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防治技术初探
2015-08-15李正华
李正华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新站镇农业服务中心,563205)
2009年,桐梓县新站镇华香文叶养殖场在出售仔猪时,因猪贩上门收购时未采取任何防疫措施,两天后猪群有不同程度感染发病,排稀便、体温升高等症状,养殖场立即采取急求措施未见任何效果。随后我站协同桐梓县动物医院门诊部对该养殖场猪群进行逐一排查,通过剖检化验诊断为仔猪沙门氏菌病,于是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除有5头症状较严重仔猪死亡外,其余仔猪全部恢复健康。
结合上述案列,为了减少仔猪副伤寒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证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现将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防治同广大畜牧界的朋友们共同探讨和经验交流供其参考:
1 临床症状诊断
1.1早期
仔猪发病初期为急性,与猪瘟、猪丹毒相似,需要结合其他材料进行综合判断,慢性病例典型症状是持续下痢,呈慢经过,部份仔猪还有肺炎症状,但一般症状都是肠炎型多见,体温高(40.5℃—41.5℃)精神不振,寒战、喜钻垫草,堆叠一起,初便秘后下痢,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身体很快消瘦,部分猪中后期较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腹部明显到2—3周,最后极度消瘦衰竭而死。
1.2呼吸道症状
在体温稍微升高或正常的时候,有的病猪会发生肺炎,咳嗽和呼吸加快,后期食欲废绝,喜喝污水,此病猪迅速消瘦,行走不稳,呼吸困难,弓背弯腰,毛焦吊,后期病猪会出现呼吸困难,体温下降,偶有咳嗽,痉挛等症状,病期一般在2—6天,因心力衰竭死亡,病死率很高。
1.3消化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的症状是本病的主要症状,随着体温的升高后,又下降或正常,开始出现食欲不振,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的西粪,但有时不见腹泻。粪便呈粥状或水样,灰白、黄绿、黄褐、灰绿或污黑色、恶臭,有时还混有血液,后来开始沙食或不食,出现初便秘后下痢,严重时肛门失禁,沾污整个后躯和尾部,有时粪中带有血,病后极度消瘦衰竭而死。
1.4神经症状
神经症状性仔猪副伤寒,由于长时间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在鼻端、耳标、胸前和腹下等肢体皮肤出现淤血,呈紫红色斑点,在后期时,弓背弯腰,毛焦欺吊,胸部收缩,紧贴背脊下,筋骨毕露,真所谓“皮包骨”,最后衰竭而死亡,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呆滞,成为“僵猪”。
死前皮肤出现红斑块,成年猪很少发病,多为隐性带菌。
1.5眼的损伤
发病初期,病猪体温升高到41摄氏度左右,食欲不振或废绝,且常相互挤压,堆叠在一起,有的达3—4层,鼻盘发干,眼眶下隐,眼结膜发红,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常病粘着,力数发生角膜浑浊,严重者发展为溃疡,甚至眼球被腐蚀。
1.6急性型
仔猪发病初期多为急性经过,体温突然升高(41℃—42℃)之间,精神不振、不食、皮肤有紫斑,脾肿大明显,质地较硬,呈现暗紫红色,全身淋巴结充血,肿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素状,全身各处的粘膜可能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胃肠粘膜可能有卡他性出血性炎症,有时肝胀有针尖大小,黑灰色的坏死。
1.7慢性型
该病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病猪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寒战,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脸被黏着,少数发生角膜混浊,严重者发展为溃疡,甚至眼球被腐蚀,有时病猪排出几天干便后才下痢,反复多次逐渐失水消瘦,行走不稳,致死率为25%—50%,恢复猪生长发育不良,可带菌数个月,最后衰竭死亡。
1.8中、后期
在仔猪的中后期病猪出现皮肤发钳,淤血或流血,有时还会出现弥漫湿疹,特别在腹部皮肤,有时可见绿豆大,干沽的浆性覆盖物,揭开见浅表溃疡,病情往往会拖延2—3周或更长,最后极度消瘦,衰竭而死,有时病情症状逐渐减轻,状似恢复,但以后生长发育不良或轻短期又行复发,称为潜伏性“副伤寒”对小猪的生长发育不良,被毛粗乱,体质较弱,偶尔下痢,体温和食欲变化不大,这部分猪发展到一定时期突然症恶化而引起死亡。
2 饲养仔猪的注意要点
首先在要准备饲养仔猪时,要有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最好是咨询好兽医师,事先需要做好哪些工作,而且要从正规无疫区疫点的地方选购健康仔猪,并及时给其进行免疫。
再次,仔猪副伤寒细菌的主要传染病来源是病猪及某些健康带菌猪,通过存在于肠道中病原菌,粪尿排泄到外界环境中,污染饲料、饮水、猪圈、食槽及周围环境,经过消化道感染健康猪,使之发病。
最后,要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坚持,采用在饲养过程中添加土霉素等抗生素的饲料给予预防,选择优质全价的配合饲料饲养。增强仔猪的抵抗力,同时,要对用具和食槽经常刷洗干净,对粪便及时清除,堆积发酵后方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