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激发
2015-08-15崔江涛
崔江涛
(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感兴趣才会有高度的热情,积极主动去学习历史知识。兴趣是学习的开始,是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原动力,它能直接转化成学习动机。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说的:“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处于历史教学中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由原来的跟着老师学到乐学、好学、主动去学的方向转化呢?
一、精心设计教学导入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导入语的效用在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导入语中产生疑问,形成一种渴求有关知识的心理。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它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所以精心设计历史课“导入语”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时候,我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入手,设计了以下问题:“在天安门广场,耸立着威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在纪念碑的基座四周,镶嵌着八块汉白玉的历史浮雕。其中一块雕刻的内容就是虎门销烟。同学们,你知道林则徐为什么要在虎门销毁鸦片吗?鸦片贸易在当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样深刻的影响?”这几个疑问一下子就能够吸收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又如,讲《辛亥革命》一课时,可以这样设问:“每年国庆节期间,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都矗立孙中山的巨幅画像。人们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是20 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导语,很快就激起学生想要了解孙中山为何是一个伟人的欲望。
二、实施情景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质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设计适当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是探究教学模式的基础,是为了明确所要探究解决的目标,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师生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探究。如《全面内战的爆发》教学中,一位教师开篇就提出这样的问题: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是既定方针,可是为什么蒋介石还玩起和谈的阴谋呢?请问:
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是不是为了“国家大计”?
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毛泽东为什么要冒风险去重庆谈判?
毛泽东去重庆会改变蒋介石的限定方针吗?
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学生就很想了解蒋介石为什么要打,却还假装要跟共产党进行和谈呢?那不是多此一举吗?这样,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三、精选历史资料补充课堂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历史教科书容量大,重点主干知识清晰。但是,历史知识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详实的历史史实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精选历史资料,把一些具体形象的历史传说、历史小故事、历史小常识等等补充到历史教学中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开阔了学生的历史视野,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给学生讲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内容时,介绍了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时,已年近70 岁,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他带着棺材出关,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利的后盾,在军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这样通过资料的补充,能象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左宗堂的理解,也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四、以生为本,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孔子曰: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悟。根据资料阅读的信息,我们能学习到百分之十;听到的信息,我们能学习到十分之十五;但所经验过的事,我们却能学习到百分之八十。因此,历史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思考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充满生命活力。在教学实践中,我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质疑问难)给予表扬和肯定,并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把成功交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或者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
历史活动中,对每一个善于展示自我的学生,或能参与的学生,不管结果如何,我都要从他们闪光的地方加以表扬,不足之处提出友善的建议。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历史处处有自信、处处有喜悦,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历史课堂不断响起笑声,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五、巧妙结尾,留有余韵,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不仅仅是课上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课后还能够保持和延续学生的兴趣,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每节课结束时,要能够承上启下,不仅对课上内容做出总结,还能够设计出学生感兴趣耐思考的问题,引起学生对下一句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只有持之以恒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课后,教师指出1949 年10 月1 日开国大典,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可是新中国的成立,是否意味着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已经放弃了颠覆人民政权的企图呢?这样结尾,设下悬念,使学生急于想知道后面的内容,为下一节课讲《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灯塔。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地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则可以做到学生转变为乐学、好学、会学历史的境界。
[1]姚锦祥.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2]张一平.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