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第一课时才能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活力
2015-08-15朱园园
朱园园
在语文教学中,第一课时所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具有奠基的功能。为此,教师要紧扣学生的基本学情,立足第一课时,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为下一步深入文本,解读文本做好准备。如何才能让学生从第一课时顺利起步呢?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整体建构,激发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之所以产生畏难情绪,主要原因就在于读不通课文,读不顺句子。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常常会发现有一些学生用手指读着课文仍然读不下来的情形。为此,我展开教学引导,将课堂教学重点转移到读懂读顺课文上面,让学生先过了读书这一关。
在教学《夹竹桃》时,这篇课文有些生僻的字词,针对文中这一些生字词,我做了大致的梳理,根据学情,定准几个难读的,划定目标和范围,像“玉簪花”,这里的“簪”,学生就不容易读正确,有的就忽略不读,直接跳过去。为了克服这些难题,我先进行范读引导,类似“簪”,像融洽的“洽”、“荇藻”等词语,我读成重音,一边读一边让学生标注出来,学生读通之后,我进行引入导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注意克服易犯的错误,然后找出文中需要重点朗读的段落,学生认为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这里能够表现夹竹桃的精神,因而在朗读的时候也格外认真。有学生找到了重音字词,像坚韧、衰败等都能够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一方面重新认识了生字词,对之前的旧知也有了巩固,另一方面则从朗读的角度,把握了文本的关键段落,为下一步深入文本埋下了伏笔。可见,在课文教学的第一课时中,教师不要拔高对学生的要求,而是要踏踏实实,字字句句都读通读顺,学生才能由此建立学习信心,乐于继续学习。
二、疏通字词,落实“双基”
对于语文这个学科来说,最基本的素质就是会读会写,掌握并理解生字词。掌握了这些,才能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一社会功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抓住“双基”,打好学生的双基,让学生在旧知学习的基础上,落实好生字词的运用,积累语言文字,发展语文基本技能。
在教学《雾凇》时,我先列出一些新词:笼罩、凝结、模糊、弥漫、蒸腾、缀满、洁白晶莹、琼枝玉树。先让学生认读,有学生对凝结,凝固,琼楼玉树存有疑问,我就让学生思考:生活中你遇到像凝结的现象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指出霜花是凝结的,凝固的意思和这个相似,但不能用凝固来表达。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据此进行资料搜集,从字典里了解更多的含义。再如针对文中的雾凇的形成,段落里有几个词语表示了层次: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镀上了白银。这几个字眼,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体会和理解。学生感受到,渐渐地,有一种逐步改变的意思;而轻轻地,是表示动作没有声音,很小心的样子。“镀上”这个词非常形象地表现出雾凇逐渐显现,世界银装素裹的美丽景象。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够从中体验到文本蕴含的语言文字之美,从而落实双基学习,将语文技能的培养落到了实处。语文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三、贯通主线,理解意涵
在语文教学中,第一课时的主要作用,除了疏通字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让学生找到文本的主线,从而整体把握文本,理解文本的基本意涵。也就是说,要有一个整体的概念,藉此梳理文本的脉络。这就不能停留在泛读课文上面,而是要带领学生从课文中读出主要内容,读懂文本蕴藏的思想情感。
《九色鹿》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简单,但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要理解其中的善恶,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为此,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三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文章有几个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九色鹿和调达之间有什么故事?接着,我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让学生根据插图,说出文本的主要情节内容:其中第一幅图是调达被九色鹿救了之后,他跪地在向九色鹿感谢,并许下诺言;第二幅图则是调达出卖了九色鹿,九色鹿将实情告诉了国王,国王非常羞愧。为此,我让学生给两幅图起个名字,据此理清课文的主要脉络。学生提出第一幅是调达想九色鹿求救,第二幅是调达感激九色鹿,第三幅是国王惭愧。
在以上教学中,我抓住《九色鹿》一课的主要脉络,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并把握九色鹿救调达前后的行文线索,我让学生自主探究,实现了对课文的自主理解,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情感的把握。
总之,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给学生打好双基,梳理文本脉络,为下一步深入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作为语文教师,要抓好第一课时,让语文课堂散发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