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讲授到对话——第三版《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的诞生

2015-08-15

中国非营利评论 2015年2期
关键词:实践者非营利纲要

王 名

全国公共管理硕士 (MPA)系列教材《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的第三版,即将于2015年8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在2014年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全国MPA核心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一书正式出版后,根据其中由我执笔的《〈非营利组织管理〉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我和王超教授合作在清华大学2014年春季两次采用对话式教学的经验,以及2014年全国MPA核心课程“非营利组织管理”两期师资研讨会上的教学实践,经系统整理和多次统稿完成。本书由我和王超教授共同编写,在总结继承前两版教材的基础上,在内容、结构、方法、体例和形式上进行了重大调整与创新。

一 从无到有,从修订到创新

《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第一版写于十三年前,当时我在清华大学为公共管理硕士开设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当时国内没有教材,没有案例,在理论和方法上也都很欠缺,因此我翻译介绍国外大量相关资料,并结合我们大规模开展的国内调研撰写案例,同时邀请来自一线的实践者和管理者分享经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讲课效果。出版社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邀请我参加全国公共管理硕士 (MPA)系列教材编写组并执笔本书。当时我仅有一轮教学经验,国内非营利组织的实践发展、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也都处在起步阶段,我带领助教,认真完成了书稿并提交出版社。其后的数年,该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仅成为全国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的首选教材,许多高校也在相关的本科乃至专科教学中采用该书,出版社一再重印,并多次要求我修订。于是在2009年,我们总结多年课堂教学和实践研究的经验,在基本遵从原书结构的基础上做了一次较大幅度的修订,于2010年3月再版。2010年版本增补了很多案例和反映实践发展的数据资料,但结构和形式未做大的调整,原因之一也是当时应出版社的要求打算写适于本科的另一本教材,想把更多的新意体现在新书中。那一年我的学术休假有近一半时间花在了这件终于无果的劳作上,我还邀请北大、人大、北师大、北航等多个高校的老师组成了编写组,有的老师甚至提交了初稿,后因种种原因编写搁浅,至今想来仍深感心愧。但这个无果的经验促使我反思2010年版本教材存在的问题,下决心做一次大的修订。

2011年底,国务院学位办下发“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将“非营利组织管理”列为十二门核心课之一。2013年,全国MPA培养院校院长工作会议确定由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牵头,组织编写《全国MPA核心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我应邀担任《非营利组织管理教学指导纲要》的执笔者和2014年全国MPA核心课程“非营利组织管理”两期师资研讨会的首席教授。在编写教学指导纲要的同时,我接到了出版社再次修订本书的邀请,和海燕编辑商量后,我将这两件事情合二为一,全力以赴完成教学指导纲要的编写,然后以纲要为基础全面修订《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第三版。

2013年仲夏,我带着几位博士后利用整个暑假集中编写三万多字的指导纲要。完稿后的纲要尽管还有不少问题,但在内容、体例和结构上一改原貌,一方面大大缩减了内容,除实践案例及专题讲座外,原书十二章内容压缩为七章;另一方面变教材体例为纲要体例,同时增加四章专题性的案例与讲座,便于教师们在教学中灵活安排。2014年春季,我在清华大学开设的“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使用该教学指导纲要,并创新性地采用对话式教学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后来教指委先后举办了两期“非营利组织管理”核心课程师资研讨会,我应邀担任首席教授,在使用指导纲要的同时,也尝试推广对话式教学法,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指导纲要的编写和教学实践创新,为第三版教材的全面调整做了很好的铺垫。我们多次统稿,终于使这本用了十三年的教材彻底换了新颜。如此全面调整的用意在于:一是跟上时代,努力反映这十多年来非营利组织特别是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考;二是紧贴实践,尽量靠近、走进、再现非营利组织实践一线的现实和声音;三是探索创新,在因循指导纲要的同时,将课堂对话形成的开放场域和课堂效果以文字形式再现出来;四是留有余地,为老师们创造性地使用指导纲要提供了可以自由发挥的更大空间。真心期待这样一种新体裁的教材能够带来更多的探索和创新。

二 对话、催化、互动

《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第三版的最大创新,是在因循指导纲要的同时,将课堂对话形成的开放场域和课堂效果以文字形式再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对话体裁的教材,该书的作者因此就成了我和王超两位对话者。

王超早年放弃在加拿大一流大学的教职来到贫困封闭的农村做扶贫项目,令我这个研究NGO的学人感慨且景仰。多年后,在我决定开展NGO口述史研究时,他是我首选的对象。后来同访哈佛,同行印第安纳普利斯,多次合作。2014年,我邀请时任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中国首席运营官的王超博士来清华大学任教,和我一起主讲MPA核心课“非营利组织管理”。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他对催化式学习情有独钟,他曾多次在国际组织的高级培训中担任催化师,我们也共同在与MIT合作的“创新型领导力行动学习项目”中采用催化式教学。我们商定采取对话式、催化式、互动式的创新学习方法开设这门课,并将通过对话形成的开放场域和课堂效果整理成文,共同编写这本教材。我们先后在两个不同的MPA班用同样的方法开设这门课,后来又在全国MPA核心课程“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师资研讨会上将2学分的课程压缩为三天做了体验式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本书中对话环节的内容,全部取自我们多次的对话式教学,经录音整理和反复修改成文。

之所以采用对话式教学,乃基于我这样一个经历切肤之痛的理念,即:管理之真知来自实践,而实践经验必要通过与实践者的对话才能表达出来。我在这门课十多年的教学中深感困惑的一点是:缺乏实践支撑。尽管我为《非营利组织管理》一课开发了大量实践案例,也不断邀请实践者来讲座、客串,但总如隔靴搔痒,难有根本改善。特别是在本教材的前两次修订后益发感到这是一个致命缺点。撰写教学指导纲要时我尽力在体例和结构上做出最大限度的调整,依然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参加催化式学习之后,我顿悟到此前所有的努力或许都近乎徒劳,除非我放下架子,直面实践者之经验。在口述史的研究中我也发现并确信:实践经验要通过与实践者的对话才能表达出来。于是我下决心调整自己在课程中的定位,邀请一位实践者到课堂上来,用其活生生的经验作为案例,我则更多来充当引谈人或催化者,以对话的方式全面改版这门课。尽管到目前为止这种创新方法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也令执教的老师们特别担心如何找到合适的实践者,但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多年来深以为惑的困局。我也真心期待有此困惑的老师们,不妨尝试采用类似方法,或许能找到比我更好的解决之策。

这种创新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三点心得值得分享。其一,一个好的合作者必是能引以为友的知己,相互尊重的同时,要相互体谅、相互包容、相互坦诚,引以为友才能合作精进;其二,对话式教学是两个人共同完成的作品,必要超越你我,一齐用心,协力共治,才能通过对话创造出最佳的课堂效果;其三,对话式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催化学习过程,对话者之间、对话者和学生们之间通过催化能够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开放场域,让各种有用的信息、观点、创意等产生互动,进而升华为奇妙的开放场域,使每一个当事人都能从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我们的对话式教学刚刚起步,多有瑕疵,期待能与更多同行通过对话开放课堂,通过对话催化学习,通过对话促成互动,通过对话达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共同推进和完善这个富有创意的探索。

猜你喜欢

实践者非营利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弘扬新时代“挑山工”精神 永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努力做ICC OPINION的实践者
做好煤化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者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非营利组织为有需要的人量身定做衣服
“自然小语”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周鹏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