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困难原因辨析
2015-08-15周静
周 静
在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孩子是“困难户”。这些孩子对于描述一件事情会感到非常困难,甚至不知道如何用一句话表达清楚一个意思,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情况呢?本文就此做个分析。
一、由下而上的学习观
对成人而言,从小单位开始学起,似乎非常合乎逻辑,因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掌握了每一个部分,就掌握了整体。但是心理学告诉我们,事实上,我们应是先学整体,再注意细节。因此,对字母、字音、词语、句子等这些小语言片段,应该放在完整的、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让孩子学习。
比如,教学拼音时,很多老师就是认准本节课要学的字母,一遍又一遍地让孩子们读,领读、齐读、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等,但是,孩子们的印象并非很深刻,遇到形近、音近的字母时,很容易就混淆了。为何孩子们对字母的掌握“不堪一击”呢?我在想:韩兴娥老师将拼音的教学放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趣味阅读过程中,那样的拼音学习有“知识的土壤”,有可“理解的情境”,有可“汲取的营养”,一句话有完整的、真实的语言情境。所以,学习起来轻松而又有趣,符合孩子的特点,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能提供孩子成长的“养料”。这样的学习,一举多得,既丰富了阅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在不知不觉中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学习母语的“工具”。
再如,如教学生学习生字时,很多教师就会带着学生分析字形、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巧记生字,甚至还编口诀,孩子们因此也会获得“昙花一现”的学习成就感,但是遇到形近字、音近字时,孩子们头脑中的知识网还是会难免出现“暂时性”的短路。若能像我们徐州的学讲标兵张茜老师那样,形象地为孩子们呈现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孩子们看在眼里,感受在心里,又怎会有不理解和不喜欢。
二、人工化的技能程式
许多所谓的“技能”,事实上是由某些人主观推断出来的。如写字的技巧、读书的技巧、背书的技巧、写作的技巧等。这是实践者经验的总结,是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的“理论”。
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宝贝”,前提是学习者有自己的实践经历,在其间有一定的思考与认识,确实在同一方面有过“直接经验”,这些“人工化的技能程式”在使用者认识的“最近发展区”,方能有效。
三年级语文《习作7》:指导学生动手摆放自己喜欢的玩具,动脑编一编玩具的故事。若是教师仅仅给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要把故事说清楚,有点意思,想象要丰富合理。然后让孩子们来写故事,这样的人工化、程式化的技巧指导,只能让孩子们“怕”上编故事。习作指导讲解写作技法,不如让孩子多读读优秀作文选或是展读班级小作者的优秀作品,通过对“佳作”的耳濡目染,“知道怎样写”,再通过具体的动手写习得写作的能力。
三、错位的焦点:为语言而语言
学以致用,学习语言的重要目的——意义的沟通,当错位焦点:为语言而语言,那便是语言学习最大的悲哀。如为了学会拼音而“唯拼音是图”,让小小的孩子一遍又一遍朗读,抄写一行又一行,一张又一张的拼音作业,完成一张又一张的拼音试卷。若将拼音的消化与掌握放在孩子们喜欢的故事中效果是否会完全不一样呢?
当听说读写的内容,与孩子自身的想法、生活或经验没什么关系的时候,这样的学习更难激发起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
动画片《图图课堂》为什么就能让小小的孩子了乐此不疲呢?老师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区分几何图形,便玩起了游戏:请快速站到大正方形中、请快速站到小正方形中、请快速站到三角形中。通过快乐的游戏,孩子很快掌握了图形知识,由此,图图还想到了生活熟悉事物里藏着的几何图形:长方形的盒子里藏着三角形的三明治、小太阳里藏着圆形。因为所学的知识融于游戏中充满了乐趣,并与小孩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联系密切。其实,我们的语言学习也可以如此有趣,“爸爸帮我剥香蕉”就是完整的语言、真实的语言,通过这样的语境来学习字母“b”,孩子们就会感觉语文课程不在是那么“高不可攀”,而是就在生活中。
当知识与生活的走到一起时,知识就有了温度,生活就有了更大的价值,学习也就容易有趣多了。当今,语文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不应只是一种教学观,更应是教学实实在在的环节。只有将学生的语言学习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使语言学习有了具体的表达环境,这样的学习才更容易、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