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儿童是预习单设置应有的视角
2015-08-15王美勤
王美勤
预习作为一种脱离成人依附和学伴探讨的独立学习形式,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预习时的要求提出、点拨引导就必须要学会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全面把握预习内容,唤醒学生的质疑自觉,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将预习落到实处,从而为高效课堂奠基。
一、引领思维,预习单要利于激发学生疑问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设计预习单时,就应该充分考量学生实际认知能力和文本内核之间的差距,以激发学生自主性提出问题。
以《船长》一课为例,作为一篇小说,教师可以依循小说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小说主要借助相应的事件刻画生动鲜明的任务形象。由此,学生进行相应的质疑:而这篇课文中,小说写了件什么事?表现了船长哈尔威怎样的精神品质?而作为小说,作者又是怎样进行事件描写和人物刻画的?教学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准确把握课文事件的中心内容;而将近一半的同学能够借助文本的语言描写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而对于课文写作方法的运用,只有少部分同学有所体验。但这些被删选出来未能掌握的内容,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三维并进,预习单要利于夯实学生积累
1.基础性知识。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预习能力。预习单的设置理应承载更多的基础性原始知识,如生字词、常见修辞手法和构段方式的感知就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完成。
比如《说勤奋》一文共有9 个生字,书写的难点在于“惯”字,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关注字形;而作为说理文,学生在之前已经接触过,对基本的论点和论据的知识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炼课文的论点以及选择的论据。而在教学中,教师则将重点引导学生比较作者选用的两个论据之间相似处和不同点,从而明晰说理文中事件的典型价值。
2.拓展性内容。阅读过程不能将视角局限在课文本身,有时需要借助相应的资料才能真正触及文本的内涵。如在设置《石灰吟》这首诗的预习单时,教师就考虑到学生对石灰的制作过程一无所知,对于谦的生平以及这首诗创作背景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在预习单中补充了关于石灰制作和于谦生平资料,以便学生对应比照。正是这些资源的有效补充,对学生预习解读这首诗起到了较好的促进提升作用,从而让学生更为丰实地走进课堂,为高效地对话文本、对话教师积攒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3.情感性元素。文字不仅是有意蕴的,更是有情感的。而要感知体验文本中的情感,除了教师的激发,技术手段的熏染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感知文字的过程中生发出情感来。这就要求教师在预习单的设置中,引领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探寻文本内核,感受语言所承载的价值情韵,唤醒学生原始的情感储备,激活学生的认知体验。
三、贴近认知,预习单要遵循学生认知
1.把握难以程度。把握好预习单的难易程度是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重要范畴。过难,学生捉襟见肘无从下手,预习如同形式,毫无效益可言;过易,学生信手拈来,无需思考,无法体验冲破樊笼的成功体验,久而久之必将失去预习的兴趣和动力。鉴于此,教师可以将预习要求作用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到苹果”。例如在预习《埃及金字塔》这篇说明文时,教师设置了这样的预习要求:阅读课文,感知说明方法在描写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学生通过之前说明文的学习,已经对说明方法有了较深刻的体悟,而在这篇课文中教师则提出“感知作用”的要求,这是基于学生认知实际提出的较为适切的教学要求。
2.及时检查反馈。在预习单设置完成之后,教师发放给学生进行预习,切不可认为预习环节的指导就已经“大功告成”了,而要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了解、核实,对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及时地点评,并在获取第一手反馈资料的基础上,及时调整相应的教学设计,提升教学内容和策略的针对性。例如在预习《虎门销烟》一课后,教师回收了学生的预习单发现,由于缺乏对近代史的了解,学生纷纷提出疑问:学生对为什么要销烟?为什么进行销烟能让林则徐永载史册?显然,如果对近代史缺乏一定的了解,对于感知“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以及“为什么是壮举”就会形成严重的制约。于是,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补充了相应的资料,为揭示课文中心铺平了认知道路。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预习单的设置中唯有强化儿童视角,才能提升预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为高效课堂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