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生向上流动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2015-08-15张萍萍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高职生流动职业

张萍萍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铜陵 244000)

高职生向上流动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张萍萍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高职生群体进入社会后,希望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很好的社会地位。通过分析高职生向上流动的现状,挖掘促进高职生向上流动的因素。微观来看,高职教育应完善自身功能,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宏观来看,需要提高公众认知,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城乡二元体制等也要进行改革。

向上流动;人才流动机制;公共服务均等

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本,高职教育中成长起来的高职生一代,越来越多地成为各行各业一线岗位上的科学技能人才。从教育部职成司指导、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组织编写的《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全国850万个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尤其是最近几年,高职生群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比重不可小觑,因此,高职生就业后在社会中的发展以及社会向上流动状况也愈加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高职生群体向上流动的概念及意义

某个社会群体从一种职业、一种社会阶层或者一种社会地位转到另一种职业、另一个社会阶层或者另一种社会地位的过程,就构成了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按照流动的方向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其中,垂直流动中有向上层次的和向下层次的流动,社会成员期待的就是向上的社会流动。高职生群体是随着高职教育的产生而孕育出来的一个新兴群体,他们想通过接受高职教育来习得一技之长,掌握在社会上立足的本领,也希望能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高职生群体的向上流动是指高职生毕业后进入社会顺利就业后,达到一个比先赋地位更高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努力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

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条件之一,它能加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加社会整合度,又能促进社会平等,化解各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有助于社会稳定。高职生群体能否顺利完成向上流动一方面体现了高职教育能否发挥社会功能,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流动制度是否合理、公平;同时,日益增大的高职生群体顺利进行向上流动也能极大地激发高职生的积极性和进取性,从而提高社会的良性运行效率。

二、高职生群体向上流动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高职毕业生的社会流动状况的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职业流动频繁,更换职业次数较多,初次就业和末次就业对比中,职业流动是呈向上流动趋势;高职生目前职业与父辈职业对比,也发生了积极向上的变化,仅通过父亲从事职业一项来看,父亲从事农业工作的比例占37.24%,而从事农业的高职毕业生不到1%。由此可看出,多部分高职生通过高职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先赋地位,获得了自致角色。但是,高职生群体向上流动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障碍和问题出现。

1.专业技能水平低端、社会实践环节薄弱限制了高职毕业生向上流动的速度

学习专业技能是高职生高职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但由于高职生基础薄弱,学习风气欠佳,专业技能突出的凤毛麟角,更多优秀人才是在工作岗位中锻炼成长的。在调查中,被问及“在就业中面临过什么样的问题?”时,有33.9%的同学选择“所学知识与实际差距太大”;问及“学校的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如何?”有44.07%的同学认为不太相符,有22.88%的同学认为差距很大。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实践环节,专业技能不能在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践基地操作,只能使职业技术教育徒有虚名,高职生没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操作动手能力也是徒有其表,这在职业发展中严重限制了向上流动的速度。

2.对职业发展前景规划模糊迷失了高职毕业生向上流动的方向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观念落后,当前的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基本安排在就业前夕,更多的是毕业前的应急性指导活动,缺乏对学生长远个性发展及职业发展的关注,导致高职生不能根据自身特点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学习目标。[1]更有不少同学在就业时改变自己的专业,下图中显示,有37.93%的毕业生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致使大学里获得的专业技术荒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凸显了高职生职业规划不清,向上流动的方向迷失。

图1 你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是否专业对口

所以,调查中发现有55.08%的毕业生希望学校在大二开始开设就业指导课程,20.34%的毕业生希望在大一就开始开设,以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

3.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偏见固化了高职毕业生向上流动的封闭性特征

功能论认为,教育具有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作用。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指出:“教育是使人从社会底层向社会上层流动的电梯,学校通过考试来进行选拔,而决定人的社会地位。”越是开放的社会,人们越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而我国高职教育是高考录取志愿中最后一个批次,录取的学生的高考成绩相对其他批次也是分数最低的,公众有充足的理由怀疑高职教育和高职生的质量。在对学历顶礼膜拜的当前社会,专科学历无疑成了高职生进入高地位高声望高收入职业岗位的绊脚石,尤其在“学历高消费”的今天,高职生能胜任的岗位也被很多本科生所替代。调查发现,高职生的就业局限于服务业和制造业低端范围变动,行业的选择局限于一般商业服务,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极少涉及。社会公众对高职教育的偏见形成了无形的桎梏和有形的制度,封闭了高职生的流动范围,固化了高职生的阶层特征。

4.农村户口的高职生社会资源的贫瘠加大了向上流动的难度

据有关部门统计的数据,高职生大都来自于农村地区,父母大都为农民。农民也希望通过让子女接受教育,学个一技之长,来改变“世代为农”的状况,争取“鲤鱼跳农门”,改善下一代的地位。鉴于教育资源的稀缺与不均衡,农民在为子女选择中小学、高中教育资源的时候就相对弱势。据统计,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在高职院校中的比例却居高不下。调查显示,有47.46%的同学认为在就业中面临的问题是“缺乏社会关系”,农村户口的高职生在住房、就业、升迁甚至择偶方面都不如拥有城市户口的人们,鉴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他们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更少,难度更大。

三、促进高职生向上流动的对策分析

1.完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把学生塑造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实现个人社会化;另一方面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得以发展的职业技能。所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系统应该逐渐完善,为高职生实现向上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一,专业选择制度进一步优化,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高职生通过高考选拔进入高职院校,根据高考分数高低选择了专业,所学专业如果是自己喜欢的,那就有学习的兴趣,否则,就没有积极性。既然高职教育以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为目标,就应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专业,并借以凸显高职特色。实际上,很多同学看到选择会计、护理或者计算机专业的比较多,就盲目追风、随大流,问他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都答不上来。

因此,可以建立一套选择专业的规范制度。首先,每个同学挑选自己喜欢的两个专业,其中之一为备选;其次,通过测试和专业教育从中得出同学最适合的专业;再次,通过考试择优选择哪些同学进入该专业学习;最后,落选的同学进入备选专业学习。这样,同学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又能发辉特长的专业,学习就更有激情,兴趣也更加浓厚。

第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分阶段进行,以加强学生对自我职业发展的认知,做好前景规划。

职业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简称,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三个部分。即通过对个人和内外环境因素的分析,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选择相应的职业或岗位,编制教育和培训计划的过程。调查发现就业面临的问题中,38.98%的高职生都认为“难以确定就业方向”;从上文图1中看出,高职生希望职业规划从大一年级就开始,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在毕业前夕进行的,侧重于在就业前的指导,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国外高校就业指导从学生入学时就进行测试,伴随着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全过程,提高全方位的指导。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学生入学第一年就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其了解和接触就业市场,第二年要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专业,第三年要帮助学生收集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第四年收集就业信息,指导学生如何求职。[2]

这种分阶段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对于我们高职教育也是一个借鉴,能为高职生提供职业发展的认知,明确向上流动的方向。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25.42%的高职生认为,在就业指导过程,“就业心理调适”最为重要。所以,要做好心理辅导,让学生学会心理调适,增强承受压力、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在遇到就业中的问题能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加强高职生争取向上流动的信念与追求。

第三,培养人力资源,吸引企业中有实践经验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专业教师。

技能型院校中尤其重视教师技能水平和实践经验,拥有“双师”资格的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中宝贵的人力资源。在美国,一名应用型院校教师要求对所授技术课程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及最新经验,或者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的实际经验,还要求有当顾问和单独判断与研究的能力。德国也要求应用型教师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锻炼,博士生毕业后必须在企业工作5年,方可应聘为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师。[3]

企业是拥有大量的有实践经验和技术资格的专职队伍,能吸引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高级工程师到学校做兼职教授,也能充实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整体实践教学能力。

第四,建立健全专业设备设施和实训基地,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顺利适应职场。

专业设备设施是高职生运用专业技能的 “必备武器”,实训基础是高职院校到职业场所之间过渡的“桥梁”,这都是职业技能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设备设施一般的教学设备和必须的专业技能设备设施等,通过购置新品和从企业淘汰的旧货来设立和更新充实,能体现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实训基地可以与相关企业共投共建,确保实训的仿真模拟性,由企业负责主管,学院进行指导,为职校学生提供一些必需的训练场所。专业设备设施的健全与否、实训基地能否建立投入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高职生技能的含金量。高职生有了“实战”经验,增强操作能力,掌握技术要领,能为向上流动提供有利条件。

2.社会网络对高职生向上流动的支持

高职生群体的向上流动是整个社会流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网络的支持对高职生实现向上流动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1)加大并合理调配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提高公众认知

专业技术过硬、自身素质较高的高职生在社会中才有向上流动的可能,要提高高职生的整体素质一方面要靠高职生本身的努力奋斗,另一方面是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即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提高高职教育水平。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确保高职院校有资本培养师资力量,提供专业实训场所和设备,并合理调配、监督高职教育专款专用,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培养高素质的高职生队伍,输送到社会各行各业,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也要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公众对高职教育和高职生的认知,提高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重视,避免社会某些部门戴上“有色眼镜”看待高职教育和高职生,这有利于高职生在求职生涯中享有同等的公正待遇。

(2)打破学历壁垒,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机制,增加高职毕业生获得自致角色的可能性

目前的高职生毕业后大都被动选择服务行业的小微企业,根据各自专业直接进入一线岗位,行业选择上受到某些制度的无形阻碍,很难进入到公务员、福利较好的各事业单位等,因为这些单位对就业人员的学历要求首先都在本科、硕士以上,高职生直接被排除在外,何谈展示才能的机会?甚至对某些招聘单位来说,高职生和本科生明显就是进入不同层次的职业场所的两类群体,这也间接体现了教育对社会成员的不利分层,阶层固化不利于流动。[4]所以,公务员、事业单位及大型企业等的招聘应该打破学历壁垒,给高职生彰显才能的机会。

同时,在同一单位,人才的培养、选拔制度也要公开、透明,唯才是用,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机制。社会需要的是人才,那么有才能的人就应该得到被重用,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改变“靠关系、靠脸面、靠人情”的人才选拔形式,形成“靠实力、靠才能、靠实干”的人才选拔制度,高职生通过个人努力奋斗就能取得相应的地位,或者相应的角色,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也是深化改革必然要走的一步。

(3)减少农村户籍的限制,促进公共服务进一步均等化,增加高职生向上流动的资本

户籍制将人口和出生地绑定,致使不同出生地的人们在城乡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社保、消费、福利、升迁等多方面受到和不同的对待和管理。农民子女出身就是农民,不努力通过其他方式改变户籍,那永远“面朝黄土背朝天”,只因为户籍姓“农”,农民子女就得不到应有的公民权益,极大地阻碍了农村户籍的高职生参与公平竞争、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这种状况延续下去,将不利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和谐。

要改变“拼爹”、“拼背景”的荒谬现状,必须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村地区享受与城市地区同等的医疗、卫生、住房、社保、教育、就业等条件。尤其是在就业上,大开绿灯,有才能、踏实肯干的高职生就能流向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同时享受到同这里的人们相同的一切,真正使人力资源在社会范围无障碍流通和配置,最终实现高职生的“中国梦”。

[1]孟娜.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问题研究[EB/OL].http://www.worlduc.com/blog2012.aspx?bid=2065512,2011-11-14.

[2]浦瑛瑛.比较借鉴国外高校经验提升和创新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J].职业时空,2008,(6).

[3]姚吉祥,汪本强.国外院校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4(5).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1.5

(责任编辑:王跃飞)

2014.注:

①浙江省高">1.5讼立案审查阶段适用调查令的意见》第一条。

②2014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四部分。

张萍萍(1980-),女,安徽太和人,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基金项目: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1SQRW220)。

G718.5

A

1671-752X(2015)01-0050-04

2014-12-17

猜你喜欢

高职生流动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流动的光线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