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吉林市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2015-08-15蔡来臣赵庆丽杨俊锋
蔡来臣,赵庆丽,杨俊锋
(1.吉林市园艺特产技术推广中心,吉林 132013;2.吉林市农业科技教育中心,吉林 132011)
2015年,从中央到地方,把 “三农”工作重点聚集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来,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结合吉林市实际,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坚持以发展特色现代效益农业为主攻方向,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做文章,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体系,推进吉林市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方面。
1 吉林市农业基本情况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偏东,地处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集聚了东北黑土地和长白山区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资源禀赋。全市幅员面积2.7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7。现有各类耕地资源面积92.5万hm2。境内水系发达,流域面积20km2以上河流372条;年平均降水量720mm,水资源总量70亿 m3,各类蓄水工程2 946座,其中大中型水库25座。林地总面积163万hm2,森林覆盖率54.6%,林木总蓄积量为1.76亿m3。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活动积温在2 500~2 800℃,山区无霜期120天左右,平原区无霜期130~140天。
2 吉林市“三农”发展存在的问题
吉林市的 “三农”工作,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5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路径窄。吉林市是以玉米、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是依托玉米、水稻为原料而发展起来的,产业基础薄弱,特色还不鲜明,特色农业还处在分散低级阶段,生产设施相对比较落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不够高。特别是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仅有60户,整体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短,多数是原料简单加工的初级产品,附加值较低,还缺少技术含量高、真正叫得响的 “王牌”产品。二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压力大。耕地负载逐年加大,退化现象比较严重,化肥长期不合理施用,导致土壤养分失衡,肥力和有机质下降,磷素富集严重,钾素缺乏,微量元素有效性降低,耕地污染问题逐步凸显,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不容乐观。三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任务重。分户经营仍占据主导地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不足、规模不大,农业生产成本抬高与农产品价格增长空间收窄,形成夹板挤压效应,单纯走大规模经营的路子行不通,完善的社会化服务还没有跟进。四是构建农民就业保障服务体系途径少。农民增收渠道还不够宽。受资金、技术、门路、眼界等多种因素制约。
3 吉林市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3.1 注重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引领 “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加快实现产品结构的现代化
立足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抓特色、挖潜力,提质量、增效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种植结构和产品结构。做优做强稻米产业。围绕 “中国粳稻贡米之乡﹒吉林市”物产名片,深入实施 “健康米工程”,推广稻花香2号、平粳8号等优质品种,广泛采用高光效、水稻综合高产栽培等先进生产技术,新增绿色、有机水稻3 500hm2,发展到4.5万hm2。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立足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名特优农产品,重点打造甜粘玉米、果蔬、食用菌、柞蚕、苗木花卉、林下参、林蛙、紫苏、芦笋、月苋草等 “十大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实现产值230亿元,其中蔬菜产量25亿kg,产值40亿元,棚膜蔬菜达到0.5万hm2,产值达到28亿元;水果 (草莓)产量 6亿 kg,产值30亿元;食用菌产业达到40亿元,其中黑木耳15亿袋,产值35亿元;中药材面积达到3万hm2,林下参面积达到2万hm2,产值实现45亿元;苗木花卉、芦笋、紫苏等特色经济作物产值突破50亿元。加快发展休闲农业。把休闲农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一个兴奋点和增长点来抓,依托山水、温泉、寒地特色,按照 “一区示范、两翼带动、块状推进、连片发展”的思路,打造城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区,做热区域、做精产品。重点打造城郊 “北有金珠花海、南有二道采摘”的休闲农业品牌。打造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重点围绕粮食、畜牧、特产三大产业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和品牌打造,加快构建 “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链,着力改善农产品终端形态,把规模做大、产品做精、品牌做响,加速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3.2 注重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引领 “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加快实现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和良种良法相配套,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基础设施工程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服务社会化,着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构筑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加快永吉县万昌镇、昌邑区孤店子镇现代农业先导区建设。按照 “田成方、地成片、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推进4个样板区建设。智能化催芽、精准定量栽培、稻田养鸭养蟹、全程机械化、高光效栽培、航化作业、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集成投入使用。在高标准水田、健康农产品加工、高端设施农业、温泉农业观光、特色产业及农村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示范先导作用,在全市现代农业建设上打造样板和标杆,推广可复制的工作经验和模式,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依靠科技向土地要效益,开展玉米、水稻、大豆等三大作物综合高产配套、节本增效、保护性耕作、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等农艺农机技术的推广。示范推广了玉米垄侧保墒栽培、水稻高产模式化栽培等增产技术。新增棚膜蔬菜蜜蜂授粉技术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争取省项目支持,以推进智能化生产和数字化管理为主攻方向,推广农业物联网应用经验,加快全市物联网示范点建设。不断完善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农业发展的信息保障能力。深入实施信息 “进村入户”工程,开展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抓好农业投入品监管,发挥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乡镇农产品检测站作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探索开展溯源体系建设。配合国家、省级检验测试中心例行抽检,抽取蔬菜、水果、食用菌、参茸产品四大类样本,检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9%。
3.3 注重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引领 “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加快实现组织方式的现代化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电子商务模式,以新兴业态带动农业“接二连三”,重点解决好经营规模、 “融资难”以及农产品经营方式等问题。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加强业务指导和管理服务,大力培育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发挥其农业和农村经济主力军作用。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实行土地流转管理合同制和备案制,健全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大力推行委托代理制,提高土地流转效率。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落实县、乡、村各级工作责任,梳理完善工作流程,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依法依规解决共性问题,依靠村民自治解决个性问题,积极稳妥推进确权工作。积极抓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推广首信物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试点经验,扩大信贷覆盖面,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支持。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缓解了新型经营主体资金短缺难题。打造农村电子商务新模式。围绕阿里巴巴千县万村 “村淘”发展计划,积极与阿里高层及运营团队对接,打造具有全市特色淘宝村、镇。
3.4 注重环境保障体系建设,引领 “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加快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启动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程,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启动实施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程。开展了以 “清垃圾、清柴草、清粪堆、清院落、清沟渠、清死角”为主要内容的春季农村环境整治活动。采取了坚持高位推动、强化责任落实、深化舆论宣传、加强产业引导等措施,依法大力打击,有效遏制了复耕反弹。加强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减施农药和化肥、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新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3.5 注重农民就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引领 “传统农民”向 “新型农民”转变,加快实现农民从业结构的现代化
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和最大的动力来源。坚持把扩大农民就业空间、促进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作为主攻方向,从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统筹发展等方面建立机制,通过引、帮、带,拓宽农民致富途径,让农民尽快 “富”起来。加大了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围绕主导产业,扩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养规模,推广实施了 “农民点餐、专家配餐、政府买单”的培训模式,发放各类技术资料,举办培训班,培训农民。完善了转移就业机制。结合全市城镇化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半小时服务圈活动,充分利用网站等平台,宣传就业政策,发布岗位信息,实现就业岗位村屯对接。通过积极培育、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品牌,建立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基地和返乡创业基地,为农村劳动者提供了充足的域内外就业岗位。抓好统筹发展机制建设。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抓好市级示范城镇建设,引导农民进入城镇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