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评论 评论的诗
2015-08-15王常新
王常新
《诗在旅途中》是琹川的诗评的结集。读了之后,我感到对所评诗歌的理解深化了,同时也得到了很大的美感享受。一般的诗评只是接触到诗歌的表象,好的诗评却能窥探深赜,求索隠微。柳宗元在《哭连州凌员外司马》一诗中赞扬友人学术成就高,说他“著书逾十年,幽赜靡不推”。我看琹川的《诗语飞翔》写了九年,对所评的诗歌也做到了“幽赜靡不推”。
《与诗邂逅的早晨——读莫非的〈燃烧天堂〉》写道:“诗一开头,作者以故作平淡的写实笔触叙说:‘早晨,我在巷子口看到你、曾经让我挂念的孤影’,表面读来似乎是一种不期然而遇的口吻,然而背后蕴藏的却是一份日日‘苦寻’的澎湃深切之情。”在这里,诗人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她穿透表面,探幽抉微,发现作者文字背后隐藏的日日苦寻的澎湃深切之情。由此可见诗人较一般读者是别具慧眼。而我们读者,凭借着这样的诗评,也就可以对诗歌感觉得更多,理会得更深。
平凡之作,人云亦云。高明之作,匠心独运。感觉敏锐的诗评家,能发现创作者的独特之处,琹川就是这样的诗评家。她在《我在深沉的呼吸里——读屠岸的〈呼吸〉》一文中指出:
一般人常旁观地看待呼吸,而作者却以第一人称“我”的立场来写呼吸,我就是呼吸,呼吸就是我,化被动为主动,这是很特别的一种经验与观察角度。
美就是发现。屠岸的独特之处,被琹川的慧眼发现了。她能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她是一个高明的诗评家。
琹川的诗评运用了多种批评方法。在《诗的沙滩上珍贵的宝石——读林焕彰的〈我在风里〉》一文中,她指出:“诗人诚诚恳恳的努力生活与写诗,因此能有如此浑然天成的神来之笔,我以为应来自于他谦敬朴直的性情,亦即美好的‘诗质’。”这里运用的是我国传统的知人论世的方法。论周梦蝶时引诗印诗的互注法,亦属传统的评诗方法。对于西方的批评方法,琹川也运用娴熟。她在论阳荷的《落叶》时,把英国女诗人克利斯丁娜的《挽歌》拿来做比较,指出《落叶》与《挽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克利斯丁娜可以“出生入死”潇洒来去,对于深情如阳荷者却必须陷入“我执”情感泥沼。在评论叶慈的《当你年老时》一诗时,诗人又把其模仿对象法国诗人龙萨拿来比较。指出两人处境虽有相似之处,只是龙萨的口气显得高傲自负,仿作的叶慈则委婉深情、真挚高雅,流露出淡淡的哀伤。再如将罗思容与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作比较,将蓉子与利玉芳以及淡莹作比较,都表明琹川对19世纪后半期形成于西欧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能够运用自如。
傅东华翻译的硫威松《近世文学批评》一书,介绍了德国人刻耳文学评论应有艺术性的观点:“我相信唯有那种本身便是一件艺术作品的批评才有价值。”就是说评论文字不能写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而是应该写得充满情感,生动形象。我国诗圣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开了以诗歌形式评论诗歌的先河。自此以降,一千多年来,把诗歌评论写得情感横溢、形象鲜明的,大有人在。琹川也是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的诗评家。
琹川是位诗人,她把诗意贯注进诗评中,使她的诗评几乎成了散文诗。
先看标题。从第一篇《与诗邂逅的早晨》开始,到最后一篇《在岁月的雪笺上笔歌墨舞》结束,这31篇诗评的标题都充满了诗的情趣。像《化作新泥还护花》 《缘起缘灭皆是情》,这不就是七言诗中的句子吗?这样的标题曲折生动地传达出诗人的观感,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
再看正文。请看《青春的岛屿爱的乡愁——读郑愁予〈小小的岛〉》的首段:
所有的青春都在树梢点燃,化成一支支红艳的蝴蝶飞向青天;所有的梦想都藏在吉他的流浪里,天涯海角总有浪漫的音符相随;而所有的爱情都在双轮车篮里美丽着,一朵朵纯真的野菊迎风,沿着河畔的小路迤逦成一首清新的小诗。
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象,和谐的音节,读来琅琅上口,这不是散文诗么?还有《飞越时代风雨的缪斯——读郑玲的〈风暴蝴蝶〉》首段的排比,不规则的对句,整句和散句的交错,不也像散文诗么?最后,我们来欣赏《缘起缘灭皆是情——读涂静怡〈季节的叹息〉》一文的首段:
如果生命的旅程是一条长河,潺潺的水声中,看云聚云散,花开花谢,四季的风掀起了波浪,又消失无踪,这人生的际会啊!缘起缘灭,终究是无常。当热情燃尽,灿烂的笑语渐远,顿时来到了一片起风的秋林,踽踽独行 前尘往事缤纷如落叶,心野一片荒凉,眼下只余一声深深的叹息,自萧瑟的大地幽幽地升起——
除了形象生动、音调铿锵外,琹川对评论对象充满感情,她把自己的人格和性情揉进了文字中。那淡淡的忧伤,那深深的叹息,不是强烈地感染了我们吗?把这样的文字称为散文诗,又有什么不恰当的呢?!
综上所述,我得出结论,琹川的《诗在旅途中》可称之为:“诗的评论,评论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