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的诊断和预防
2015-08-15吴兴明
吴兴明
(贵州省安龙县龙山农业服务中心,552406)
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毒株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率极高的病毒性传染病。由于部分病猪耳部和躯体末端皮肤发绀而呈蓝色,故称“蓝耳病”[1]。
1 猪蓝耳病的传播渠道和临床症状
猪蓝耳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发病猪和带毒猪,经呼吸道传播感染,尤其是在温度高的环境里传播更快。猪蓝耳病最大的危害在繁殖和呼吸系统上面,主要有三大症状:母猪有繁殖障碍;仔猪的死亡率高;育成猪在呼吸系统方面有问题。
临床上可以表现为:一急性型。发病的母猪会明显食欲下降、精神萎靡不振、呼吸困难;妊娠期间的流产、早产甚至出现死胎,据统计流产率高达70%,死亡率也有30%。二慢性型。慢性型是现在规模化的养殖猪场的主要表现形式,一般看来猪群的繁殖能力和免疫功能都下降,导致猪群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三亚临诊型。感染的猪不发病却表现为持续感染,学名PRRSV持续性感染。猪的血清呈现阳性,阳性率为10%-88%。
由于猪的体质也不尽相同,病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临床的症状也有轻重缓急。但主要影响的还是母猪和仔猪。公猪的发病症状也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运动系统迟缓,但主要在精液质量下降,且含有毒,射精量少。
2 猪蓝耳病的危害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食物的供给,猪肉是主要肉类主食之一。中国不仅是猪肉消费大国,也是全球猪肉的重要供给者之一。2006夏天爆发的猪蓝耳病疫情,给养殖户带来沉重的打击。猪蓝耳病的产生使得能食用的猪肉供给一下减少,进而导致肉价地飙升,相应的其他产品价格也在波动上升。民生问题很容易产生社会问题,这不得不引起了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关注和重视,也需要对养殖业疫病的防控作出正确的预防措施了。
3 猪蓝耳病的预防措施
3.1加强消毒,提高防范
“防患于未然”是预防的第一步。国内的养殖业尚未成熟,多是农村专业化养殖。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对环境的消毒,保持对饲养用具的清洁整理,及时处理猪的粪便,按照消毒机制严格进行消毒。特别是哺乳期母猪和仔猪的用具,消毒工作一定要做好。全天保持通风透气,对室内温度和湿度加以控制。对养殖场的要求是必须要健全废物处理的设施,比如化粪净化池。对人的要求: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养殖场、严禁未消毒人员进入养殖场、出去后也要进行二次消毒,不可轻易懈怠。在消毒时,最好能将多种药物交替使用,严禁将一种药物一直长期使用,这样不利于消毒,对牲畜的养殖也不利。
3.2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免疫预防和接种是控制疫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养殖猪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养殖场根据自家猪的具体情况,科学制定免疫程序,并监测免疫猪群的抗体情况。一般情况下,在母猪生产前一个月里,对公猪每六个月用疫苗进行免疫,最好是四周过后加强一次免疫,效果更好。接种疫苗方面,目前市面上的疫苗只有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这两种可以使用[2]。灭活疫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疫苗,此疫苗能很大程度提高母猪的产仔率,对幼崽的成活率也是有很大贡献。此外,还应该给养殖猪推广种植猪气喘病疫苗。养殖猪接种过后,能大大缓解猪的呼吸道症状,减轻肺炎对其的伤害,提高养殖猪对呼吸道病菌感染的能力,减少死亡率,提高繁殖能力。
3.3做好疫情处理工作,防止进一步传播
当猪群发生疫病时,要严格遵循相应部门的安排规定,做到“早、快、严”的原则。对死猪尸体一定要进行科学掩埋,对于发病猪要尽快隔离治疗,但严禁滥用药物治疗,必须保证养殖猪的质量安全。发病严重的猪群则需要全部扑杀,严禁将其混入治疗猪群当中。严禁工作人员将病猪私自处理,比如低价出售或者给别的牲畜食用。工作人员必须在疫情工作中严格要求,切实按照相应措施实施,这样才能控制疫情无休止地蔓延,经济损失也能相应减少。
3.4购置医疗设备,提高防疫人员的技术
在医疗设备方面,疫病的研究是一项长远而又富有技术的工作,单靠听诊器和注射器是没有用的。所以政府应当重视牲畜疫病的防治工作,加大金钱的投入,购置医疗应用设备,建造疫病试验工作室,健全疫情、疫病的研究防治体系,有效地在疫病来临时控制传染源,最大限度地减少牲畜伤亡和金钱损失[3]。
在基层兽医医疗人员方面,应当加强其技术培训,增强问题处理能力,提高对养殖猪的服务。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努力提高医疗人员的工作待遇,不仅仅是工资的提高,稳定人心。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猪蓝耳病是养殖猪的一大灾难,必须重视其临床诊断和预防措施。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效的治疗办法来应对猪蓝耳病,只有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加强对养殖场的消毒与合理化管理,做好接种防疫工作,科学合理使用适当的药物治疗。其次,做好疫情监管与防治工作,防治疫情的蔓延、流行。在这里也期待新的PRRSV疫苗早日获得进展突破,以便更快、更好的造福养殖业。
[1]宁宜宝,郑杰,张纯萍,等.我国南方猪高热病的研究(I)[J].中国兽药杂志,2006,40(12):1-4.
[2]叶国强,李先圆,叶张利.高致现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控措施[J],畜禽业,20LO(3):30-31.
[3]杜婧,郭恒,王学林,等.猪蓝耳病防治研究进展田.兽医导刊,2008(5):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