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为今用 适得其所——现代文教学“用古”策略举隅

2015-08-15

语文天地 2015年9期
关键词:标点符号原著文言文

崔 娟

本文的“用古”指的是运用文言文促进“非文言文”的教学。朱自清先生说:“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对待文言文,要古为今用,才能继承宝贵遗产,为社会发展服务。语文教学中要让文言文与现代文相得益彰,才能帮助学生了解祖国语言,并促进现代文学习。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文言文常被作为现代文教学的“催化剂”而广泛使用。

一、对照原著,感悟经典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从古代经典改写而来,如《三打白骨精》、《林冲棒打洪教头》、《三顾茅庐》等等。这类课文基本保持了原著的风格,省去了一些繁难的文言词句和复杂的情节。教学中,可以将对应的原著内容引进来。比如准备《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我发现课文尚有不足:课文保持了小说情节,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特征,但省却了人物心理活动这个重要方面,所以读起来感觉“淡淡的”。为了让学生充分品味经典的艺术魅力,我这样开展教学:

1.通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梗概。

2.概括人物(柴、林、洪)的性格特征,说说是从何处体会到的。

3.柴进为什么一定要让林冲教训自己的师傅?

学生认为,柴进性格是“豪爽、惜才”,但在此基础上回答第三题时,陷入窘境。我启发学生:“柴进这个人其实不是简单的人物,他是一方权贵,为保护自己的长远利益而仗义疏财笼络人心,他一定要让林冲打败自己的师傅,必有缘由。而这在《水浒传》原著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半部分有生动的描写。大家静静阅读原著,寻找合情合理的解释。”

学生一接到原著复印件,立刻兴趣盎然地阅读起来。我顺势出示阅读提示:

1.画出原著中描写柴进心理活动的语句,细细体会心理变化过程。

2.从课文中柴进的语言、行动揣摩其心理活动。

3.将你揣摩到的和原著写出的柴进心理活动联系起来分析,对柴进的性格重新判断。

读完原著,回答完问题,柴进这个人物立刻“立”起来:表面上看,他豪爽、惜才,透过心理活动看,他圆滑、阴险。我顺势总结并过渡:“只有读原著才能真切感受经典的艺术魅力。希望大家多读原著,少读简写本、应试本。”

二、引经据典,活化形象

历史人物传记类课文注重介绍历史人物的事迹、品格等,但对其内在的原因揭示不足,使课文略显苍白、不够感人,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尽可能“还原现场”,把人物放到历史情境中,让学生触摸到他们的语言、行动、内心,让历史人物“活”起来。

王敏老师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三次引经据典,让司马迁的形象立刻鲜活起来:

1.引用《报任安书》的语句“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佐证“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让孩子深深体会到司马迁此时的痛苦和屈辱。

2.引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让学生对照课文读懂这句话,理解司马迁“用之所趋异也”的艰难抉择: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完成《史记》。

3.引用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让学生体会《史记》的重要性及其价值,使司马迁的形象更加光彩动人。

我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引用《谈迁传》:“余岂以国家之不幸博一官耶”和“吾手尚在,宁遂已乎”两句话,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细细品味,人物形象因此生动起来。

有针对性地引经据典,能让课文和人物的心灵对接。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历史人物,心灵受到洗礼,精神得到净化。

三、溯本求源,厘清认知

成语、典故都有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所以其意思、意义都具固定性。但在现实中,经常会被“误用”,如“有口皆背《三字经》”、“正典蚊香默默无蚊”等等。语文学习首先是让学生学习正确的语言文字,所以,对这一现象不能熟视无睹,要带着学生溯本求源,厘清认识。有一次,我在一篇学生作文中看到这样的内容:

我问爸爸“làn 竽充数”什么意思,爸爸想了想,说:“这个还不知道?读读想想不就知道了?就是烂番芋冒充马铃薯。”我听了,真佩服爸爸!

这个孩子的描写真实、生动,但如果像文中“爸爸”那样对语文知识“误用”,必将误人子弟。所以,我设计了一次教学:

1.古今对比阅读,准确把握字与义:

(1)阅读五年级上册的《成语故事》、《滥竽充数》,理解大意。

(2)阅读《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中的“滥竽充数”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借助课文理解原文意思。

(3)对比思考:故事中的“竽”指什么?“数”指什么?原文中没有“滥”,课文中却有了,增加这个字的根据是什么?说说这个词的意思。

2.正误对比阅读,修正有关错误:

(1)阅读作文的片段,找出错误并修改:

我问爸爸“làn 竽充数”什么意思,爸爸想了想,说:“这个还不知道?读读想想不就知道了?就是烂番芋冒充马铃薯。”我听了,真佩服爸爸!

(2)分析错误原因,说说怎样正确使用成语典故。

3.阅读下面几则运用成语的例子,说说哪些是“活用”,哪些是“误用”?思考:如何避免“误用”?

(1)朋友给新近辞世的小山内薰整理藏书时,发现好多书本里都夹有钞票,那是主人为逃避夫人耳目而藏匿的私房钱。为此,朋友只好一本书一本书一页纸一页纸地翻阅,以免疏漏。等所有藏书都仔细搜查出许多钞票之后,才将藏书卖给旧书店。这正印证了古人的话“开卷有益”。

(2)当钓鱼岛收回的时候,我们一定普大喜奔。(网络语言:普天同庆、大快人心、喜闻乐见、奔走相告。)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知道了如何正确使用成语、典故,而且知道了活用和误用的区别。

四、贴切引用,点拨提升

经典语句的共同特征是:用语精当,形式整齐;语言凝练,含义深刻;耳熟能详,通晓畅达。它们闪烁着言语者的思想光华,富有极高的育人价值。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们都喜欢运用文言词句开展教学: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文中,你好好读读就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

2.“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大家拿出笔来,边读边做上记号、写上批注、抄录要点。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习写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读书,从读的书中得到写作的体会。不仅读新书,更要反复读旧书,苏轼有著名的诗句:“旧书不厌千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4.刚才这两位同学的朗读存在同样的毛病:声音太低。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要放开声音大声读。有两个名人的经验值得大家学习。一是南宋朱熹的,他说:“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二是清代古文家曾国藩的,他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请大家大声朗读吧!

5.《唐诗三百首》的题词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多读古代经典诗词可以训练语感,所以,小学生要诵读大量的古诗词!

6.“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开展交流吧,从同伴那里得到思想的启迪!

在语文课堂中,这些文言文语句被使用的频率非常高,正是这些文言词句的使用,使语文课堂呈现一道亮丽的风景,散发着文化的芳香,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

五、古典新教,拓殖增效

基于用教材教的思想,老师们对一些文言经典进行“教学化”处理,使得文言经典焕发出新的教学魅力。这里列举几个实例:

1.用作训练标点符号的语料

汉朝之前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后来标点渐渐丰富,1990 年4 月,国家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规定和说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课程教学标点符号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课文来教学标点符号,但是效果不太好,因为已经点好了的,假设“换个什么标点符号是否恰当”之类,显然属于“虚假思考”。不少老师选择简短的文言文做语料,其用意有二:其一,加标点符号需要反复朗读,真正领会了文章的意思才能够点正确;其二,从语言的源头获取对标点符号的感觉,居高临下,对于点好白话文的标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用来进行字理识字

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每一个笔画、每一个部分都有意义,增一画不得,减一画不可。比如“鸟”字,最初是画鸟形。应当说这个字的每一部分都有意义,学习者一看就能够判断:是什么、读什么、怎样写。但是,随着汉字不断简化,很多汉字已经渐渐失去了原本形状、结构、笔画。这也使学生学习汉字无法从字的笔画意义来认读、理解、记忆。比如“鸟”这个字,只有鸟的头部有点像,如果说下面的横是鸟的脚,可以采用字理识字法:从汉字的历史变迁中探寻每个笔画的意义和结构的价值,让识字有根有据,理解了,也就接受了。有时可以把简化字转化为繁体字,让学生发现字的变迁,从而掌握生字的每一个笔画的意义和价值。达到正确认识、理解和记忆生字的目标,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3.变为作文训练的母体

一些短小精悍的文言文经典,除了可以让学生诵读、理解外,还可以用来作为作文训练的母体。于永正在教学《杨氏之子》一文时,就古典新教,为我们做出榜样:

这个“杨氏之子”究竟是谁呢?三国时候,曹操手下有一个谋士叫杨修,有人猜测,杨氏之子写的可能就是杨修的故事。那么,我们暂且把杨氏之子就假定为杨修吧,这样称呼起来比较方便。这篇短文只有53 个字,但是含义却很丰富。下面我们用自己的笔,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文章来补充得丰满一些。根据第一句话想象杨氏之子长什么模样。注意,相貌描写一定要体现出他的聪明。根据第二句话写出“是谁、去干什么、主人不在,是哪个人把小儿叫出来的。”这里面应当含有很多动作和对话。根据第三句话想象双方的对话,用对话描写展示杨修的聪明。

因为有了文言文的凭借,学生写作的内容精彩纷呈。于老师巧妙运用文言文,精当指导,训练孩子的想象和表达能力,重点明确,可谓“古典新教”的典范。

4.古今对比,震撼心灵,训练表达

有的老师把文言经典中描述的恬静、和谐、美好的生活场景和现今的情况作比较,用巨大的反差,冲击学生心灵,激发表达欲望。例如:

(1)诵读经典:诵读《诗经·国风·周南》(关关雎鸠),想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是一幅怎样的场景。

(2)穿越思考:

假如当年听着“关关雎鸠”的那个君子穿越时空来到现代的“河之洲”,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又发生什么?

(3)即兴表达:

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穿越思考”,表达真情实感,人物语言力求“文言”。

在全班朗诵自己的作品。

古典新教,不仅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思想,更彰显了教者独特的教学视角,让古典和现代结合,让古人和学生对话,让古典迸发新声。

我们要努力做到“古为今用”,才能让文言文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标点符号原著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池塘里的标点符号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标点符号的争吵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拔牙
会背与会默写
水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