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动物生产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2015-08-15赵春平昝林森任智慧辛亚平王洪宝杨武才
赵春平,昝林森,任智慧,辛亚平,王洪宝,杨武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减少环境污染构建绿色环保畜牧业、提高生产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促进畜牧业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畜牧业等新的发展方向对行业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培养相关的专业型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一些研究型大学抢抓机遇,充分发扬和优化动物科学专业特色,重视教学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了社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但是,围绕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在强调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在传统动物生产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改进。
1 研究型大学动物生产课程教学的目的
研究型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培养系统掌握动物科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畜牧业生产与畜牧学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动物健康养殖基本理念、具有热爱动物科学专业基本素养的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畜牧行业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中可以看出,研究型大学既要为动物科学相关的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培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具有专业能力与素养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又要为动物科学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畜牧生产、技术推广及管理工作的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动物科学专业所有的课程设置,包括其主干课程动物生产类课程及其实践教学,都应该立足于满足这两类人才培养的需求。
动物生产类课程作为动物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牛生产学、羊生产学、禽生产学、猪生产学等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课,因此必须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是动物生产类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内理论教学的补充、延续、深化和拓展。通过课程实习,在实践中检验并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结合生产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教学发现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为完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此外,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熟悉养殖企业的运行模式、生产环节、技术要求等,对于就业型学生而言,有助于其拓宽就业思路,对于研究深造型学生而言,可通过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有助于探索科研选题方向及科研思路,为创造性科研精神的培养奠定基础。
2 研究型大学动物生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研究型大学大多历史悠久、科研实力雄厚、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条件优良,其开设的动物科学专业大多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具有专门的实践教学场供本科教学实习使用,同时通过和企业合作不断拓宽专业实践的渠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从研究型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师的选聘和考核、学生的主观意识、实习条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2.1 学生实践教学与学习目的不相统一
研究型大学各项工作中,重点强调学生的升学率、考研率、出国深造率,与之相应的是英语的四六级通过率、雅思托福成绩、本科参加科研项目、培养科研能力、本科发表学术论文等。由于传统的动物生产类课程内容考研基本不涉及,导致一些学生只是认真学习考研相关的课程而应付其它专业课。因此,作为动物科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动物生产类课程的教学及实践环节往往被学生忽视。
2.2 课堂教学对动物生产环节的教学内容较少
随着生物科学的高速发展、传统畜牧业与生物高新技术的高度融合,以及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战略需要,越来越多以前在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课程,或者是生物学专业学习的交叉学科课程,比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等课程,现在进入了动物科学本科教学计划和课堂,这必然就冲击了传统动物科学专业的课程构架,挤占了动物生产类传统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时间,降低了学生对生产环节的感性认识,因此从客观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3 教师的工作目标与实践教学的要求不一致
研究型大学以研究立校,目前评比研究型大学水平高低主要看该校主持了多少项973、863计划项目,立项了多少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了多少项国家科技成果奖、有多少两院院士。相应地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核心是获批多少项目、到位多少经费、发表多少SCI论文。此外,目前许多高校教师的奖金及津贴和科研产出直接挂钩,而教学津贴按课时算,因此许多教师对本科教学只求过关,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精益求精。目前更有改革力度大的高校采取国外“非升即走”的Tenure制,为了让青年教师多出成果,教师刚进校的前几年不需要承担任何教学任务,潜心科研,等到升职以后,再承担教学任务。这样专注、压担子的方式虽然能够浇灌出科研精英,但不利于培养教学名师。由于教师的个人发展和收入完全取决于科研产出,教学成为副业,导致部分教师本身对动物生产缺乏了解的动力和兴趣,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生产现实脱节。
2.4 教师的科研工作和实践教学工作分离
目前大多数高校中,教师承担教学计划指定的课程,而基础科研工作鼓励自由探索,因此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实际上在不同程度上是分离的,这一点在动物生产类课程中体现最为明显。动物生产课堂上给学生讲授如何降低破蛋率、提高产奶量等生产中的基本技术,但是教师科研工作中研究的是进化机理、基因表达、分子调控机制等,因此教师的科研选题并不是紧扣自己的教学领域,科研和本科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教师在发表SCI文章的考核压力下,势必减少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探索,缺乏创新实践教学的动力,因此教学科研相互促进、以科研成果带动教学效果的美好愿望只是一厢情愿。另一方面,从考核机制来说,大多数高校对于对课堂理论教学有一套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而在实践教学方面,由于专业性强和实习地点远离学校本部,往往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对于实践教学内容、形式、效果等方面的考核评价机制。有些学校只是简单的让学生给老师打分,这样导致那些平时要求不严、给学生自由度大的老师往往获得好评,背离了逆向检查教学效果的初衷。
2.5 实习场所不能满足实习的需要
目前我国畜牧业已经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各种新技术不断的被应用在畜牧生产中。而仅靠学校的教学实习场,受实习条件和规模所限,只能满足学生感性上的认识,并不能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的前沿和最新成果。一些学校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习。由于养殖企业注重动物生产安全,强调经济效益和技术机密,因此对学生实习的态度消极。学生进入养殖场区后,各种限制条件很多,并不能真正融入到企业生产一线。大多数实习只是走马观花,停留在参观实习的层面,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2.6 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实习积极性低
虽然畜牧生产意义重大,但由于生产环境和条件所限,实际上学生对畜牧业的认知度不高、从业意愿较低。因此各个研究型大学录取时,动物科学专业第一志愿率低,大多数生源是本校其他专业后的调剂生,学生入学后专业思想不稳定,学生对于深入生产一线的实践教学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怕脏怕累,没有学习动力,甚至反感实习。
3 研究型大学动物生产类课程实习改革
3.1 为拓宽实习渠道利用实习场所改善条件
研究型大学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申请国家相关的实习基地建设项目资金,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在此过程中,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生产企业实践、考察,让教师参与实习基地建设,从而使实习基地建设既要高标准,代表行业的先进水准,又要区别于一般的生产场,专门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对于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实习项目,要联系相关企业,积极拓宽实习渠道,开阔学生眼界。此外,对于一些规模大资金投入高的项目,比如奶牛的机器人挤奶技术或者一些防疫要求很高的技术环节,可以借助物联网和信息化技术手段,使养殖企业生产场区的生产动态实时传送回学校,实现远程教学。
3.2 为优化动物生产实习内容创新实习形式
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要根据动物生产课程实践目标、教学内容、操作要求,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资源,构建新型动物生产课程实习模式。首先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设置侧重点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类实践培养。充分利用大学生科创项目,做好科创项目和实践教学的互补,鼓励学生在实际生产中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科研切入点,从而使课程实习能够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服务。其次,打破传统动物生产中各畜种实习平均分配时间的惯例,从全局的角度对内容重新进行构建,将多门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整合,对于相近或重复的实习内容进行归类合并,解决各门课程实习之间彼此相互独立而造成的重复。根据生产需要和技术难度合理分配时间,使各类动物的生产实习由重复、分散的单个物种的课程实习变成对养殖生产的系统、综合实习。最后,实习指导教师要站在行业发展前沿的高度优化实习内容,对于落后过时的实习内容要进行调整,增加具有前瞻性的实习内容。
3.3 做好准备工作和实习规划
外出实习之前,一定要做好广泛深入的动员工作,要求相关指导老师要有明确详细的实习计划,有详细的考核细则,要求学生做好相应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明确学生在实习期间,既要遵守实习场所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又要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实习过程中,根据实习性质将实习内容分成三个层次,即需要老师指导的实习项目、需要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的、学生独立探索完成的。根据不同的层次,相应地进行分类规划,明确实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保证实习效果。
3.4 为确保实习效果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以前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是以实习报告为主,这种考核只是变相考核了学生的理论和记忆能力,并没有考核学生的实践技能掌握情况,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近年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一直致力于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估办法。我们首先加强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管理和考核,根据各个工种和生产环节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按照实习出勤率、实习态度、工作表现、实习日志等进行分项考核。实习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篇专题报告,对实习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最后根据实习中要求掌握的技术环节进行实践操作技能考核,从而全面考察学生的实习效果。汇总成绩时,现场实践考核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以上,改变了以往考核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从而突出实践课程的特色。
3.5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和考核机制创新
为了保证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研究型大学应该重视实践型指导教师的培养和考核机制的创新。目前,许多高校专职实习教师缺乏,有些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仍由理论课教师兼任,而这些教师从一个学校的实验室毕业直接走上另一个学校的讲台,往往擅长某一方面的科学研究,缺乏实际生产经验和对现代动物养殖的全面认识和理解,难以胜任现场生产实习的指导工作。因此,学校可以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以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目前国内的一些高校为了让教师从只重视科研的误区中主动走出来,专门设置了教学型教师岗位,对于这类教师只评价教学水平和效果,不考核科研成果。因此学校可以借鉴设置实践型教师岗位,把这些教师从科研项目压力和SCI要求的压力下解放出来,潜心在生产一线钻研实践教学方法。为了保证效果,学校可以安排专项资金,鼓励青年教师,特别是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到实习企业蹲点轮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此外,通过横向项目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带动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和技术创新活动;鼓励实践指导教师到相关企业深入学习、培训,担任技术顾问等,从而积累实践经验,丰富实习内容。
4 结语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对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需求量的大幅增加,动物生产类课程实践实习也需要不断改革,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知识能力全面,具有国际化视野,适应社会需求的动物科学人才。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优势,改善自身实习条件,拓宽实习渠道,优化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结构,精心组织,合理安排,革新实习内容,创新实习形式,灵活考核方式,从而全面确保实习效果,力求在我国的畜牧行业人才培养和促进畜产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王清华,刘建新.研究型大学中动物科学特色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18):103-105.
[2] 余道伦,左瑞华.动物生产类课程产学研创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90-192.
[3] 李淑红,王京仁,成钢,等.地方本科院校《动物生产学》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6):63-65.
[4] 许卫华,李焰,杨小燕.《反刍动物生产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石油农学中旬刊,2014(8):93-95.
[5] 杨武才,昝林森,辛亚平,等.提高《牛生产学》课程教学质量对策的探讨[J].家畜生态学报,2014,35(12):91-93.
[6] 李新建,任广志.动物科学专业生产实习存在问题及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11):114.
[7] 王洪宝,昝林森,赵春平,等.《牛生产学》教学存在问题与改革建议[J].畜牧兽医杂志,2013,32(6):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