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蚕桑生产管理中的误区

2015-08-15

云南农业 2015年12期
关键词:蚕室小蚕蚕农

王 进

(墨江县蚕桑产业发展办公室,云南 墨江 654800)

墨江县县委、政府按照“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要求,立足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和省委、省政府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把蚕桑产业列为“六大骨干优势产业”来培植,出台了《关于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意见》。目前,已基本建立了以农业系统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体系和以公司为主体的生产经营体系,蚕桑产业已成为山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兴的养殖工艺以及新型设备引入蚕桑产业中,传统的种养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一些生产误区也逐渐显现出来,只有避免生产误区,才能打造优质高效产业。

1 桑园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1.1 种植沟开挖不规范

大多数蚕农在开挖种植沟时不实行因山就势等高开挖,而是采取顺山开挖,不注重风向,种植沟纵横交错,致使桑树成园后通风不畅,病虫害严重,桑园保肥、保水性能差,肥、水流失严重。

1.2 桑苗种植不规范

蚕农普遍认为桑树容易成活,忽视种植沟开挖质量,开沟深度宽度均达不到标准要求,未充分利用耕作层进行表土回填,敷衍了事,有的甚至未开挖种植沟,边挖边种,且未按标准规格定植,定植密度过大。

2 桑园管理中存在的误区

2.1 不重视疏芽

部分蚕农不能及时对桑树进行疏芽,任其生长,致使桑树营养分散,生长缓慢,枝条细小,叶芽丛生,叶片薄,产叶量低,叶质差。

2.2 施肥意识不强,方法不当

蚕农科技意识较低,等(资金)、靠(扶持)、要(肥料)思想严重,重栽轻管,尤其是对桑园施肥意识不强,施肥量少,加之施肥方法不当,多数蚕农把肥料施于桑树根部或土壤表面,没有进行挖沟深埋,使有限的肥料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1)对配方施肥认识不到位。桑树属多年生植物,随着生长年限延长,土壤肥力下降,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严重缺乏,造成树势衰减,叶质下降,抗病力差,因缺肥而造成桑树提前封顶,形成“小老树”。目前,在生产中普遍存在着重施氮肥,忽视磷、钾肥,没有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在配方施肥上,要求氮、磷、钾配施,交叉施用,每年施肥次数不少于2次,以提高桑园的持续丰产能力。

2)少施或不施夏、秋肥。春蚕结束后,全县大部分地区逐步进入雨季,气温高,雨量充沛,6-8月桑树进入生长高峰期,抽枝长叶生长快。一般4~5d长一片叶,枝条生长量占整个生长量的90%左右,桑树需肥量大,是补充桑树养分的关键时期。当前农村蚕区施夏、秋肥还不普遍或不充足,所以要合理安排夏、秋肥施用。夏肥以速效肥为主,配以腐熟有机肥混施,每公顷施入尿素或碳酸氢铵600~750kg,一般分2次施用,分别于5月下旬和7月上旬进行。秋肥以速效肥为主,配施磷、钾肥,8月中旬施用,每公顷施尿素300~450kg。

3)有机肥施用量少且面积不大。有机肥由于量大体重,运输不方便,当前在桑园中使用还不普遍,是生产上的一个薄弱环节。全县仅有20%桑园施用有机肥,且使用量少,每公顷施有机肥在1.5~2t。因此,在生产中要加大有机肥施用量。在冬季桑树休眠期,结合冬耕深翻,采用轮行隔施方法,每公顷施入7.5~15t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保障桑园持续丰产。

2.3 桑园套种模式杂乱无章

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桑园经济效益,一部分蚕农在桑园内套种其他作物,有的套种高秆作物,(如玉米)有的套种牵藤作物(如豇豆、豌豆)。由于未充分考虑二者之间的生长关系,使套种作物与桑树争水争肥,影响桑树生长和养蚕。有的套种时间晚,从而推迟桑树剪伐时间,影响翌年养蚕,顾此失彼,综合效益不高。因此在桑园套种时要坚持以桑树为主、套种为辅的原则,避免套种高秆、深根性和缠绕性强作物,防止偏向套种而有损于桑树生长和管理,同时科学合理选择套种品种,结合秋冬季桑园闲置情况,实施桑园豆科植物、青蚕豆、冬马铃薯间套种,充分提高桑园土地利用率和单位土地产出率。

2.4 病虫害防治意识不强

大多数蚕农忽视桑园病虫害防治工作,忽视“关门杀虫”和“开门防虫”2个环节,春重防虫,夏、秋重防病工作不到位,致使桑园病虫害为害严重,特别春、夏两季,红蜘蛛、桑蓟马、黄叶甲、白粉病、褐斑病等为害成灾,不仅桑叶单产低、质量差,桑树未壮先衰,而且和蚕交叉感染,加剧了蚕病流行蔓延,致使蚕茧产量和质量下降,收入减少。

3 消毒防病中存在的误区

3.1 消毒方法不规范

消毒方法片面,追求简便,消毒不全面、不认真。一些蚕农没有按照“蚕病重预防,消毒除病根”的理念,在“消-洗-消-熏”的技术程序中,对蚕室蚕具消毒只进行了一个环节,认为消一次就可以了,并且消毒时不全面、不仔细,走过场;有的蚕农没有专用的消毒器械,采用泼散方式对蚕室蚕具消毒,很难保证消毒彻底;许多蚕农不注重蚕室外围环境,在养蚕结束后忽视蚕室周围的消毒,将养蚕过程中的蚕沙、病死蚕乱扔乱倒,造成蚕室周围和蚕具有大量病原物存在,直接影响蚕种饲养。

3.2 熏烟消毒不彻底

熏烟消毒与蚕室密闭性和温湿度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蚕室密闭性好、湿润、温度高,消毒效果好。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蚕室密闭性不好,气体外漏,蚕室、蚕具湿度不够,消毒不易彻底,达不到熏蒸效果。

3.3 药剂使用不准确

部分蚕农在药品的选择上未注意用药效果,用抗菌素药品和保健性药品防治和添食取代防病消毒药物;有的甚至配制成药液长期贮藏在缸里,使药效大大降低;一些蚕农仅用石灰消毒,而且使用石灰不新鲜,效果不佳。另外,在药品用量上,一些蚕农不按标准使用,随意加水配制药液,无法保证消毒药液的浓度和消毒效果。

3.4 蚕期消毒主次不分

蚕农在饲养过程中,只注重给桑,忽视蚕体对病原物抵抗力最弱时期的保护,如在蚁蚕、小蚕期、起蚕和将眠蚕期的蚕体、蚕座消毒时,不注意对蚕体的保护。

3.5 消毒药品保管不善

一些蚕农买回家的石灰、漂白粉等药物不注意保管,用后不封袋口或放在太阳能晒到的地方或潮湿的地方,使药品吸湿变性,影响药效。

3.6 回山消毒不及时

多数蚕农在养蚕结束后没有及时清理蚕沙和残桑,采茧售茧结束后,没有对蚕室、蚕具、蔟具等进行及时消毒,直到到下次收蚁养蚕前才消毒,使病原物随意扩散,污染环境。加之在消毒好的蚕室随意携带未消毒的工具出进,造成蚕室二次污染,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4 小蚕饲养管理误区

在蚕茧生产中,小蚕饲养十分关键,小蚕养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大蚕的饲养管理和蚕的抗逆力及蚕茧质量,“养好小蚕一半收”。大部分蚕农对小蚕饲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小蚕共育率低,多为分户自育。且蚕农在饲养过程中,由于蚕室和技术因素,小蚕饲养不遵守技术操作规程,操作简便、粗放,管理不到位,用自然温度饲养,蚕室不加温加湿,昼夜温差大或湿度不够,用叶老嫩不一;部分农户忙于农活,为图简便,每天只给桑两次,造成小蚕龄期延长,蚕体发育不齐,体质虚弱,增加感病机会。

5 缺乏长期规划和系统种植经营管理意识

墨江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蚕桑生产存在“一广二散三低”现象,即种桑区域广,桑园、蚕农居住分散,蚕桑生产的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养蚕整体效益不高,蚕农养蚕收入未成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大部分蚕农把蚕桑当做家庭副业来对待,对栽桑养蚕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多赚几个零花钱上,小农思想较为严重,产业意识不强,缺乏长期规划和系统的种植经营管理理念,被动经营,价格好时就栽桑管桑,价格低时就不顾不管,任其荒芜,甚至挖桑,严重制约了蚕桑生产持续、稳步发展。

[1]査文波.陆良蚕茧质量下滑原因和对策[J].云南农业,2013(12):47-49.

[2]罗坤,陈松,黄平,等.云南蚕业实用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蚕室小蚕蚕农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秋蚕饲养前消毒防病技术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沼气养蚕的技术
躲雨
可爱的小蚕
农村养蚕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
也谈小蚕共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技术措施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