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文本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基础
2015-08-15王夏萍
王夏萍
近年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简单教语文”的呼声。崔峦先生在第六届全国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提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朴实,真实,扎实,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也说:“语文教学要倡简,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薛法根提出:“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媒介简单,教学用语简要。”从薛法根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更体会到他所的理念。确实,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面临着阅读课“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所花的时间、师生所投入的精力与期望学生具备的语文能力不成正比,造成了教师累、学生苦、家长怨的状况。归其原因,就是因为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普遍太“繁”太“花”。这一点还是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得好:“语文学习的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也就会越复杂,结果只能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要想语文课堂更加高效,我们只有走向“简约”:让语文教学洗尽铅华、回归本真,走向简约和真实,变得简约而丰满。
一、在研读文本中精抓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结合时代发展,精心挑选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及时代感的文章,其中既有诸多中外名家作品,又有许多精品小文,而且文体多样,有诗歌、小说、散文、科学小品等,这些文章都是精品,篇篇都是我们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良好载体。可是,这么多的精品,依靠有限的教学时间如何落实到位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我们要注意整合教材,精抓教学内容。”是的,只有将教学内容精简,将每篇文章的精髓“抓”出来,我们才能轻松教语文,让有限的教学时间发挥最大的实效。
如何来“抓”,“抓”什么呢?这就是我们当语文老师的难处。我们可以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来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课文“读进去”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课文语言训练的内容,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学习的方法,需要揣摩的写法,即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如果教学内容比较精当,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教学内容“泛化”“不确定化”的问题,做到“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不该学的不教不学。”
高年段的阅读目标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五年级上册第17 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所在单元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想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我根据高年段的阅读目标确定本课的学习采用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的基本方法。再结合单元组课文的训练重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让学生找出印象最深的场景体会这伟大的父爱及父子间深厚的情感。将重点品读段落设定在“父亲连续38 小时不停地挖掘”这个场景,品读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由这个场景联系上文“其他父母的表现及消防队员、警察的劝阻,”让学生感受父亲坚定的信念,联系下文“儿子不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更能体会到这对父子的了不起,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紧接着再来品读本段语言描写的特色:不是直接写挖了36 小时而是从8 小时开始几个数字的连续描写,从中体会到挖掘过程的艰难,父亲践守诺言的坚定,父爱的伟大。
这个片断的选取就是有别于其他课的重点内容,如果品读到位,那么本课的目标自然就达到了,重难点也就突破,学生学得简单,教师教得轻松,省时高效。因此,教师应该具备从繁复的教学内容中选取重点内容的能力,因为这是上好一堂简约课的基础,这种能力就来自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对文本的创造性使用。
二、在研读文本中找准拓展点,把握教学的厚度
教学要简单,但简单并不意味着舍弃,在合理取舍的时候有时也需要适当的补充。我们不盲目追求课文教学的“厚度”,但那些过于简单的课堂教学也并非是真的“简约”。有“厚度”的语文课堂是在“简约”之上的“丰满”,因此在文本的研读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丰满”而有“厚度”。
1.将文本与原著相结合,让语文课堂怀抱经典
小语教材中的不少课文选自名家名篇,文质兼美。但编者在编写时限于篇幅,只好忍痛割掉某些情节、片段。而这些情节有的是非常经典的,甚至比我们选用的章节更好,有很多更是我们学习课文时有益的补充,因此备课时在研读文本时,我们不妨也去“欣赏”一下原著,这对我们解读教材是有很大帮助的。
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丑小鸭》,安徒生的原著的中文译本约6000 字,选入教材只有500 多字,原作中丰富的意蕴被简化了,流淌在文字里的趣味被抽空了,漂亮的叙述变成文字“骷髅”,说教的成分反而被成倍放大。像这样的删改,会让二年级的孩子与美丽的童话、有趣的想象和创造无缘。如文中的一个情节是这样写的:“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而原著对这个情节的描写是:“正在这时,一只骇人的大猎狗紧紧地站在小鸭的身边。它的舌头从嘴里伸出很长。眼睛发出丑恶和可怕的光。它把鼻子顶到这小鸭的身上,露出了尖牙齿,可是——扑通!扑通!——它跑开了,没有把它抓走。‘啊,谢谢老天爷!’小鸭叹了一口气,‘我丑得连猎狗也不要咬我了!’”这最后一句很有语言艺术。相比之下,原著有趣多了,所以在引领孩子读一些名家作品时,教师在细心品读教材的同时,不妨也找出原著欣赏一下,可以补充原著中生动有趣的描写,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空间,让语文课堂怀抱美丽的童趣,学生学得快乐,何愁教学效率不高呢?
2.填补课文的空白,让语文课堂因补白而充实
中国山水画讲究留白带给画面的丰富感,许多文学作品更是讲究留白带来的特殊效果。小学语文课文中,留白的地方非常多。有时候,故意留下空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有时候,填补课文的空白,让课堂因补白而充实。因此,在剖析文本时,该大胆省略的我们要大刀阔斧,该婉转细腻的地方我们不要吝啬,有些课文的留白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补白,让简约的课堂更显丰厚与充实。
在准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的授课时,我在思考:当“我”从妹妹的口中知道老妇人不是聋子,是音乐学院有声望的教授,是首席小提琴手时,“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又会怎么做呢?找来原文一对比,我发现我们选的课文将原文中的这个片断删除了,只用省略号来表示。原文是“我”得知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后珍藏着这个秘密,照样到林中拉琴,但拉琴的心境完全不同了。编者不知出于何意将原文删除,于是教学时我将这个省略号作为学生拓展延伸的点,让学生展开想象思考:再次面对老妇人时“我”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当学生写完后,再出示原作对这部分内容的描写,让学生进行对比,看看自己的表达与作者有何不同。这样的读写结合,不仅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作者对老妇人的无限敬意与感激,还能提高写作能力,实效性当然更高一些。
3.开掘教学资源,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厚
说简单教语文,并不是排斥一切语文课本以外的东西。《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要拓宽语文课程的资源。”互文理论也告诉我们,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
曾看过张祖庆老师教《我盼春天的荠菜》的教学片断。学习课文之后,张老师引入了作者的《走过人生的冬天》一文,给课文的理解提供了一个“过去”的背景,让学生的已有文本感悟上“更上一层楼”:原来文中的“冬天”,是作者经历的苦难生活的一个缩影;作者盼望的“春天的荠菜”,原来不仅仅是荠菜,更是人生中的希望。同时给文本提供了一个“未来”的指向,将学生关于课文的体悟和精神更明晰指向一个终点:那就是心怀春天,永葆希望。这样的补充与拓展,让整个课堂因之被赋予更多的人文内涵,这样的教学充实、丰满,有深度、有广度。简约是一种美,也是一种指导思想,更是阅读教学的高境界,我们要向课堂40 分钟要效益,就是要变繁复低效的语文教学为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
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我们有责任在无数次删繁就简的过程中,通过传承、创新、发展、扬弃,在不断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将语文教学逐步回归到其本质——简约。这个过程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摸索,但我们应该先从文本的解读与把握上下苦功,用心钻研,克服泛化、复杂化,返璞归真,回归语文本色,让语文阅读教学体现一种简约之美,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美,进而提高语文素养与语文应用能力,真正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