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文化产业的基本要求

2015-08-15李卫华宋娟娟

关键词:文化观文化产业文化

李卫华,宋娟娟

(安徽工程大学思政部,安徽芜湖,241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1]在物质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力相辅相成的当今社会,文化经济正崛起并成为21世纪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生产力发展的载体和依托日益强大,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为科学的、先进的文化观,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文化观,准确把握着文化的发展规律,对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文化产业除了和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外,也受到意识形态观念的影响。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通过文化建设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进步,是马克思主义面临的一个重要时代性课题。同时,文化产业形态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转化才是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

“文化产业”这一专业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它最早出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其英文名称是“culture industry”,汉语可译为“文化工业”或“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它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蓄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文化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是支柱产业,而我国的文化产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迅速崛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茁壮成长的经济、文化新领域。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才将文化产业明确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实力,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和隐患,因此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引导下,借助国家政治力量,通过制定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规范引导和服务支撑,推动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文化产业的基本要求

(一)精神生产理论——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文化产品是人对外部世界进行思维加工的结果,外部世界最根本的就是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即文化生活。所以文化的实质在于它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恩格斯也这样说:“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同样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生活的经济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2]

唯物史观的文化观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指出,人们之间的交往和实践活动是人类一切意识、观念、思维产生的基础,而且这些活动表现出来的精神交往也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所决定的。马克思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必须先劳动,然后才能争取政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3]也就是说物质生产是基础,精神文化生产作为物质资料生产中的一部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社会分工逐渐分离出来的,其发展状况受到客观物质生活状况的制约。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精神文化产物,没有一定的物质生产基础,精神文化生产是不可能进行的,因为经济根源不复存在,精神文化生产就无法生产出该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品。所以,精神文化生产必定反映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的发展史是随着物质生产的变化而变化的发展史。

精神生产理论表明精神生产必须依赖于物质生产,没有根本意义上的独立性。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其他物质产业的发展一样,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只有文化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产生文化力量,并通过人的活动展现出来,才能让文化不只高高在上、触不可及,而是真正成为一种生产力,从而转化为国家的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同时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发展文化产业最基本的是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而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在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改制的同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中国企业的产业实力,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繁荣文化市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下,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义,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发展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文化产业,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要目标,通过科技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最重要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通过一定的商业运作和产业化手段,使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真正实现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伴随着文化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魅力、高额的利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其中,并带动了许多关联产业的增值,它的发展成为国家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载体。

(二)文化的反作用理论——坚持文化产业内容的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虽然强调经济、政治对于文化的决定作用,但是文化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4]进步的、先进的文化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也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要想在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指导,坚持内容为王,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要保证文化产业内容的先进性,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其作为衡量文化产业内容的质量的核心标准。文化产业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除了能促进经济发展,还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到文化教化功能,为社会成员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氛围,形成维系民族精神的内在力量,从而产生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文化产业坚持内容为王,要注重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转化,打造文化品牌和文化影响力,最重要是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不能以经济效益损害社会效益,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5]实际上就是为文化产业的内容提出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又要警惕西方消费文化、逐利主义的侵害。既要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又要防止“看不见的手”的过度干预。通过文化产业传播正确的社会价值理念,激励社会成员努力工作、积极进取,而不是好逸恶劳、投机取巧,坚持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道路,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文化的革命性、进步性理论——在博采众长中发展文化产业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是时代精神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文化都有一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发展文化产业要注重文化的创新性和多样性,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既要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又要处理好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使文化产业做到推陈出新、博采众长。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6]因此,发展文化产业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括“仁”、“义”以及“礼”等中华伦理,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民族节日日益淡化,民俗活动日趋减少,宗教活动日渐简化,传统文化难以保持原样,现代生活方式也对传统的服饰、语言和艺术等进行取代。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发展文化产业,要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用批判的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文化产品的底蕴和精神,保证文化产业正确的前进方向。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动力,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关注时代发展的新特点,体现人民群众的新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文化产业要转化产业模式,加大科技创新领域的比重,通过多媒体、影视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等板块的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文化,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必然形成文化全球化,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变得更加广泛,文化竞争也愈加明显,但竞争不一定是冲突,良性的文化竞争、和谐的文化环境是每一个国家的共同理想。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就要在坚持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自觉吸收其他国家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使外来文化中国化,从而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在文化的综合中创造新的时代文化,引领文化潮流。但是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要坚决抵制“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崇洋媚外的思想,不能让外国的价值观、理念等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不管是发展文化产业还是任何文化活动,都要以社会主义文化观为主干,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

“十八大”的召开开启了我国文化产业新的发展周期,当前的文化产业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面临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应当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在十八大精神的感召下,推动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文化观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加强新时代税务文化建设的探索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逻辑及实践示范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