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校本资源的高效开发和有效利用
2015-08-15王小平
王小平
校本课程资源是最贴近学生实际的资源,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因为受到教材内容的限制和教学要求的束缚,忽视了对这一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其实,将校本资源高效利用,与教材相辅相成,更能有效地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大胆整合教材,让校本资源有舞台
照本宣科、依本施教是许多老师语文教学的常态,这种定势思维决定他们不敢放开手脚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拓展。其实,教材只是一个媒介和参考,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以小学人教版五年级的语文教材为例,教材编排每一章节都有中心议题和主题思想,章节内容的设置都是围绕单元主题安排的。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只是给了教学内容的实施者和践行者一个基本思路,而并非要求通过教材在这个学段一定要达到怎样的知识层次。而且,其中有大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搜集、查找、整理而获取知识的环节。这就说明,教材内容只是要起到一个引领或导向作用,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
新课改提倡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技能。而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去获得方法和技能想必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和方法。所以,敢于从教材的束缚中走出来,敢于做有根基的延伸和挖掘,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一个单元如果有4 篇课文,其中有2 篇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的。那么,就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做。当然,身边熟悉的事物把握起来更容易。教师可以有意性地引导学生把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学习。比如学习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在课文中体现在什么地方?”在与现实生活的交汇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高涨了起来。他们通过在校内和校外的积极实践,获取了许多关于毛泽东的知识,也获得了许多关于姚显孺的知识,对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有了更深入的体会。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掌握了很多的学习方法,获得了诸多技能。
二、合理做好取舍,让精髓内容得发扬
校本课程资源包括校内和校外资源的方方面面,甚至教师本身也是一种校本资源。如何让校本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就需要我们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不能让校本资源冲淡了课程资源,更不能舍本逐末。不能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涉猎糟粕的局面。那么,什么内容才应该真正在课堂得到高效开发和有效利用呢?
首先人本资源是最重要的方面。这个人本就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在课堂中的仪表仪态,教者指导点拨的能力和技巧,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知。所以这个取舍先要从教师自身做起。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现有基础为出发点,备好学生的方方面面,更要备好自己。一个语文老师缺少了语文气是不行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会因为老师的表现而有不同的后果,所以,教者这个最基本的人本资源,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
其次,我觉得必须要让积极的、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提升的内容得到发扬。在目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普遍滑坡的现状下,重视思想道德素质是开发和利用任何资源必须先要考虑的。身边的例子更能让学生有深切的体会。所以,身边熟悉的道德故事、传统经典、烈士遗址、纪念馆等更需要得到重视。在近距离的触感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了,他们主动涉猎身边资源的意识也会随之提高。
三、密切联系实际,让知识构建有根基
任何事情要取得好的收效,必须都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当然也要立足实际,从学生的现有基础出发,从学校和周边坏境的现有基础出发。不能好高骛远,也不可隔靴搔痒。
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要建立在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的现有基础上。让校本资源为教学工作服务,为育人工作服务,为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服务。
学校在建立健全相关的设施、机构和制度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考虑教师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按量进食,量体裁衣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不可跟随课改潮流大搞“跟风”,不能不加调查就随意创设。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最主要的场所,校园文化氛围、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都会直接影响老师和学生的行为。
总之,校本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的高效开发和有效利用,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有意识地去研究和挖掘,依托实际,大胆探索,才能不断获取有效的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