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自清《春》中的儿化词探析

2015-08-15

语文天地 2015年35期
关键词:儿化口语化朱自清

季 月

儿化词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中,它是北京话的重要标志之一。相较于书面语,儿化词常见于口语中,或者是口语色彩比较浓厚的文学作品中。而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色之一就是口语化特征,读来颇觉清新、自然、亲切,其中被多次选入语文教材的《春》更是有多处用到儿化词。

一、《春》的版本

据有关学者考证,“《春》最早发表在朱文叔编(舒新城、陆费逵校)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该书一九三三年七月初版发行……是读本的编者当时特约朱先生等撰写给中学生阅读的文章。”(陈杰.关于《春》的出处,转引自朱金顺.关于《春》的版本[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10):110-111 页)但建国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将《春》选入教材时,为了避免部分词汇陈旧、部分语言的“不规范”,编者又对原文进行了一番润色与加工,使之成了新的版本,并且该版本后来还被广为选用、征引,所以后来各版语文教材编选的《春》都是经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加工后的版本。本文所研究的《春》,即是后来选入教材时经过编者加工后的版本。

二、《春》中儿化词的分类

在《春》一文中,共有13 处用到儿化,虽然不是很多,但在一篇600 多字(不包括标点符号)的文章里,这也不算少数。总的来说,《春》里的儿化词可以从词性的角度分成如下几类:

1.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儿化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儿化在儿化词里较为常见,《春》里的儿化词大多属于这一类,一共有9 处。分别为:

花里带着甜味儿;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在这9 处儿化词中,名词的儿化有6 处,包括:“桃儿、杏儿、梨儿、鸟儿、树叶儿、小草儿”,这些儿化的名词都是表示事物的名词。另外还有3 处是名词性短语的儿化,包括:“甜味儿、杂样儿、青草味儿”。

2.动词性短语的儿化

动词性短语的儿化在《春》中一共出现了3处,分别为: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出现了两次的“赶趟儿”和一次的“起头儿”都属于动词性短语的儿化,这些儿化使文章的语言显得生动活泼。

3.数量短语的儿化

《春》中数量短语的儿化出现频率最低,只有一处,即“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份儿”即是数量短语的儿化。

三、《春》中儿化词的作用

儿化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功能,朱自清在《春》中多处运用儿化词,自然会对文章起着积极的作用。

1.具有细小、喜爱、亲昵等语义色彩

《春》中的儿化词,如“桃儿”、“杏儿”、“梨儿”、“树叶儿”、“小草儿”、“一份儿事”等均有表示事物细小、数量较少的意思,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对这些事物的喜爱、亲昵的感情色彩,这些细小的事物正象征着春天将至,万物复苏,一切都充满着希望与朝气,作者也正是通过几处儿化词的使用,来表达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2.具有活泼、俏皮、亲切、幽默等风格特征

北京口语中的儿化词大多给人一种亲切、俏皮的感觉,许多老北京的吆喝叫卖押“儿”韵即说明了这个问题。有这样一则吆喝:“小玩艺儿,独一份儿,小孩儿买来多有趣儿!不给买,噘着嘴儿,撒泼打滚儿不乐意儿,一对儿一对儿掉眼泪儿。”(彭宗平.北京话儿化词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29 页)正是这种俏皮、诙谐的内容才能足够吸引儿童。

朱自清的《春》中即包含很多儿童的趣味在里面。他将桃树、杏树、梨树的开花比喻成“赶趟儿”,活泼、热闹自然不言而喻,字里行间渗透着孩子气;他还将很多事物名称儿化,如“鸟儿”、“树叶儿”、“小草儿”等,依然蕴涵着童真童趣,读来给人亲切、有活力之感;描写遍地野花时,用“杂样儿”来形容,同样透着一股俏皮劲。

3.契合朱自清散文的口语化风格

口语化的语言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一种自觉的审美追求。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朱先生的文章,“读下去真个像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亲切的谈话。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叶圣陶.朱佩弦先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朱自清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5 页)朱自清一向倡导用“真正的口语”来写作,主张“用笔如舌”,并大力提倡文章的“谈话风”。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才自觉地以口语为基础进行创作。

朱自清的口语化的艺术语言是以北京口语为基础的。他曾经说:“自己是苏北人,却赞成将北平话作为标准语。一来因为北平是文化城,二来因为北平话的词汇差不多都写得出,三来因为北平话已经作为标准语多年,虽然还没有‘俗成’,约定总算‘约定’的了。”(朱自清.论国语教育//朱乔森主编.朱自清全集(第3 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93 页)有了这样的主张,再加上他本人长期的北平生活,使得朱先生在散文中能够娴熟自如地运用北京口语。

4.具有教学价值

朱自清的散文历来都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作品,其清新、洗练的文风一直为人称道。在教学他的《春》时,儿化词包含着众多不可忽视的教学价值。在朗读方面,教会学生正确朗读儿化音,对普通话的推广有着积极意义;在品味文章语言方面,带领学生赏析、品味儿化词,不仅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色彩,还能让他们对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与把握;在写作方面,《春》中儿化词的运用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范本,使得他们能够学会用更规范的语言进行写作。

儿化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同时包含着丰富的语言特色,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探讨《春》中的儿化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与认识朱自清的口语化的散文风格,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猜你喜欢

儿化口语化朱自清
清芬正气朱自清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有趣的“儿化”
口语化歌词语言的长处
南方人,求求你们说话不要加儿化音
北京话(36)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邢非的诗
THE RAP BATTLE FO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