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谈
2015-08-15毛岷峰
毛岷峰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以此实现知识的构建,而教师以此实现自己的“传道、授业、解惑”。如何让这个阵地充满欢乐,让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充分实现高效,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钻研教材,激发兴趣
教材是课堂的基点。进入课堂之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即深入教材,对每一课都有一个从内容到思想的整体把握,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确定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带领学生挖掘关键点。很多教师往往只会借助于教参,反而处处受到教参的掣肘。此类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发展,更不利于教师的快乐成长。只有先钻研好教材,在此基础上广泛地阅读相关资料,才会有自己对教材的个性理解和体会,才能帮助学生领悟作者的人生遭际和自然感悟之间的关系。
以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为例,课堂上适当加入鲁迅家道中落的资料:1894 年,鲁迅的祖父卷入科场舞弊案入狱,周家变卖田产,打通官府关节,然而一托就是7 年,家业完全破灭,鲁迅曾有描述:“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遭到变故后,几乎什么也没有了”。为了躲避变故的风暴,鲁迅一家迁居农村,这使得他开始有机会接近农民,了解中国农民痛苦的生活情况,扩大了视野。鲁迅十几岁时,先随母亲下乡避难乞食,后出入于质铺和药庄。鲁迅认为是自己曾经经受的困顿,让他看到了世人冷漠的真面目。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掌柜和酒客对孔乙己的笑声中探究当时普通民众的冷酷无情、穷极无聊、麻木不仁的心态,从而更快理解文本内涵。
同样,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寥寥84 字,叙事简略,写景惜墨如金,议论含蓄。与他的同时期的作品《赤壁赋》、《后赤壁赋》风格迥异。作者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结,欲说还休。对这篇文章则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的有关章节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作为背景材料:“乌台诗案”中苏轼因诗获罪,因才高遭嫉妒。后获释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学生了解了这个历史背景,才能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包含的复杂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二、尊重学生,挖掘潜能
由于学生的阅历和学识所限,面对一篇具体的课文常常会像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尤其是在小说阅读中,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入手进行理解和体会。
对《多收了三五斗》、《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类年代久远的课文,学生更是无法找到感觉。此时,尊重学生,进行有效的问题情境设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极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实现对文本的探究,实现潜能的最大发挥。
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叶圣陶先生对社会的思想。基于此,社会背景问题的设置成为首选,如:《多收了三五斗》是在哪一年写的?学生学过历史并查阅了资料,知道这篇文章创作于1933 年,那正是辛亥革命之后的旧中国时期。其次,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可以引入已经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故乡》。《多收了三五斗》的写作年代比《故乡》略晚。自然引出新的问题“到底当时的社会现状是怎么样的呢?”在得到充分尊重的前提下,学生的潜能被逐步挖掘出来,认为当时的社会动荡,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通过层层探索,用背景知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使其消除对文本的陌生感,由此把握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问题,为深入文本探究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作铺垫。
三、精心设计,提高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设计好坏关乎语文课堂效率的高低。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须是思考的课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窗》中,精心的教学设计极为重要:排除人物分析、情节梳理、环境烘托、主题把握,抓住结尾做足文章,让学生充分展开思考。小小说《窗》通过一扇心灵之窗写出了人性的美丑与冷暖,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人性的卑劣,更看到了人性的冷漠。一个利他,一个利己;一个热情,一个冷漠。如何让学生了解小说中欧·亨利式的结尾,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阅读之初,让学生将最后一段省略,然后思考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想一想,这样做对文本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学生认为,去掉这段结尾之后,会感觉课文没有结束,还有的认为,这样处理将会使作者的情感表达不够充分,甚至会产生歧义。这样学生的思路被尽可能地打开,也能畅所欲言。接下来又把结尾改成“他看到的是一片鸟语花香的世界,满意地笑了”,让学生思考后讨论。学生认为改后的小说,感觉没有主题,非常乱;也有学生认为这样做并不能形成鲜明的对比,不能体现作者的态度。
巧妙的课堂设计,使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穿梭,整个课堂师生互动密切,实现了教学高效。
四、善用微课,增加深度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除了传统的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更应得到重视。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已经被教育界作为革命性的工具推行。在语文教学中善用微课,能够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更容易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中,可以遵照教学内容的微型化处理的原则,从微目标和微资源的角度,设计、开发两个层面的微型学习视频,一是教师设计的一些课件,一是学生的一些表演片段。先展示学生表演视频,视频中四位男女学生分别扮演胡屠户、范进、范母、范太太。课堂上,学生边看胡屠户与猪大肠的微课一边笑,然后引发了思考并讨论:这里的主角是胡屠户,胡屠户对范进中举是什么态度呢?学生认为,胡屠户对范进不满意,认为这个女婿太糟糕,也有学生认为,这是胡屠户认为范进沾了自己的光,所以带东西来贺喜。此时可以适当追问:胡屠户为什么对女婿中秀才不满意呢?在学生深思未果时,再展示一段教师的讲座视频,这里对范进考了多次才考中进行了专题的研究——范进考了35 年居然都没有考中,最后考中了秀才还是因年龄太大了被考官周进可怜才中的,何况考中的还只是一个秀才而已。此时,可以再追问:为什么范进迟迟考不上秀才呢?学生据此可以再次对课文进行深刻理解和分析。经过微课教学实践,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也乐于思考,学生由此提高了思维能力,提升了阅读能力。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基点,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在语文的教学中,高效课堂更是值得多方重视,这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初始点。这就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体验快乐,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真正实现高效课堂。这是笔者信之所至,并努力在教学中践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