强检疫监督工作
重点加强公路运输检疫,提高检疫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条件,完善奶牛的注册登记制度,对奶牛养殖场、户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4.4 强化奶牛养殖场、户的规范管理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强化对辖区奶牛养殖场、户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养殖、防疫、监测、消毒、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定期对奶牛进行健康检查,对牛奶等乳制品质量进行检验。
4.5 完善扑杀补助、无害化处理机制
提高对阳性奶牛扑杀补助的标准,对检出的阳性奶牛进行价格评估,扑杀补助的标准应达到当地市场价格的80%左右。对检出的阳性奶牛要在兽医部门的监督下坚决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并做好污染场地的消毒工作。
4.6 认真做好奶牛结核病的监测工作
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按照《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的要求,对辖区的所有奶牛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测,检测结果为阳性的,要坚决进行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对监测出的阳性奶牛场、户、群要进行隔离观察,定期进行跟踪监测。对PPD 检测结果疑似的奶牛于42d后进行复检,复检结果阳性者,按阳性牛处理,若仍疑似者再间隔42d进行复检一次,结果仍为疑似者,按阳性牛处理。
4.7 建立疫情信息互通机制
在结核病防控上兽医、卫生部门要密切配合,工作中互通信息,互相交流,制定联防工作的各项措施,协同开展联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