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虫病的流行及防治现状

2015-08-15许春晓孔席丽

中兽医学杂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棘球细粒绦虫

许春晓 孔席丽

(新疆巴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41000)

囊性包虫病是由Eg的续绦期幼虫寄生于人体及某些动物体内所致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的人兽共患慢性寄生虫病,流行日趋严重。该病在欧亚大陆(尤其地中海沿岸国家、俄罗斯联邦、中国)、北非和东非、澳大利亚以及南美洲的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多房棘球绦虫主要流行于高纬度的北半球国家,包括西欧的中部俄罗斯以及中国、日本和阿拉斯加[2]。我国是包虫病发病较高的国家之一[3],其中囊型包虫病被我国卫生部列为规划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现已证实我国有25个省市和自治区存在包虫病感染病例,其中以西北牧区如青海、宁夏、甘肃、西藏、新疆等地最为严重,高发区约占全国面积的44%,现有100多万包虫病患者,受威胁人口达几千万[4]。据国内近年普查结果显示:人群患病率0.6%-4.5%之间,绵羊感染率3.3%-90%,家犬成虫感染率70%~71%[5]。包虫病己成为我国较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近年来调查[6]显示包虫病流行区主要在经济落后的西部农牧区的贫困县。该病已成为这些地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该病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极大地阻碍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的报道显示,该病呈现出由牧业区向农业区和城市扩散,由西北地区向东南部省区蔓延的趋势。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的细粒棘球蚴属于同一虫株[7],而黑龙江、河北、天津、安徽、山东、湖南、贵州、上海等地都发现有原发包虫病人。

囊型包虫病是指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进入中间宿主消化道,并在其体内发育成为囊泡型病灶结构[8]。细粒棘球蚴寄生于人体的肝、肺和脑等不同脏器,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主要寄生于人体的肝脏,其次是肺脏,久病患者会丧失劳动力[9]。并发症包括包囊破裂、感染、播散、变性、坏死等,若囊肿破裂入胸腔和腹腔可引起继发性感染、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国外报道[10]该病的死亡率为5%~18%。

包虫病发病缓慢,易于传播,至今没有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目前国内外对包虫病的治疗仍是以外科手术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手术治疗除对人体损伤较大外,且术后易复发、一旦囊腔破裂,囊内的原头蚴进入腹腔,将引起继发弥漫性包虫病,也不可避免产生严重的合并症等。丙硫苯咪唑(阿苯哒唑)或甲苯咪唑等药物对虫体作用的生化机理[11]及分子药理学研究[12]证明了其驱虫治疗的有效性,但这些药物杀虫作用缓慢,具严重的毒副作用,临床上须长期治疗才能发挥治疗效果,目前亟待开发高效安全的治疗包虫病药物。

控制棘球蚴病主要是通过切断棘球绦虫的流行环节,包括驱虫治疗终末宿主(犬)感染棘球绦虫、阻断虫卵的散播、防止中间宿主的感染。在全球范围内,以犬驱虫和宣传教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成为目前预防包虫病流行的策略和措施。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寄生虫病防治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利什曼原虫[13],血吸虫[14],疟原虫[15]重组疫苗和DNA疫苗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不仅为人类抗寄生虫感染带来了新希望,同时也为包虫病的防治研究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新的防治思路。常见的Eg疫苗种类有重组疫苗和DNA疫苗,这些疫苗的研究需要准确了解细粒棘球绦虫及其抗原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从而寻找新的药物靶点,而候选基因的筛选和获得是其中的前提和关键。

[1]吴观陵.人体寄生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40-556.

[2]Eckert J,Gemol/Lell MA,Meslin F-X,et al.WHO/OIE manual on Echinococcosis in humans and animals:a public health problem of global concern[J].Paris: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Health,2001:100-141.

[3]史大中.中国囊性包虫病的地理分布[J].地方病通报,2000,15(1):74-75.

[4]章家新,傅玉才.包虫病的疫苗研究进展[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2,15(2):118—120.

[5]李文桂,陈雅棠.细粒棘球蚴绦虫疫苗研究进展[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3,22(6):564—566.

[6]许隆祺.我国西部地区重大寄生虫病的危害及对防治工作的反思[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2,15(1):1.

[7]肖树华,徐淑惠.第16届国际包虫病会议简况[J].中华医学杂志,1994,74(4):248.

[8]FerronL,Andersen.囊型包虫病论文集[M].新疆:地方病通报编辑部出版社,1994,3.

[9]陈兴保,吴观陵.现代寄生虫病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社,2002,39:755-772.

[10]齐普生,王进成,张壮志,等.棘球蚴病在我国流行及防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8,3(增刊):94-97.

[11]LanceyE,etal.Interactionofbenzimidazolewithtubulin from BZ-sensitiveandBZ-resistantisolatesofhaemonchus co-ntortus[J].MolBiolParasitol,1986,19:171.

[12]LarcyE.Modeofactionofbenzimidazole.ParasitolToday 1990,6:112.

[13]董颖颖,刘如意.利什曼原虫疫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5,25(4):374-376.

[14]袁鸿昌,姜庆五.我国血吸虫病科学防治的主要成就—庆祝建国50周年血防成就回顾[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9,11(4):193-195.[15]曲莉,钱锋.疟疾疫苗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5,32(4):147-152.

猜你喜欢

棘球细粒绦虫
鲫成鱼绦虫病治疗一例
外在水分对潮湿细粒煤风力分级效果影响的研究
细粒级尾砂高浓度胶结充填试验研究与工业应用
青海地区野生狐狸棘球绦虫感染情况调查研究
间充质干细胞与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共培养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活性的影响
白云凹陷SQ13.8层序细粒深水扇沉积模式
鸡绦虫病症状及治疗
棘球属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棘球蚴病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牛羊绦虫病的预防和中西医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