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为本:创造阅读的美好境界

2015-08-15周斌仁

语文天地 2015年9期
关键词:理解课文金花志愿军

周斌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多阅读,在阅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鉴于此,我在阅读教学中,以把握文章中心为主线,融字、词、句训练与其中,强调朗读感悟,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欣赏,在读中积累。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所学课文进行充分的阅读,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提倡“以读为本”,既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回归,又是语文课程改革理念的体现。

一、读中激发情感

《再见了,亲人》一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感情真挚充沛,故事催人泪下。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最有效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以读激情”。因为学习语言,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触,而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基本方法,学生容易从读中品味人物的情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学生容易进入情境。这样,学生的心灵不断得到撞击、共鸣和净化,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的。

例如,学习课文第一段,要求学生体会志愿军劝慰大娘和赞扬朝鲜人民的句子,我让学生以志愿军的口吻,用劝慰和赞扬的语气,把这些话读的深情、亲切和舒缓,使饱含深情的语言变为感人的场景,感染学生,诱发他们的情感与文中人物情感产生共鸣,在读中体会感情,升华认识,从而感知中朝人民那种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二、读中激发思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以往的一种教学观念,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机械、枯燥的重复朗读,学生往往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心不到”的读。读书不光要“口诵”,而且还要“心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且做到在读的过程中动心思,读进去,做到以读激发思维,以思伴读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例如学习课文第二段时,让学生理解小金花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时,必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并边读边思考:这段话中,哪一个是转折连词,这个连词在这里有什么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却”字前后的内容,并想一想小金花为谁付出失去妈妈如此惨重的代价。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小金花听到妈妈牺牲的消息时的动作,表情和语言,表现了小金花怎样的品格。当读到小金花在妈妈牺牲时她没有哭,但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小金花平时很爱唱歌,但送志愿军时,难过得歌也唱不起来了。通过这些对比的朗读,很自然地把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感受到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情实意,从而达到以读激发思维的目的。

三、读中感悟内容

以读悟文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因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核心内容就是读书训练,而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乃是让学生去原原本本、老老实实地去读书,去思考,所谓“披文以入情”。

在《再见了,亲人》一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有感情的朗读,提高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表达能力,使字、词、句的训练与学生的阅读训练有机的结合,以发挥协调作用,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逐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学习课文第一段时,学生对“雪中送炭”在文章中的真正含义不大明确和理解,教学中我运用了“以读悟文”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首先让学生初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大娘和全村妇女为为志愿军“雪中送炭”的前因是什么?后果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细读大娘她们送打糕的那一段文字,并边读边思考:“雪中”指什么环境?“炭”指什么?接着又让学生精读描写“雪中”环境和说明“炭”的含义的句子,最后再让学生把“雪中送炭”前后的内容连起来,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又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再次理解课文内容,促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有所飞跃,进一步领悟语言文字的含义和把握文章的中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做到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不是听懂课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层层深入,语言步步到位,用这种积极、主动的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理解课文金花志愿军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故乡的金花茶
金花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五朵金花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提有效问题,助学生理解课文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