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015-08-15顾志霞
顾志霞
鉴赏是对事物产生兴趣,并领略其中趣味,给出审美评判的一种方式。学生对美的事物的鉴赏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审美过程,为此,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行多方面的培养与训练。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主要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这个问题进行探析,希望对语文教学能有所帮助。
一、感知教材内容,培养学生鉴赏评价能力
真正的知识并不是传授的,而是唤醒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感知教材内容,以培养学生鉴赏评价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读完课文后谈谈自己的亲身感受。
例如,在教学《穷人》《为了五美元的礼物》等课文时,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抒发感受。“大家读完了课文后,觉得主人公有着什么不同啊?怎么样呢?”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认知能够初步感受到课文中主人公的人性光辉。总体思路是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感受,然后引导学生自我感知,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由于学生在初次阅读的过程中掌握了课外的关键内容,所以能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因此,对于鉴赏评价能力处于初期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教师要灵活妥善利用课堂这一平台,教会学生如何把握和感知。
二、感知作者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评价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感知作者情况也是培养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古诗词作者的生活年代距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因此教师可以从介绍古诗词作者生活年代开始,以及作者所处年代的特征。比如,作者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下,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来写下这首诗的。这些关于作者背景的问题,教师可以先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准备的时候完成,然后师生可以就这些内容在课堂上开展沟通交流。学生对于写作背景有不懂的地方还可以询问教师,教师可以对其进行讲解与补充,力求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作者写作的社会背景与人生遭遇,为后续古诗词的学习做好铺垫。对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与生活环境进行介绍有利于学生更加了解古诗词的含义,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例如,教学《春望》,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已经了解了杜甫是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因此杜甫的诗句偏向社会动荡,经常涉及到政治黑暗等内容,关心人们的生活疾苦。因此杜甫的诗篇能够充分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以及民间疾苦。《春望》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诗歌以长安陷落为背景。当时,杜甫面见唐肃宗,在路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虏,然后押送到已经沦陷的长安城。小学生对杜甫的经历以及社会背景有了充分了解,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悲伤的感情基础,对于后续的诗文学习与情感体验做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对杜甫所写诗句将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也能够更加深刻地鉴赏评价《春望》这首诗。
三、感知想象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评价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语文知识与生活阅历有限,因此其对事物的认知都是停留在表面,比较肤浅。小学生对美的鉴赏与评价能力不强,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大胆、合理的想象,并且教授小学生正确想象的方式。在想象的过程中不断领悟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美的意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挖掘教材本身的特征,凭借课文中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开展丰富的联想。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与生活实际让学生开展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鉴赏与评价能力。
例如,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关于景色描写的句子,诗人将感情融于景色当中,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教师为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让学生自我假设:“假如我是李白,那是什么样的情境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展开自由的想象。在春暖花开的长江边上,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一叶扁舟随浪而去,直至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开展合理的想象,就能够进入对美的鉴赏、理解与创造当中,进而提升对美的鉴赏评价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优势与特点,挖掘教材中的美学价值,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鉴赏评价潜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