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质》:人物对话的魅力——《品质》的一种读法

2015-08-15沈坤林奚素文

中学语文 2015年10期
关键词:靴子格斯品质

沈坤林 奚素文

[作者通联:沈坤林,浙江桐乡市第一中学;奚素文,浙江嘉兴市第一中学]

教学小说《品质》,很多教师都会介绍课文作者高尔斯华绥获得诺贝尔文学的颁奖词——“描述的卓越艺术”,但大多数学生读了课文似乎在这方面并没有多大的感觉。不少教师试图从人物外貌描写为突破口引领学生解读人物的性格特点;而学生又觉得课文中的外貌描写实在太“概念化”,不生动。

其实,如果我们跳出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解读小说的习惯性思维,对课文稍加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品质》全文主要由八组人物对话构成,前七组是“我”与格斯拉的对话,后一组是“我”与“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的对话。细察这些对话的描述艺术,则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把握《品质》的艺术匠心。

一、对话的性格化:“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在小说中,“人物的德行,可以通过作者的叙述或描写人物的行为实现,也可以通过对话实现,并且对话可能是最好的方式。”①鲁迅先生也说过,出色的人物对话描写,应该“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②。

在《品质》中,格斯拉的品质,主要是在与“我”的对话中一步步地展现并丰满起来的。我们先来看前七次对话中格斯拉的话语。

“我”问“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这时,格斯拉回答说:“这是一种手艺。”语言简洁朴实,语气没有夸耀,却流露出一种以做靴子为荣的自豪感。

对话中先后有两次提到:“多么美的一张皮啊!”“这是一张美丽的皮革。”放在与顾客交往的过程中,格斯拉这两句话有点突兀,但看似不顾顾客反应的“自说自话”倒是反映了他的真性情:他把做靴子当作一种挚爱的事业。这么文绉绉的话只能出现在格斯拉的口中,那个年轻鞋匠惯于讨好的话语中不可能自我欣赏地赞美皮革,他说格斯拉“肯用最好的皮革”,其中的“最好”也只是价钱贵的“东西”。

当“我”说“上一双在城里散步的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时,格斯拉当即说:“把靴子送回来!”“我想看一看。”“有些鞋子,做好的时候就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这显然是与顾客的交际语,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意思明了:为顾客负责。

唯有一次,有点不善言辞且不主动招呼更不会讨好顾客的格斯拉,主动发话:“那不是我做的靴子。”“这些大公司不顾体面。可耻!”“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过后你会明白的。”虽不是长篇大论,大加鞭挞,却也颇具愤激意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手艺人”的格斯拉的是非底线。对他的话,我们不要停留在“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的“不满”上,而应全面解读,格斯拉认为“可耻”的,其实主要还不是“垄断”,还不是“做广告”,而是“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不靠工作”,才是其指责的重点,足见其职业品格的坚守。

正因为如此,格斯拉对环境的变化更多的是无奈而非愤慨:“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他的善良把问题的实质指向了自我,这从他在对话中对其哥哥的说法中也可以看出:“我过得很好,但是我哥哥死掉了。”“他是个好人,他会做好靴子;但是他死掉了。”“他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心里老是想不开。……”他的内心是细腻的、柔软的。

当然与其哥哥相比,格斯拉其实也是有“变”的:“我可以做时新的式样。你的脚恐怕长大了吧。”只是他的人品和鞋品没有丝毫的变化,所以在最后一次与“我”的对话过程中,作者加入了这样的叙述:“他非常迟缓地照我的脚形画了样子,又摸摸我的脚趾……”这是他在生命最后阶段的表现,印证了他对品格的坚守。

可见,在前七次对话中,表现了格斯拉对事业的自豪与执著、对顾客的诚信与负责、对时代变化的无奈与不满;同时表现“我”的理解与尊崇、同情与怜悯。

二、对话的视点性:“显示”中拓展作品内涵

除了表现人物性格,小说中的人物对话还可以展现作者叙事的视点,对话的转换或跳跃,意味着叙事视点的变化。《品质》全文叙述视点是“我”的角度,但是,对于格斯拉最后饿死的结局及其原因,“我”的视角是难以表现的。于是“我”不再作叙述与评价,让年轻人的话直接“显示”。对格斯拉这一形象及其故事的视点的转换,给我们留下了更大的解读空间。

首先,作者让这位年轻人用他自己的话来“显示”,在他的言语、口吻中,自然地“显示”出他自身的情感倾向和性格特点。我们不妨抓住这位年轻人的几句话来分析。

“慢性饥饿,医生这样说的!”年轻人告诉我们这个信息的同时,强调的是:我的话是有来历的,我这个人是靠得住的!年轻人在语气中不无夸耀自我、标榜自我的意味,就是对格斯拉“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的肯定也似乎是在强调年轻人自我的“公正”与“眼光”。

“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这样”中包含着否定与不屑:做生活怎么可以“这样”做呢?后面“顾客可不愿等待呀”“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这两句话中,也透露出对格斯拉做法的明显否定,言外之意是:“谁会这么傻?”

至于“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则更为明显的否定,直白地说就是:“这样做,不饿死才怪呢!”

年轻人说格斯拉“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这些语句表层意思似乎是交代格斯拉的做法,但我们从他的不解不屑口气中,可以看出年轻人自己的“做法”:做广告而不靠工作、不肯用最好的皮革、不亲自做、不费劲地做。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看出年轻人的价值取向:不用顾客至上、不是质量第一甚至不要信誉至上。

其次,正如布斯所言,“直到小说家把他的故事看成一种‘显示’,看成是展示的,以致故事讲述了自己时,小说的艺术才开始”③,让年轻人来直接叙述,让人物自己讲述自己,让他讲的故事本身表现更多的东西,正是这篇小说重要的艺术匠心。

匠心在于,年轻人说话的口吻与前面格斯拉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年轻人的饶舌、讨好、伶牙俐齿、夸夸其谈,与格斯拉的木讷、诚实、不善言辞却真诚热情等形成一种对比;而年轻人的品格与价值追求,与格斯拉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映衬,在凸显格斯拉品质的同时,也使格斯拉的形象超越了作为个体的某个鞋匠的身份而成为一种精神与品格的象征。

匠心在于,年轻人言语中透露的情感与价值取向,与“我”前面与格斯拉交往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又自然地形成一种对比。年轻人有些讨好地担当着“知情人”的角色,向我说明格斯拉生命中最后的状况,也不忘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但是这与小说结句“我”说的“是的,他做顶好的靴子”,在情感内涵上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说:“他是个怪人。但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他肯定的只是格斯拉做的靴子,用料好、做工巧,是一个不错的“产品”。也就是说,靴子是好靴子,人却是一个怪人:格斯拉这个“怪人”没能用好自己的这一“资源”,实在让人不可理解,实在可惜得有点迂腐甚至愚蠢。而“我”看似附和着说的“是的,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不但没有附和年轻说的“他是个怪人”,而且在肯定其靴子品质的同时,更多地肯定了其人品,赞扬了其品质,蕴含着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多么可敬、可怜的人啊,可惜这个社会要抛弃精湛的手艺人和他那优秀的品质!

三、对话的结构性:增强悲剧的震撼力量

“一部完全没有对话的小说,注定了是沉闷的、毫无生气的。在似乎无休止的叙述与描写暂时停止、从而转让给人物对话时,将会使阅读进入充满兴趣的状态,其情形犹如走在荒寂的野道上,忽然听到了人的谈话声。”④人物对话在叙事中的作用有时超越了叙事片断的构成,而成了结构小说整体篇章的主干。

《品质》中的八次对话,虽有一定的时间交代,大致也按时间顺序且透露出格斯拉生意、生存状况的变化过程,但时间交代都不“具体”,似乎只是一些断片,从不同侧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这些对话客观上起到了结构全篇的作用。也就是说,除了作为性格刻画的手段之外,人物对话在这篇小说中还作为结构手段被精心组织,特别是在延迟和反差上呈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结构上,前七次对话,节奏似乎有点慢,甚至有的可有可无,似乎是有意地在“拉长”,给人总不见“结果”的感觉,这是一种艺术的延迟。在这“慢慢”的进程中,我们对格斯拉的品质渐渐了解了,对其境遇也慢慢地关注起来,既担忧他的不幸遭际,又期待他的命运有所好转;既希望社会发展进程中对小人物、对传统手艺有所关爱,又希望他自身有所改变。我们也渐渐地认同了“我”在对话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倾向。想不到,在第八组对话中,年轻人告诉“我”,也告诉读者,格斯拉最终的结局是“饿死”!对“死”的结局已让“我”和我们难以接受,对“饿死”的结局更感意外与震惊。而这第八次对话过程中,并没有先前作为顾客兼叙述人的角色“我”的更多叙述,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哀怜与思考空间。“悲剧感的产生需要一定时间长度的动作,并且在节奏上总趋势呈现为平缓,而喜剧感的产生,往往只需一瞬。”⑤《品质》的震撼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以对话为主的结构安排。

这样的结构安排,也使得第八次对话与前七次对话形成了情感色调、意味指向上的艺术反差,使得年轻人对格斯拉的不解、不屑等情感与“我”的同情、理解、怜悯、尊敬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照。而“我”所代表的情感与价值显然有些不合时宜,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我”所持价值观的不易与执著的可贵,这种“不合时宜”的情感取向与格斯拉的精神在本质上也是相通的。这样看来,在格斯拉身上,寄托着“我”的某些追求与理想:被这个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不再认同的价值观。于是,对话结构全篇的特点也有力地烘托并丰富了小说的主题。让我们看到,这篇小说不是简单地对底层小人物品质的赞美;更多地指向如何看待社会发展进程中怎样对待传统、传统美德的问题,并由此引发人们对发展以及发展方式的思考。

—— —— —

注释

①④⑤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239、237、161页。

②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五卷第429页。

③W·C·布斯:《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猜你喜欢

靴子格斯品质
易格斯(上海)拖链系统有限公司
易格斯(上海)拖链系统有限公司
小斑马买靴子
氯化钙处理对鲜切萝卜生理与品质的影响
“鄞红”、“巨峰”、“红富士”葡萄及其杂交后代品质分析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工商联副主席潘刚:让中国企业成为“品质”代名词
圣诞老人靴子
福格斯公园逃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