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建筑整体迁移与迁移复建之比较

2015-08-15

浙江建筑 2015年12期
关键词:构件文物价值

曹 琼

CAO Qiong

(宁波市江北区文物管理所,浙江 宁波315010)

历史建筑作为一座城市不同时期最可靠的见证,承载着它建造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诸多珍贵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历史文化遗存保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拆迁压力。为应对这种无法避免的现状,兼顾到由于历史建筑年代久远,整体性差,抗震性差,迫切需要加固修复,文物部门在各方面利弊权衡之后,拆迁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提出了迁建保护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当然,异地迁移的明显缺陷是强行改变了古建原创者的建筑意图,隔断了历史建筑与原建地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文物的原生态价值将会部分丧失。所以,历史建筑的迁建保护并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应该严格予以控制,只有当文物建筑和城市规划重点工程冲突矛盾,修改规划将严重影响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时候,才能有选择性地实施异地迁移维修。

目前,历史建筑迁建有两种方式,其一则是将建筑构件编号、拆除,移到新址后再复建,称之为迁移复建;另一种方法便是整体迁移,适用于近距离迁建。

1 历史建筑整体迁移与迁移复建的前提条件

诚如上述,历史建筑的迁建并不是我们真正想看到,所以应该严格控制此类项目的审批,只有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才可以允许对文物建筑进行整体搬迁。

1.1 不迁建就会面临拆迁

从文物安全的角度分析,迁建虽然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文物价值损失;但是,和面临拆迁比起来,迁建至少还能保留历史建筑的历史、功能、外形、装饰、工艺建筑形制等。

1.2 迁移后文物价值基本不产生损失

不同文物建筑保护价值不同,迁移不能造成保护价值的严重损失。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当提升其现实利用率,在外观尽量真实完整地保留的前提下,对内部可以进行适当改造,进行文化招商,使历史建筑焕发新活力。

1.3 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经过论证和审批

文物建筑迁移必须同时具备“必须性”和“可行性”,所以整个审批过程应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有关程序进行论证,文物部门应联合规划部门、技术部门、监督部门共同参与。

1.4 迁移方案具有技术可行性

相当多的文物建筑年久失修,结构损坏严重,缺乏原始资料,因此应首先进行现场勘察,确定技术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风险较大时,应进行重议。

1.5 新址应有利于历史建筑的管理和保护

历史建筑异地迁建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所以应严格挑选新址,建筑新址的自然环境应满足无腐蚀性、风力较小、地基稳定、人为破坏小、环境与建筑和谐等条件,人文环境应与历史建筑风貌协调,能达到水乳交融。

2 历史建筑整体迁移

2.1 技术要点

2.1.1 迁移测试 平移历史建筑在技术上并不是百分百的可靠,所以事先必须做好论证工作,对原结构构件的变形和裂缝、材料强度、抗震性能、场地地质等均应该进行现场勘测与勘探。

2.1.2 整体加固 历史建筑在平移全过程应该做好临时加固工作,可采用满堂脚手架体系,局部门楣、山墙安放一层泡沫板隔离作为缓冲层进行保护。为加强墙体的整体性,平移前对较大的窗洞、门洞采用砖砌的方式进行封堵。

2.1.3 结构平移 工程通过墙下双上轨道梁及钢滚轴将上部结构托换到下轨道梁上,在每条轴线上设有1 个牵引点,这些牵引点由高强钢绞线带动,在同步控制系统的操纵下,在轨道上前进。整个过程要保证受力均匀,同步前进。

2.1.4 全程监控 在整个平移过程中,各部门应做好各个环节的数据实时监控,确保安全无虞。

2.2 案例分析

宁波市贝家巷23 号杜宅项目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是宁波保存较完整的民国时期典型的石库门建筑,它建于1934年,结构体系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740 m2。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风格,大门为水泥磨石子式石库门,门楣上饰有几何图形,屋面为洋瓦硬山式。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作为这样一个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在面临所在地块进行开发的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依赖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又成为孤单建筑。这样一幢孤房,2013年决定实行整体迁移,需要平移距离60.18 m,旋转角度168°,抬升高度0.80 m。

下轨道梁的承载力、强度及平整度是平移工程成败的关键点之一。为了保证承载力,开挖后采用换填碎石的方式对土质较差的地方进行处理,通过在下轨道梁两侧钉木桩控制标高,通过模板的线性控制平整度。为了保证浇筑密实并严格控制表面平整度,下轨道梁分两次进行浇筑。先浇筑下面200 mm的底板,初凝完成后对两次浇筑交接面拉毛,待底板混凝土终凝后浇筑上面200 mm 高的梁体部分。

杜宅房屋建设年代久远,结构损坏严重,墙体本身的刚度及整体性均较差,为保证迁移过程中建筑物有足够的安全性,应采取加固措施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整体性和整体刚度。值得注意的是,加固措施是临时性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文物建筑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任何损坏。迁移到位加固措施拆除后,文物建筑的构件能够保持原貌,文物价值不受损害。

2.3 基本特点

该案例的优点是保持结构整体性、保持原貌、施工简单、工期短、成本低,但托换荷载不宜过大,只能适用于小型文物建筑,而且距离不宜过远。

3 历史建筑迁移复建

3.1 技术要点

3.1.1 基础工程比较关键 历史建筑基础多为风化岩层土质,柱基可以采用混凝土基础,墙基、阶沿可以采用浆糊块石基础。

3.1.2 材料尽量应使用原材料 根据文物工程“修旧如旧”和保持历史建筑原先风貌的原则,迁移复建尽量要使用原有老材料,只有在相应构件缺失损坏的时候,才可以按对称位置复原补配相同构件,补配的构件应采用与原构件相同的尺寸、材料及工艺。

3.1.3 木作工程必须符合标准 木选材料标准必须符合《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 70—96)》南方标准表4. 0. 3 和《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2003)》的规定,工程所有木构件不得采用腐烂、虫蛀木材,并在安装前作防蚁、防火和防腐处理。

3.1.4 油饰色调应按原存风格 油漆工程作为装饰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必须充分反映出建筑物的年代和地方特征,色调做法按原存。要严格按照古建筑油饰工程的程序操作,每层漆膜涂刷要薄,刷纹顺直不得出现流附、透底、咬色、污染等质量通病。

3.2 案例分析

宁波市浙东书风研究会位于宁波市江北区宁大附属医院附近,为民国时期典型的两层洋房,原有使用功能已不能满足现代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同时因年代久远,迫切需要抢救性修缮,所以在2011年进行了迁移复建。

主要步骤如下。第一步:要对每个主要的构件编号登记,量出尺寸绘制测绘图,数码相机记录原有旧址;第二步:卸除屋面瓦片、屋面木基层、椽,檩条、梁架,拆除楼板、木板墙、栏杆、格栅,拆除木柱;第三步:拆除围墙、磉墩、石板;第四步:运输构件到场地,按类堆放,木构件做防雨防潮措施;第五步,按照照片、图纸、采用原有老材料重建,基础及不足材料采用新材料。

3.3 基本特点

搬迁保护工程就是将古建筑落架,再搬到另一个地方,重做基础,再将木结构重新装回去。在落架之前必须根据不同的材料采用刻字、墨书、水印等方法在适当部位做出标识,加以识别,以便于重新装回去。残损木结构必须修缮后再装回去,缺失和破损严重的构件应重新添配。迁移复建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成本高,拆除复建过程中对建筑物的损害较大,较适用于迁移距离较长的工程。

4 历史建筑整体迁移与迁移复建需要掌握的原则

4.1 新功能的植入

建筑是具有功用性的,历史建筑在其历史价值之外,还应该有其现实的实用功能。迁建过程中,应考虑新方案设计中功能植入这个因素,使之能更好地得到利用和保护,并焕发全新生命[1]。

4.2 便于管理

于城市中零散分布的小型文物建筑,整体搬迁集中方法更有利于其文物价值的保护和管理,以及文物建筑教育、旅游、娱乐价值的开发和利用。

4.3 文物价值的不损失

文物建筑整体搬迁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其文物价值。任何加固、改造过程均不得损害其文物价值。

4.4 严格控制扩建与增层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而言,历史遗留的部分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然而从空间利用和功能组织的角度来看,旧的部分势必要做一些适应性调整,以适应新的功能。应严格控制扩建与增层,如必须进行扩建与增层,其重点应体现对原有部分的保护和展现当前的时代特征。

[1]杨伟,崔昊夫.历史建筑的迁建及改造再利用:以沈阳北中街民居迁建保护为例[J].中华民居,2010(11):542.

猜你喜欢

构件文物价值
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控制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的逝去
专利名称:二硅化钼基陶瓷加热元件保持结构
西夏建筑构件——鸱吻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