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牡丹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2015-08-15王逸超

中国农业信息 2015年10期
关键词:牡丹江市牡丹江绿色食品

王逸超

(吉林大学农学部,长春 130062)

1引言

大面积开垦荒地或者砍伐森林以期扩大种植面积,这样的做法使得农业生产环境不断的恶劣,以前充满生机的广阔沃野变成了毫无生机的田地,农作物中的有害成分增多。在国内绿色食品食品发展大潮的推动下,牡丹江市凭借着自身良好的环境优势与地理优势,于2008年前后开始了绿色食品的开发与认证工作,近几年,随着全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绿色食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牡丹江市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张。截止2014年底,牡丹江市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63家、产品197个、认证面积30万hm2。

2 牡丹江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优势及现状

2.1 生态优势

牡丹江市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0%多,远远高于全国和黑龙江省的平均水平,因此也被称之为“黑龙江省东南部绿色天然屏障”;年平均气温达到4.2℃,远高于黑龙江省的1.8℃,也因此有了“塞北江南”美誉;牡丹江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1倍多,是理想的绿色食品生产的产地。[4]牡丹江市凭借良好的生态优势,“十一五”时期绿色食品产业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2011年直接拉动农户人均增收1 920元,占牡丹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1%。

2.2 资源优势

牡丹江市的地貌特征为“八山半水分半田”,尽管牡丹江市的总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但是跨5个积温带,物产较为丰富。牡丹江市野生的经济植物大约有2 200多种,在这2 000多种中药用的植物大概有500余种,年贮量可达20万t;能被食用的山野菜大约有100余种,年贮量40万t;可供开发的山野果有用物种,年贮量15万t。

2.3 区位优势

牡丹江市拥有4个国家一类口岸和陆海联运大通道,以及两个互市贸易区和中俄边境唯一的综合保税区,是中国对俄沿边开放的桥头堡、枢纽站和中国对俄经贸第一大市,对俄贸易额接近黑龙江1/2和全国1/10。

2.4 产业优势

牡丹江市经过多年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构建了以四大主导产业为主,优势突出、规模适度、效益明显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目前,林口4万hm2玉米绿色原料基地、东宁15亿袋黑木耳绿色食品大型原料基地通过环检,认证后牡丹江市绿色食品基地面积比重将达50%以上。牡丹江市较为扎实的农业基础也为绿色食品的综合发展和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及对全区域内的推广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2013年,人工栽培的黑木耳产量达到全国的1/4,猴头菇产量高居全国的1/3,蜂产品产量占黑龙江省的1/2。

2.5 市场优势

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农产品市场的信用危机,国内绿色农产品市场急剧升温。黑龙江省生产的绿色产品满足不了全国2%的市场需求,每次市场展销会牡丹江市的优质三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供不应求,企业都会签下大单。近几年,牡丹江市相关部门经常组织和动员绿色食品企业参加省内外的各类展会,随着企业参加展会的次数增多,眼界的开阔和观念的转变,更多的企业主动参与到市场开拓中来,并且牡丹江市绿色食品也渐渐扩大了自己的市场,市场优势慢慢凸显出来。

3 牡丹江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企业自我发展能力薄弱

牡丹江绿色食品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薄弱突出表现在认证能力弱、创品牌能力弱、技术创新能力弱等方面。牡丹江市年产值超亿元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只有6户,而黑龙江省九三油脂集团作为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个企业年产值就达到120亿元、资产总额48亿元。[12]相比之下,牡丹江的绿色食品企业一方面是本土企业规模较小,做大做强的速度较慢,另一方面是引进的大型企业建设速度较慢,如果不能持续加大推进力度,短时期内将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由于受认证门槛较高、保持认证费用较高等因素影响,大多企业存在认证难、保持难、扩展难的处境。同时,企业研发及科技创新能力弱,导致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缺乏具有自我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

3.2 农产品品牌建设与维护能力弱

河南省驻马店市的亚世达农业高科技示范园,2010年春节期间在北京推出了“亚世达”蔬菜礼品盒,5kg一盒的菜买到86元,一个春节就卖掉了5万盒。由此可以看出,名牌产品的利润是十分客观的。牡丹江以优质农副产品闻名省内外,但牡丹江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名牌产品数量少、比重小、品牌杂、知名产品少等问题,像北味、皓月这样的企业凤毛麟角,且认证产品性质趋同,窝里斗现象严重。

3.3 宣传推介力度小,群众认知度有待提高

宣传面不够宽泛,企业、消费者和社会各界对打造绿色食品之都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盲区、顾忌和误解等等。没有系统的宣传,“绿色食品之都”也未能凸现出来,宣传方式上偏重传统模式,推介活动开展的不够,守株待兔得多,主动出击的少。当地群众对绿色食品的了解程度也有待于提高,据牡丹江市统计局2011年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绿色食品”虽然叫得很响,但真正尝试过购买的人不足半数。

3.4 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绿色食品产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绿色食品企业发展除需改进硬件设施以外,还需要建立自己固定的生产基地,并且进行环境评估、产品检测等必要措施,这都需要一定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15]尽管牡丹江近年来加大了对绿色食品产业和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对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的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的资金扶持,但与其他省市相比仍有提升的空间。

3.5 监管体系不健全

绿色食品的监管主体涉及到了农业、质监、工商等多个部门,市场监管没有形成统一的协作体系,全程质量监管制度和工作机制不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滞后,必然会影响绿色食品之都的良好品牌和声誉。完善的监管体系是绿色食品安全的前提条件,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必然会导致绿色食品质量的下降、市场秩序的混乱。牡丹江市级监管机构仅为科级,人员配备少,县级仅有穆棱、宁安新建了专门机构,其他县只有兼职工作人员1~2人,与目前承担的打造绿色食品之都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职能不相适应。同时,绿色食品产业需要具有一定资质的检测机构作质量保证,牡丹江市目前还没有一家省级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

4 加快牡丹江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对策

综上所述,为加快牡丹江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首先,应该根据对牡丹江市现有绿色食品产业的研究及其潜力分析,制定短期及中远期目标。其次,要依托牡丹江市各县、区现有资源特点和优势,合理规划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第三,政府应加大对“中国绿色食品之都”的策划、包装、宣传、推介和应用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会议、展销、印发资料、现场咨询并结合科技下乡、科技赶大集等形式,大力宣传绿色食品基本概念、生产标准、认证流程、质量保证措施、标志使用规定和产品识别方法等内容,提高全社会对绿色食品的认识,让绿色食品观念深入人心,努力营造“政府重视、部门支持、社会关注”的绿色食品发展氛围。第四,借助新一轮机构改革,整合现有农业、工商、质监、环保、卫生等部门的执法职能,成立高规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形成权责统一、运行高效的执法监督体系。

[1]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的定义.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http://www.greenfood.moa.gov.cn/zl/bztx/

[2]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统计年报(2009-2012).http://www.greenfood.moa.gov.cn

[3]刘连馥.绿色食品导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4]辛绪红.绿色食品产业如何应对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农业经济,2002,(2)

[5]宋国宇,赵莉.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的结构调整对策研究.上海商学院学报,2012,13(1):43~48

[6]绿色食品之乡牡丹江绿色产业再上新台阶中国广播网http://hlj.cnr.cn/jdxw/201202/t20120222_509192918.shtml

[7]李海东.关于在中俄沿边口岸建立保税区问题的研究.黑龙江大学,2009

[8]牡丹江不断完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产业体系-政务公开http://www.hlj.gov.cn/zwdt/system/2014/07/09/010668771 shtml

猜你喜欢

牡丹江市牡丹江绿色食品
李贵森
牡丹江市气象因子与PM2.5浓度影响通径分析
贡献更多“牡丹江力量” 书写更精彩的“牡丹江篇章”
《绿色食品工作指南》(2018版)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牡丹江流域自然地理敏感区划分研究
什么是绿色食品
牡丹江市革命老区小康进程调研
我们的作品
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