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小练笔存在的“病症”及“诊疗”
2015-08-15朱慧兰
朱慧兰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难题是什么?是习作教学,它使很多师生一筹莫展。“课外小练笔”是破解难题的有效策略之一。
一、现今课外小练笔的“病症”
1.追求了数量,忽视了质量
课外小练笔最大的特色就是“自由习作”。学生的习作行为由自己支配,不受其他因素的制约,他们可随时写下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以及心灵深处独特的感触,有话多写、无话不写。但在实际练笔中,教师却对学生提出了很强的“功利性”要求,即提出了练笔的数量和字数等要求,如部分老师给学生规定了日记天天写、周记周周记,还要求不少于多少字数。这样的“小练笔”就带有了强制性,学生失去了“自由”,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视小练笔为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折磨,渐渐失去了练笔的内在动力,迫使他们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去胡编乱造,个别学生甚至去抄袭,在抄的过程中是边抄边数着字数,凑足字数就“大功告成”。老师们,试想一下,如此练笔,能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吗?
2.内容空洞,童真缺失
部分学生在课外练笔时,总有一种“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发”感觉,学生的课外小练笔,不是内容贫乏、语言枯竭,就是话题俗套无新意、假话废话连篇,常常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没有任何独特的思考和创新,这些都反映出学生们对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缺乏足够的、深入的体验与思考,没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
3.评改拖拉,搪塞敷衍
课外小练笔,它的篇幅是“密集”型的。部分教师或因其他教学活动耽搁了评改,或因其他原因没有能及时的评改,导致了“积压”,最终是几篇改一次,甚至是几个星期才打个“阅”字。就这样,学生渐渐失去了对课外练笔的期望,兴趣也在逐渐衰减。细想一下:教师没有认真的评改,没有对学生课外练笔的优缺点进行细致的褒扬和指正,完全变成了“为了练而练”,练评变成了“双轨”,学生的习作还会有进步吗?这只能一次次挫伤学生课外练笔的积极性。
二、针对当前课外小练笔状况的“诊疗”
1.营造和谐的练笔氛围,充分激活学生练笔的内在动力
我们应加强对学生习作的内在动力的激活和作文情感的激发力度。因此,在课外小练笔时,我们应对学生放宽要求,不做硬性指标的规定,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促进他们全员的发展。比如,练笔的文体不限制,让他们自由发挥;练笔的时间不固定,让他们养成随时练笔的习惯等等。这样,才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让他们尽情发挥,自我提升。
2.启发引导学生“投入”生活,抒写生活
利用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练笔。“家庭”是天然的第一课堂。练笔中,可要求学生留心体悟自己幸福的“家”,感受自家的“与众不同”;要求学生与家长谈谈他们的劳作,学会感恩,让他们自由写出独特的感受。比如,在父(母)亲节时,布置学生对他们的父母说“我爱您,爸爸(妈妈)!”或给爸妈留个“纸条”后,细致观察他们的反应,特别留意爸妈的深情、动作,同时用心注意那时自己的感受。结果孩子们的“练笔”练得情真意切,让人感动。利用学生熟知的学校生活练笔。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师生、生生交际互动的“家园”,它是学生进行小练笔的“资源库”。因此,我应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的各个细节,如风景如画的校园、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可爱的伙伴、可亲的老师、充满灵动的课堂等等都可以是他们自由、自主练笔的内容。利用学生知晓的社会生活练笔。社会是个大熔炉,它的内容丰富,好似一本活的教科书,更是一个丰硕的资源库。因此,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别具匠心,认真务实的组织、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亲自去体验社会、认识生活和世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阅历。比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敬老院义务打扫、到街头宣传“禁止焚烧秸秆”等等,再让他们练笔,写出自己参与的过程和感受。
3.评改应及时到位,方法应多元化
学生小练笔后,教师应及时到位加以评改,绝不拖拉,才能准确掌握练笔情况,及时给学生反馈整改建议,并促进他们反思、提升。评改的方法应当多元化,可让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小组合作评改;可教师面批或集中点评。虽然评改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教师一定努力挖掘学生的“亮点”,并给他们充分的肯定和褒扬,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树立他们的自信。另外教师还应当给学生传授一些评改的策略,逐步培养他们实现自我的能力。
总之,我们应逐步引领学生走出小练笔的误区,使小练笔真正发挥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