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外发展经验探究北京农业标准化建设思路*
2015-08-15郝思思强晓燕何忠伟
郝思思,强晓燕,邱 睿,何忠伟
(1.北京农学院经管学院,北京 102206;2.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 100053)
农业标准化作为保障产品安全的有力手段,自20世纪7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扩大,发达国家凭着先进的科技水平与严格的政法规定,将农业标准化贯穿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及质量监督、服务管理等环节,基本覆盖实现全过程全产业链的标准化建设,具备一定的规模,形成了相应的标准体系。发达国家在发展农业标准化方面程度较高,以优势经验借鉴北京市农业标准化建设,以此为抓手,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1 农业标准化
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是指在农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为对象,运用简化、统一、协调、最优化的标准化原则,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及规范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农业的标准化生产融合了当今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经济手段与管理方式,以标准化的制定指导农业生产,引导消费,保证产品安全,提升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集经济、社会、生态为一体的良好效益,使农业的发展趋于科学化、系统化与标准化,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2 国外农业标准化的建设情况
目前,由于受到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标准化只在亚洲国家实行,重点在中国、日本、菲律宾等东亚、东南亚地区。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尚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但凭着先进的科技水平与一流的管理经验,农业生产始终按照专业化、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明确生产分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也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一种践行。[1]
2.1 发挥政府领导作用,建立健全法规体系
各国政府积极扶持与引导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生产过程及服务管理的法律规范,健全食品安全保障的法规标准。日本在农业标准化方面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企业标准3个层次,着重产品质量安全,法规体系较为健全。国家标准以农、林、畜牧产品、水产品、加工制品、油脂等为主要规范对象,90%以上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标准。行业标准主要是行业组织、专业协会与社团集体等根据标准化生产的共性问题而补充制定,是对国家标准的进一步完善。企业标准是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对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与工作标准等制定的强针对性、有目的、有重点的标准规范,利于企业的经济发展。
欧盟国家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着重点,上层通过欧盟指令加以规范,下层是可以自愿选择的技术标准。根据政府的区划发展与农产品的不同种类,特别设立全国性、综合性、针对性、专业性的质量检测机构,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标准。
美国主要从农产品的生产源头入手,通过全国性联邦法和地方法规的制定约束,严格规范前期生长环境,完善市场监控及预警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认证标准,提高进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测技术水平。根据市场产品运行情况与技术发展水平,对标准体系实行5年一审,审时度势加以修改,重点加强在疾病、加工、污染、残留等方面的监控执法力度。
2.2 严格监控质量标准,提高产品销售价格
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生产优质优价的农产品,各国政府严格履行ISO9001、 《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等国际标准,根据本国情况及时颁布产品质量标准化的法律法规,提高市场地位与竞争优势。[2]澳大利亚已在产品种类、质量级别、技术规程、流通储存等方面建立了严格且完善的标准体系,政府各部门分工监管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种子标准、农药标准、检疫标准等,保证有序可依、有章可循。
2.2.1 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问题
2006年日本引入 “肯定列表制度”,这是为加强食品中农业化学品的残留管理而专门制定的制度,并设定了相应的食品安全卫生指标。欧盟国家主要控制与监管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涉及1.7万项MRL值标准,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减少转换过渡期,生产不含任何化学成分、药物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有机产品。
2.2.2 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实行
日本在产前、产中环节实行严格的环境标准、技术标准与管理标准,对农产品新品系进行区域试验及特性鉴定,分别作为标准制定的参考依据。欧盟国家实行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主要有国家统一标准 (ISO9001)、欧盟统一标准 (HACCP)、国家标准 (BRC)和行业标准 (EUREP/GAP),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比如禁止抗生素残留超标的牛奶上市,否则将给予严厉处罚。[3]
2.2.3 农产品质量识别标识制度
日本、法国、美国均实行农产品质量识别标识制度,根据不同种类、特性、标准加以划分,对品质、品种、等级、规格、新陈、死活等不同产品进行分等分级管理。根据 “同质同价、优质优价、低质低价”原则,正确制定质量标准,合理规定市场间质量差价,实现国际农业贸易市场的和谐有序发展。
2.3 寻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标准化服务机构
发展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标准化服务机构,利于化解农业发展困境,保障农业健康发展。法国于1926年成立标准化协会。日本专门设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指导类的服务机构,形成 “合作社+龙头企业+营农指导员”的模式,成立消费者合作社,可以根据个人需求以集体的 “合作社”方式购买标准化产品,直接带动农业标准化的发展。
2.4 实施生态环保标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的俱增,一些发达国家及时制定环保标准。美国农业经历了从污染到治理的全过程,通过制定颁布 《土地侵蚀法》、 《自然环境保护法》、 《清洁水法》等法律,以立法形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并要求出口到美国的鱼类制品必须贴有美方证明的来自无污染水域标签。欧盟使用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禁止进口不达标准的农产品。这利于消除非关税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互通往来,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3 北京农业标准化概述
“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农业进入了全面深入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外在需求,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因素越来越多,生产环境污染严重、蔬菜畜禽产品残留量超标,生产加工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层出不穷,使得农业标准化生产逐渐成为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农业标准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基础,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农业工程,更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的都市型多功能农业转变升级,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北京市1983年开始实行农业标准化工作,制定了法律法规与完善相应的标准体系,2013年新制 (修)订安全生产标准256项,应用管理、技术、工作等系列标准1 600余项,主导农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0%,实现了大部分农产品生产有标可依。今后的工作重点也将长期致力于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制定详细的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对生产设施制定可推广标准,逐步加强生产技术的标准化,以扶持标准化发展的政策补贴等方式加大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建立一体化、全过程、高标准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层层深入对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推进农产品 “三品一标”认证及标准体系认证,进而实现产品的商品化、品牌化发展。
4 推动北京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4.1 完善标准政策体系,加强信息基础建设
北京市始终重视农业标准化的建设工作,应继续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 “三品一标”产品质量认证制度,重点发展有机产品。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标准体系,从产前的产地环境、良种标准、投入品质量、农药使用,产中的生产技术与质量操作规程标准,产后的农药、兽药及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分等分级、包装标识、流通储存等方面完善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从质量安全管理、基础设施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完善生产管理标准体系,从对标准化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考核与培训完善生产工作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开展农业标准化基地的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建立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宣传公示栏,探索农业科普基地形式。
结合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形势,不断拓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领域,重点研究与制定籽种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花卉园林绿化、旅游观光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方面的标准,进行休闲农业标准化试点工作,推动农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与融合,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与标准化的转变发展。
加强农业标准化的信息基础建设,完善标准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搭建农业部门门户网站与优势产业信息的对接平台,学习日本建立农户服务体系应用互联网追踪农业生产信息的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国内领先的农业标准化数据库,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信息服务。
4.2 重视产品质量安全,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我国近年来农业标准化发展迅速,且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日渐加深,已在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方面取得了较多认证,但对比发达国家,还存在认证体系范围较小、认证标准不够深度、标准水平有待提高等差距。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北京市围绕着 “源头”和“市场”两个关键因素,实施了北京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工程、农业部 “新世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北京市食品放心工程,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从产前的生长环境、良种栽培、农业投入品质量等源头方面严格把关质量安全,对产中过程实施生产技术标准化、管理标准化与工作标准化,发展以安全农业投入品和安全生产技术为主的技术支撑体系,实现生产技术的标准化建设及推广。产后环节注重提高对农药有害物质等残留限量标准的技术检验水平,根据产品的数量、质量、特征、特性、规格、使用方法等因素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包装,使用质量识别标识,生产优质优价的农产品,让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水平一目了然。建立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对产品的质量标识、加工包装、物流储存、检验检疫等进行标准化的全产业链监控,让产品在标准化建设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4.3 发展新型组织经营主体,培育标准化推广人才
发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建设农业标准化中的带动作用,根据北京市各地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与特色优势,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与核心示范区,将农民组织起来,让土地流转起来,投入的资金有效运营起来。在合作社内部实现环境、投入品、技术、信息、管理、服务等全方位的标准化建设,建立生产档案记录机制,使得产品生产能够追根溯源,便于综合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生产符合标准化规程的农产品,以优质的标准保证,发展产品的品牌培育,提升农产品生产及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使之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经济增长点。
在全市范围内加大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宣传力度,中央财政的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示范品种技术规程等标准的集成转化和印发、支持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实行标准化知识普及工程,通过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多渠道增加宣传投入,并以讲座、展览、论坛、研讨、培训等形式面授标准化知识。不仅要培育出一批有人文素质且具备标准化专业知识的推广人才,更要使广大农民了解标准化,接受标准化,愿意从事标准化生产,乐于推动工作的开展。对标准化管理人员也要及时进行教育培训,紧跟农业发展脉搏,根据前沿信息与时俱进,修订标准制,完善标准体系,研究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好标准化工作的引领带头作用,最终形成一个标准化发展的有机整体。
4.4 提高生态环保标准,重视产品质量安全
北京市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建立农业标准化的环保制度,尤其应注重产前环境标准与产中生产标准,紧跟国际步伐实行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融合世界各发达国家的环境管理经验,以ISO14001为主干标准,是一种较为完整、翔实、具体操作性强的体系标准,但该体系标准仍存在相对较少、比较单一,规范实施范围尚有局限性等问题。应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生产过程中引进环境保护的标准化思想,以法律武器捍卫北京环境,建设 “人文北京、生态北京、绿色北京”,研究污染治理、肥料农药施控技术、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控及防疫技术、田间节水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完善配套体系建设,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苏浅.发达国家的农业标准化经验.观察与思考,2010,7:12~16
[2]孙妮娜,秦向阳,杨宝祝,等.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分析.山东农业科学,2007,5:124~125
[3]曾建民.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发展及其效果评价.农村经济,2003,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