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视域下的“语用”训练
2015-08-15吴燕
吴 燕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于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了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简称“语用”)的态势。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语用训练,让阅读与表达进入相融相长的美好境界呢?笔者认为,运用“模块教学”的理念与策略,能让这一训练更加灵动、丰厚。所谓“模块”,是指在“知识、能力、情感点”等方面具有较强联系的、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所构成的一个整体。该“模块”可以是某个既定单元,也可以是打通单元后的教材重组,还可以是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有机统一。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可站在“语用”训练的高度,建构语用“模块”,让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觅得语用“模块”点,实现语文核心价值
文本中蕴含着的“语用”点不止一个。在筛选、确定最佳“语用”点的过程中,应全面考虑多种因素,如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水平、课程目标及年段训练重点等,还要考虑这个点是否具有文本的个性、迁移的价值,就是所谓的语文核心价值。在此基础上,对于那些具有相同或相似“语用”点的文本,可组成一个新的语用“模块”,并从中提炼出最佳“语用”模块点。
1.依据文体,觅得“模块”
不同的文体,在语文教学中承载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训练重点。因此,教者须具有文体意识,所确立的“语用”点,应彰显文体的鲜明色彩。教者还应充分把握教材体系,依据它们在各年段的不同教学目标,明晰这些文本中的“语用”点在教材中的变化与发展。如关于说理文的教学,可组成一个“语用”“模块”,确定如下“点”:四年级为初步了解说理文的结构特点,领悟举例子的作用;五年级为进一步掌握这一文体的结构特点,领悟正、反例相结合的表达效果;六年级则领悟从不同角度选取事例来说理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说理文“语用”模块。在这样的教学中,教者才能前后联系,把这一文体的“语用”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文本重组,比较阅读
有些文本经过重组、整合以后,能更加凸显其中的“语用”点。比如《望月》展现的是一幅清幽旷远的月映清江图,《灰椋鸟》所呈现的是壮观、热闹的鸟儿归林及闹林图。基于此,笔者把这两篇文本中的景物描写进行重组,建构了一个新的“语用”点——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把这一静一动的两处景物描写进行比照阅读,在潜心涵咏中,走进文本意境和作者心境,领悟静态与动态描写的表达特点。最后让学生迁移运用这一表达方法,仿写大自然中的一处景物。通过比较阅读领悟写景妙法,经历由读到写,实现语用训练。
二、建构语用“模块”境,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语用知识只有在生动具体的语用情境中,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语用能力。它是基于真实情境的、主体建构的、融于生命的,是能有效促成语识向语感转化的手段。如何巧妙建构语用“模块”境呢?
1.对话场域趣教语用
语文教学需要建构安全的对话场,教师要通过对话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掌握表达,达到理想的言意兼得的境界。借助合理对话产生的具体语境,巧妙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为例,在学生领悟了文本的说理方法后,笔者利用文本中的“雨水”这个反面例子,由物及人,链接一幅漫画——《挖井人》,让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运用作者的一些写法来劝劝漫画中挖井的老兄,把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这一语境的创设,既张显了文本的主旨,又推动了语言的内化,促进了说理技法的消化,具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
2.生活场域实教语用
语文教学与儿童生活应该是紧密联系的,“语用”是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真切需求。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可以将教学融入儿童生活,将儿童生活自然巧妙地与习作教学融会贯通。比如笔者在执教习作指导课《我要……》时,写作内容是“说服别人达成意愿”,笔者巧妙地借助网络上特别流行的歌曲《如何向老爸要零花钱》引入,通过在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观察、对话,引领学生掌握“说服”的要领是表情、动作、语言,并理解其层层递进的关系。
潘新和教授说:“人的言语表现的需要——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它需要软性地顺应、呼唤、激励与引导。”确实如此,发掘与实践“语用”资源,才能为学生言语生长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