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自主学习指导策略
2015-08-15赵衍丽
赵衍丽
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创设情境,实施愉快教学,教给方法,重视培养能力,课后延伸,养成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教学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主体地位
首先,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的观念,转变学生是“收音机”、“容器”、“观众”或配合教师演“教案剧”的传统观念。“教”完全是为了“学”,“教”要服从于“学”,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角、主人。
其次,要克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多”(即教师讲的多、问的多、控制限制多)和“三少”(即学生读的少、练的少、自主探究的少)的弊病。
最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成为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艺术家,也应该成为传递治学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主人的艺术家。因此,教师应善于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自已的“启”达到学生的“发”,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思考、理解、掌握、新知。
二、创设情境,实施愉快教学
1.读一读
低年级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明显,事理简单,篇幅短小,易读易记。重要的一条就是多读,只有多读,才能品出味道。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重视引导儿童进行读书训练,从读中达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获得读书的本领——“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篇求其旨”。品味语言,克服摒弃过去教师包办代替式的讲读方法。
2.说一说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指导学生看图讲故事,理清文章的层次,明白事物的经过,提高儿童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比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讲述“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经过。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都能围绕着(小蝌蚪)长长的尾巴→长出两条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成了青蛙)。这是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也形象地说明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经过,这样的说话训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变“要我说”为“我要说”的学习态度。
3.演一演
组织儿童分角色表演,这是一种帮助儿童掌握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当自己化身为课文中“人物”时,要考虑到“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动作的特点。比如《小燕子回来了》这一课,通过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在沿途看到的变化,歌颂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速度日新月异。
4.议一议
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他们的智慧火花相互碰撞,达成共识。比如教《乌鸦喝水》一文,有个学生反驳说:“乌鸦想的方法不好,乌鸦可以用吸管吸水呢!”有个学生建议说:“它用两只手抱起瓶子也能喝到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争先发言:“乌鸦没有手,它有翅膀,瓶子很滑,它抓不住。”“那它可以把瓶子打破再喝!”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场面,连平时胆小的学生也不甘寂寞,跃跃欲试,参与唇枪舌战,气氛十分活跃。
5.画一画
教师要紧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画一画关键的词语,唤起合理的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如《骄傲的孔雀》一文。孔雀象征一个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人,为了突出这一个特征,教师应指导学生画出“抖动”“展开”“炫耀”“昂着头”“挺着胸”“理也不理”等词语,体会孔雀的骄傲神态,使儿童明白做人应该戒骄戒躁、谦虚谨慎。
三、教给方法,注重培养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向课本挑战、向教师挑战、向标准答案挑战。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质疑问难,勤学好问,敢想、敢问、敢为、敢当。培养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
社会处处皆语文,社会处处用语文。因此,教师应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让学生从传统那种“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读走向开放型的自主学习。从课堂走向课外,从校园走向校外,使语文成为一泓活水,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学语文,长才干,学做人。因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或到郊外游玩,或上树林原野采集本,或参观工厂,或学雷锋做好事。也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设立图书角,推荐好书让学生阅读,教给阅读方法,开展读书竞赛,兴趣小组等。在实践中出真知,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