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2015-08-15◆徐律
◆徐 律
(江西省丰城市文教局)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精神本质教育,所体现的是除功利以外的诸如信仰、审美、传统习俗等精神因素。高中美术教育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上、在诸多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呈现出教育的显性和隐性的独特价值,对高中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要实现美术教学形式的转变,就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一、新课标下的人文素质教育
新课标下,高中教育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高中的每堂课程都应该是这样的要求。而作为美术老师,我更加觉得应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美术欣赏的课程之中。而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课堂,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
人文素质是指在人文方面,人们所应该具有的品质或者应该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强调关注人的价值、发展和综合素质。高中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则是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高中美术欣赏课,进而通过美术教育,有效地培养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人文素质培养策略的再思考
教育家莱辛曾说过:“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以前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课堂教学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些诸如启发式、发现式、自学式、活动式、合作式、探究式、演讲式、辩论式等卓有成效的教学方式。
(一)在合作式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通过合作式学习美术的方法,学生们不仅增强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表达的能力,还增进了人际交流,学习了合作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人文素质将潜移默化渗透学生的思想。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同学之间的合作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合作交流”的优势是显而易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信任、团结协作的人文素质。
(二)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宗旨有三点:一是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一套做法;二是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
三、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高中美术欣赏课堂的措施
(一)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前提
所谓师者,即为可以为人学习的人,是在某方面有专长并且通过日常的教学和相处,使学生得以掌握某种本领或者陶冶情操的人。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美术欣赏课堂,则作为美术老师,从自身的角度来讲,应该具备具体而全面的文化素养,对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甚至文学、历史等都应该有很深的了解。另外,要求老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素养。对于专业老师,不仅自身拥有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懂得如何鉴赏美,以及如何将自身的“气质”传递给学生。
首先,现代型美术教师应具有现代人的创新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等,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管在思想观念上,还是知识结构上都要不断地更新改进。现在的中学生拥有比任何时代的学生都多的知识和信息,作为教育者更不应墨守陈规。
其次,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精神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自觉、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发觉人性的闪光点,做人文精神的示范者和哺育者,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人文型、学者型的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美的熏陶,不光说教,不靠灌输,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重视哲学、历史和文学等人文学科的教学。改变专业课单一的局面,增设像中外艺术史、艺术欣赏之类的包含人文思想的课程,适当扩展专业课的门类,使学生能接触较为广泛的知识,积累全面的人文素养,为他们今后在艺术道路上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挖掘人文素材是保障
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老师“稍微注意”就可以达到的。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美术欣赏课堂,需要途径。那么,有哪些途径呢?在我看来,应该首先完善欣赏内容。每堂课的欣赏内容应该是经过老师精心挑选和精心安排的。也许课本上会有素材,但是,仅仅局限于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欣赏课的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见解灵活地运用教材,调整教学内容。对于初学者,应该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并且易于接受的内容。收集素材则应该尽量的贴近同学的心境以及使学生对艺术保持好奇感和新鲜感。素材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画家或者艺术家的作品欣赏。其内容可以按照艺术主题、绘画技巧、主题思想等不同风格。比如,《向日葵》《最后的晚餐》等。另外,在教学的选材中也要注意主次,重点应放在有代表性的名作欣赏上,引导学生欣赏时从具体作品的形象、色彩,到抽象的形式和主题上,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提高自身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是纽带
美术新课改后,在欣赏课教学中为了避免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学生被动无聊地听的现象,教师应从创设轻松、欢快、自由的学习环境和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入手,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认真研究新教材,变讲授为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用新颖、灵活、实用的科学教学手段来上课。美术欣赏课教学导入过程方法“新”一点,授课过程“活”一点,把各种活动引入课堂,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