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求赐“胯下之辱”引爆热点话题
2015-08-15李雪松
李雪松
【热点素材】
5月11日晚上7点30分左右,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教学区新1栋310教室。一场名为“解决问题的思维与策略”的选修课即将结束。讲课的老师是该校计算机科技学院的副教授张能立。让所有在场的150余名学生惊讶的是,51岁的张能立在结束这一课时,说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走到教室前门,趴在地上,然后说:“同学们,请从我身上跨过去吧。”
虽然在讲课中,有了一些铺垫,但面对一位51岁的长者、老师,在场的90后大学生们还是不敢,也不忍心去这么做。现场,大学生们对着趴在地上的张教授猛拍照片,但就是没人敢行动。一些胆怯的学生甚至选择从后门逃跑,还有部分学生选择观望。
见学生们犹豫,张能立趴在地上喊:“赶紧跨过去!同学们,拿出你的勇气来,跨过去!”四五名同学开始尝试,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大概几分钟的时间,超过100名学生“凌辱”了张能立。被“凌辱”的张能立,趴在地上欣慰地笑了。
【多维解读】
角度一:“尊严”是靠对待工作的责任心赢得的。
“张教授年过五旬,趴在地板上,确实‘蛮拼’的,这样的老师,不但没有因学生的‘凌辱’而丢了尊严,反而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和赞赏。”武汉理工大学生小陈这样评论自己老师的“趴地求辱”。前一段时间武昌工学院的董雯娟老师因上课迟到自罚俯卧撑的事在网络上同样引发了“尊严丢失与否”之争。其实我们可以找到这二位老师身上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的责任心都很强。试问如果没有很强的责任心,谁会没事找事,自取其辱呢?
角度二:在工作中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
在常人眼里,这位老师的行为可能显得另类,但对于一所大学来讲,它却是促使其不断创新和前行的重要力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脑神经学系教授南希·坎韦施(女),为让学生了解大脑的各功能区结构,竟在课堂上霸气地剪去长发,在脑袋上画图教学。张教授的学生也对记者感慨:“很荣幸,武汉理工大能有这样有个性、独立思维、敢于表现、浑身正能量的好老师!”
角度三:突破“怕人”思维,坚持科学真理。
张教授想传递一种什么精神呢?面对记者,张教授说:“中国文化里,有一种‘怕人’的文化,始终束缚着我们的思维自由,即使对方错误很明显,也不愿意顶撞。于是,在面对老师讲课时,中国学生常鸦雀无声,而欧美学生却能提出令老师震惊的想法。这次,我鼓励学生敢于从老师的身体上‘踩’过去,就破除了心理上‘怕人’的壁垒,战胜了自己。”
【适用话题】
尊严系于责任心、做工作要善于创新方式方法、跳出“顺民”心态、多宽容少棒杀
【热点时评】
求赐“胯下之辱”是可贵的
敢行式教学
龙敏飞
就求赐“胯下之辱”的教学方式而言,其是对是错呢?这是很多人的疑问。这样的问题,未必能有公论,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样先进的教育方式,仍然是值得尝试与推广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是,在很多时刻,一些人不敢去创新,有心理障碍,并非这些人的能力不够,而是这些人对权威意识有所畏惧,缺乏批判性思维。“挑战权威”说起来简单轻巧,但做起来并非易事,这的确是现实的瓶颈。
在国外,像这名副教授一般的教师,其实并不少见。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脑神经学系教授南希·坎韦施,为让学生了解大脑的各功能区结构,竟在课堂上霸气地剪去头发,在头上面画画教学……这样“身教”的霸气举动,无疑会让学生们印象深刻。对学生们而言,不求每位老师都这么拼命,但有这样的老师存在,无疑会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热情:原来教学还可以这样教,那么学习呢?工作呢?是不是也可以破除约束、破除传统,换一种方式进行?
不得不说的一个常识是,在传统的价值观里,“畏天命、畏圣人、畏大人之言”是客观存在的;“在家怕父母,在校怕老师,在单位怕领导”也同样是一种客观事实……这些陈旧的观念,早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这样的一种境况下,这名副教授求赐“胯下之辱”的教学,其目的显而易见,正如他自己所言,“学生敢于从老师的身体上‘踩’过去,就破除了心理上‘怕人’的壁垒,战胜了自己”。
这样的理想效果未必能如期而至,但这样的教育方式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可能性,这总比什么都不去做要好很多。无论这堂课有没有使学生受到启发,有没有使他们一辈子难以忘记,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求赐“胯下之辱”是可贵的敢行式教学,即老师们通过自己的“身教”来传达一些知识,以便学生们能更好地接受。就眼下而言,这样的教学方式未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人生的长远规划来说,每一个人都需要这样一堂别开生面的一课来启迪人生。
【写作技法】
“这总比什么都不去做要好很多。”这句话讲得中肯而且实在,于平凡中显露出作者的辩证性思维。文章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既有国外事例的横向拓展,又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纵向挖掘。阅读这样的文章,有利于同学们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为以后对作文素材的分析提供思维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