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学情而教——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谈“学情”问题

2015-08-15尤爱芳

语文天地 2015年9期
关键词:租界学情课文

尤爱芳

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亲历学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质疑,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答案,这一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一线教师的内心,这固然可喜。然而事实上,我们教师仅仅停留在“怎么教”的层面,让学生配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往往只关注教学内容内在思路的把握,缺少对生本学情的关注。作为教师,我们要知道,教学的终极目标指向是为学生而教,这就使得教师要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生的“学”出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学的过程中会碰上哪些障碍,我们教师要思考如何帮助解决,如何使他们发挥积极性,如何挖掘学习的潜能,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只有立足“学情”,围绕学生的“学”展开课堂教学,才能促使学生更真实、更有效地学习。

一、坚持立足学情,使学生“有准备地学习”

教师必须认真、全面、准确地分析学生的基础是什么,他们已知的是什么,未知的是什么,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最近发展区”又在哪儿,要让“教”立足在学生“学”的起点上。学生“已经达到”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是每一位教师教学时必须思考的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使教学行为行之有效。

以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我借助“预习单”这一辅助形式促使学生进行认真预习,预习单设计如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预习单: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这个小小的预习单记录我预习的收获吧!

1.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读准生字,读通句子,划出新词。

(1)我要把生字工工整整地写一遍________

(2)我认为难写、易错的字有________

(3)我难理解的新词是________

我能尝试着查字典理解了这些词________

2.再读课文,我能梳理出课文写了几件事。

课文先写了________

再写了________

最后写了________

3.读了课文后,你的心中有哪些疑问?

要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关键是找到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即找到在核心内容中哪些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这样才有可能生成一条循序渐进的教学路径。通过检查预习单,我发现在第一板块上,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住难写字是“嚷、巡、振”,而又以认为“嚷”是难写字的人数为最多。同时梳理出不容易理解的新词有“帝国主义列强、租界、铿锵有力”等。第二板块的概括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只有小部分学生能够大致写出事件,但也不完整。第三板块的疑惑,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已知文本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问题,但都紧扣“中华不振”的现象质疑,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在。

通过预习单的反馈,我摸清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知道了学生的困惑点是什么,因此二次拟定课堂的教学目标:

1.认识8 个生字,会写“嚷”等12 生字,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铿锵有力”等6 个词语。2.初步学会概括课文事件,明白篇章构成方式。3.能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中华不振。

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更有针对性。教在学生的困惑处,教在学生的疑难处,学生在课堂中就更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因为学生在预习时尝试过理解,动过脑筋,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互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愉悦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在预习时的困惑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坚持依托学情,使学生“有温度地学习”

学情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教师要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教学,做到“以学定教”来选择最佳教学策略,设计最有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可以依托学情寻找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纽带,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教学中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

1.把握预设中的学情,顺学而导

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可以在预设上充分做文章,依据文体特点设计相应的预习单,凭借这个预习单来了解学生的“学情”,分析“学情”并以此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比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我根据学生预习单上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了梳理归类,在课堂上呈现了他们在预习单上所提问题并署上他们的名字。

问题及提问者:

(1)为什么中国的土地会被外国人占领?——陈佳怡等5 人

(2)为什么租界不让中国人进去,反而让其他国家的人进去?——胡雨嘉等4 人

(3)为什么外国租界地比其他地方要好?——冯易佳等2 人

(4)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握着拳头,不敢打洋人?——陈书含等2 人

(5)为什么中国巡警不给中国妇女撑腰而帮外国洋人呢?——汪肃骁等22 人

(6)周恩来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陶海瑶等16 人

学生看着大屏幕上自己所提的问题,特别有成就感。这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这是在我的意料之中,顺势而导,我让学生静静地看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然后说:“你们想知道的那么多为什么其实答案只有一个,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就是——中华不振!”(学生齐声回答)“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特别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呢?我们一起分析分析。”我充分地捕捉到学生预习单上所关注的共性问题,引导他们自然而然地关注文章的重点所在,真正做到顺学而导。

2.把握互动中的学情,以学定教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就提醒我们教师要正确把握“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而这“生成”正是“学情”的真实状态。因此,教师不仅要对课前预案有充分地把握,更要根据学情灵活应变,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运用适合时宜的创造性的新设计,动态生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错误生成,反客为主。学生在阅读中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课文进行重新建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解,教师要及时地捕捉这些“问题”和“错误”,反客为主,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所用。

教学中,我教给学生概括事件的方法和要领后,学生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比较完整地概括课文的三部分内容。顺着学情,我让他们找出连接这三部分内容的句段,告诉他们这些句段叫做“过渡句(段)”,引导他们对课文进行分段。不想,他们对其中的一个过渡段是归为上一段,还是归为下一段产生了争议。这个过渡段是:“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我没有很快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反复读这个句子去比较,认为归为哪一段更为妥当。学生最后认为归为下一段更恰当。因为“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既是对上面句子的承接,又总领了下文的表达,更多的语意是对下面内容进行总的概述。

上述片段,教师依据课堂出现的“矛盾之处”,反客为主,随机应变,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段落的正确划分,初步感受到过渡段的表达方式,一举两得。

单一生成,别开生面。“条条道路通罗马”,课堂中教师发觉学生就某一问题无法理解时,生成比较单一,可以选择不同的途径帮助学生去解决。

在教学中,我问学生“租界”是什么意思?学生的答案仅仅停留“把属于我们的地租给别人”。很明显,学生的理解很肤浅。于是,我解释“租界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我国把地租界给他们,作为他们进一步侵略我国的根据地”,看着他们茫然的神情,我知道学生对我这样的解释还是“云里雾里”。我引导他们去课文中寻找答案,然后组织学生围绕“你们看到的租界是什么样的地方”这个问题来发表见解:租界就是不允许中国人去,而外国人能去的地方。租界是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地方。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我再补充租界的相关历史资料:

人们称租界为“国中之国”。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挂着“慈善”招牌的上海公济医院,为了让一个头上长满痴痢的洋人“体面”,竟然到街上抓来一个中国人,强行揭去头皮,给洋人移植。更有甚者,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租界呀,租界!你是帝国主义豺狼的乐园,却是中国人民的地狱。

当学生看着这份资料,自然对租界的意思有了更为全面而透彻的理解。

精彩生成,因势利导。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产生一些需求或疑问,教师要根据这些随时出现的“学情”,因势利导,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看到“妇女哭泣”和“洋人得意扬扬”这一鲜明对比的画面;继而让他们在朗读品悟中感受到“妇女的可怜”和“洋人的可恨”;接着顺理成章地聚焦到“巡警训斥”的举动,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巡警的可恶”。教学就在这样一步一步地螺旋式上升着,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最后顺水推舟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写话:“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中国人,我们都清楚的知道 ________(谁)本来________,可是________,真令我________!”学生的答案真是精彩纷呈。学生迁移情感、设身处地地学习,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振兴中国、热爱中国的情感体验也就水到渠成地养成了。

三、坚持重审学情,使学生“有提升地学习”

倪文锦先生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究竟达到了何种程度,它可以通过一定形式的练习加以检查,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利于找出差距,改进教学。”通过对学生课堂练习中呈现的不同结果可以深入探测到真实的学情。教师重审获得的学情,进而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我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采用“想象画面、朗读体会、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意。虽然在这一环节用了不少时间,但在检查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在书写“耀武扬威”这个词时,“武”字错误率极高,而且学生不会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清晰、坚定”这两个词的意思。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无法掌握?一是教师在课堂上只关注词意理解,缺少对学生容易出错字的把握,忽视当堂练写;二是教师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的概念,却忽视教给他们更下位的方法。于是,我针对学生作业反馈出来的这两个问题,调整教学策略,确定后续教学的重点。强调“武”字的书写和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的方法和要领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采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困难,达成准确书写、正确理解的教学目标。教学中重审学生的学情,及时“授之以渔”,让学生学得真实,学得扎实。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前的学情、课中的学情、课后的学情这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地观察和了解,并进而组织相应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的“学”获得最大的成效。

猜你喜欢

租界学情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背课文的小偷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中共『一大』为什么选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背课文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
让学情分析贯穿教学的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