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问题意识”纳入正面宣传——《五问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再思考
2015-08-15何桂香
□ 何桂香
(徐州日报社,江苏 徐州 221018)
在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徐州日报》调查性报道《五问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睢宁县试点改革的考察报告》获得一等奖,新闻漫画《校长意见箱》获得三等奖,这既是自1991年中国新闻奖设立以来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一次“零”的突破,也是徐州新闻界在中国新闻奖评选历史上收获最大的一年。
对改革始终保持高度关注,准确把握“大势”与“大事”的关联
优秀的新闻作品,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同行。新华社在发布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的消息中说,《徐州日报》调查性报道《五问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睢宁县改革试点的考察报告》等作品关注社会热点,内容扎实、调查深入,理性记录中国改革发展进程的观察与思考。
当今中国改革大业,为新闻人提供了大量的鲜活的改革案例,供我们观察、分析、思考、呈现。公立医院改革,近年来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直接作用于中国最大的也是最弱势的群体——农民,所以这一改革在整个改革大局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对睢宁县公立医院改革的报道,为全国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经验。
2012年2月,睢宁县人民医院和睢宁县中医院作为江苏省医疗改革的试点单位,按照中央和省的试点要求,启动了以“破除以药补医、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取得诸多宝贵经验,也面临着深入推进改革的一些难题。2012年7月29日,江苏省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要求全省所有县级公立医院都要在年底前取消药品加成的做法。在这一背景下,对睢宁县公立医院改革的措施、经验进行详细调查与解析,无疑能够对即将在全省范围内推进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起到引导和借鉴作用。会议结束后,我们立即前往睢宁县对改革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在2014年4月召开的全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县级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服务9亿农村居民,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环节。当前深化医改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头,要全力以赴打好这场攻坚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继续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按照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下足功夫做好“破除以药补医、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三篇大文章,用中国式办法着力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对照总理批示,我们可以看出,睢宁县公立医院的改革,是符合中央精神的一次地方创新,是当今中国全面改革进程中的一朵浪花。所以说,从题材上看,我们抢占了题材重大的优势。
这篇报道的采写过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作为党报记者,要始终高度关注改革、关注民生,善于在改革“大势”中发现“大事”,在“大事”报道中描绘“大势”。
运用好“明访”与“暗访”两种手段,确保报道客观公正准确
睢宁县公立医院改革的经验做法,在全国具有借鉴推广价值,但题材好并不意味着稿件好。这里面有一个新闻方法的问题。
对睢宁县公立医院改革的经验报道,我们采用的是求证方法。你说你改得好,但作为一个记者完全可以持半信半疑、将信将疑的态度。作为记者,应该具有质疑的勇气、态度和能力。不能对方一说好,我们也简单地跟着说好。采访对象说好,你要刨根问底地问他哪里好?为什么好?是不是真的好?质疑是记者的必备能力。
在采访前我们已经做了必要的准备工作,通过网络收集了大量相关政策资料,并通过市卫生局拿到了开展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原始文件和睢宁县两家医院的相关材料。在仔细研究材料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五个问题。这五个问题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利益各方在改革进程中的权益变化情况:第一问,药品价格是否真的降了,降价幅度如何;第二问,患者对改革是否满意,满意在哪里?不满意在哪里?是否有什么建议;第三问,医务人员的待遇是否有影响?他们怎么看待改革?第四问,医院总体的收入情况如何、结构如何?改革对医院发展有何影响;第五问,改革中是否出现了一些意料不到的问题,当地卫生部门和医院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带着这“五问”,我们分别对睢宁县人民医院、睢宁县中医院、睢宁县卫生局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材料。尽管权威的消息源向来是获取新闻的不二法门,但这并不是全部。由于第一次去睢宁的采访只持续了半天,且有当地卫生部门工作人员陪同,我们没来得及进行暗访。回来后在整理手上厚厚一沓材料时,我们发现了两个问题:第一,虽然药品降价了,但两家医院门急诊人数却没有增加,其中一家甚至减少了,这是为什么?第二,虽然两家医院的床位费和护理费都增加了,但住院病人却大幅增加,这又是为什么?两天后,我们又前往睢宁县,带着上述问题进行暗访。在两家医院里,随机与多名门诊患者及住院患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与骨科、心脏内科、神经外科等多个科室的医生进行了交流,对之前所拿到的材料一一进行了核实。他们的回答解答了我们之前的疑问和困惑,也让我们看到了老百姓和一线医生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真实看法。
带着问题去采访,既从态度上做到理性,又从方法上确保客观。这样的报道,正是我们对改革事物所应持有的态度:高度关注、冷静思考、理性观察、客观反映。江苏省记协主席周世康在评点《五问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时说,这一稿件将“问题意识纳入了正面宣传”。
确实,将“问题意识”纳入正面宣传,表面上是质疑,事实上是肯定,这样产生的正面效果会比苍白无力的肯定要更好。刘云山同志也多次提出,宣传报道要树立“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主流媒体作成就报道时最应具有的意识。《人民日报》最近几年每逢重大节点,都会推出“任仲平”文章,回答党和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拉直了人们心中的问号,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们自己总结经验时也说,这几年文章的一大转变,就体现在“问题意识”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具体到新闻宣传上来,也是一个“问题意识”的引导。所以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正面宣传与正面效果之间,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通过“问”与“答”的方式呈现改革进程,创新文本,精细打磨成精品
公立医院改革政策性强、与群众利益相关度高。将改革的过程、成果及亮点报道出来,也是一个宣传改革、宣讲政策的机会。因此,在成稿的过程中,用“问”与“答”的形式行文,将老百姓最关注的几个问题“问”出来,然后以调查来的数据、案例和事实去作答。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思路,鲜活的事例取代了繁琐的政策解读,让文章脱除了“文件味”而具有了“故事性”,这使作品更加易于为读者阅读和理解。同时,对于改革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和老百姓尚有期待的政策措施也没有刻意回避,而是如实地予以反映。因为我们知道,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在试点之初就是十全十美的。这样的理念和态度,使这篇报道更加理性和富有建设性了。
细致必须贯穿作品的采写全过程。一是要用大量的细节来表现主题。比如,我们在稿件中算了好几笔细账,既有门诊患者的看病账,也有住院患者的用药账,还有整个医院的收入构成账。这样几笔账算下来,医改后的好处也就一目了然了。二是精致,就是成稿过程中精益求精,不放过任何一个瑕疵。从2014年开始,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作了重大改革,在评选环节增加了一道审核关,成立由资深专家学者和报纸校对等组成的审核委员会,在正式定评之前对所有稿件开展全面审核,防止正式定评稿件出现错字、别字和语法等方面的低级错误。审核标准就是,除了对参评作品的舆论导向、新闻价值、写作逻辑、结构等进行严格审核外,对作品中的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多字、落字等情况也毫不含糊。所以,冲击中国新闻奖,必须从源头上抓起,步步精心,每一个环节都不得松懈、处处精细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