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忘儿时年味

2015-08-15陈泽刚

兵团工运 2015年2期
关键词:年饭先人年味

□陈泽刚

已是腊月,年关渐近。作为出生于团场六七十年代的人,那渐行渐远的儿时团场的年味,仍时常萦回在脑海里。

当时团场有句俗语:大人望种地,孩子盼过年。大人们深知,只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了收获才有喜悦。孩子们单纯幼稚,只晓得过年有糖吃,有新衣穿,有好玩的,巴不得天天过年。一般来说,团场一进入腊月,各家各户就基本上利用劳作的业余时间,陆陆续续开始忙年。忙置办年货,忙添购新衣,忙打扫卫生。总的来说,图的是过一个干净、轻松、平安、团圆、欢喜、热闹的新年。

饮水思源,万物归宗,血浓于水,代代相传。团场人来自全国各地,一般是大年三十,也有的提前日子,人们都要提上贡品,带上烧纸、鞭炮,打着灯笼,到十字路口祭拜内地的先人,以追思先人。忙完了这些之后,各家就开始真正的辞旧迎新。

吃团年饭是每个家庭最为看重的一件大事。首先要定好日子,能到的人尽量要到齐;其次是办年饭,往往是提前一两天甚至还早点就备好菜单、食料,包括炖汤、卤制品都可先备好;再次就是吃年饭,一般以中午居多,家中大人特别是掌厨者天未亮就起床开始忙活,而那些小家伙则可能睡到饭菜端上桌后才懒懒地起床。吃年饭时还有讲究,比如,不要吃得过抢过快,可以慢聊慢嚼慢咽,不像平时会有人催着;也不要吃得粒米不剩,要年年有余。吃完年饭,自然是小孩们最高兴的时候,可以拿到大人们分发的压岁红包。

到了大年三十晚上,要守年岁。那时候,没有电视、网络,小孩们玩倦了,就早早地睡觉,大人们或一起唠嗑,或打个扑克,只是老人们默默地静静地在守岁,守到半夜甚至整夜,也是盼望来年有个好收成。

在团场,还有接年、拜年、辞年的风俗。正月初一早上和正月初三晚上,各家各户都要放炮和点香,分别表示接年、辞年。正月初一那天,人一大早都会自发地聚在一块,互致新年问候。随后各自散去回家,逐一到左右邻居的长辈那里去拜年。如遇有哪家当年有老人去世的,则放在第一位置,先去那一家寄托哀思。初二以后,就是到亲戚处拜年,虽说是过年只三天,但拜年拜到初十左右也不为晚,元宵未过还是年么。因为拜年大都是男人们带着小孩东奔西走的事,妇女主要是守候在家弄饭待客,所以拜完年后,各家相互之间又彼此接请女主人走走坐坐,以示对女性的尊重,这也算是体现男女平等吧。

那时,团场的文化生活并不十分丰富,过年主要是看电影,一天三场,有的年份放电影甚至放到正月底,才算是尽到兴致。至此,应该说基本上是过完了年,大人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劳作,小孩们该上学的上学,该玩的继续去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如今,团场的人越来越多地迁居团部楼房,大多数家庭平时与过年也似乎没有多大区别。我虽在团场生活居住了40多年,也过了好多个年,但始终感到少了儿时那种秉承传统、富有民风民俗、有着年的本位意义的年味。对我来说,由于近些年外婆和父母亲的先后辞世,老屋已是人去房空,睹物思人,更生伤感。因此,儿时团场的年味啊,将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猜你喜欢

年饭先人年味
宜帮菜的年味召唤
馒头里的年味
春节“爱”字歌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接年饭
海坛年味
从门缝掬接月光
山陕:追溯黄土地上的年味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先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