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感与猪感冒在兽医临床上的鉴别和治疗思路研究
2015-08-15陈振中安然陈墨林
陈振中,安然,陈墨林
(山东省荣成市石岛管理区桃园畜牧兽医站,264309)
在兽医学治疗中,虽然猪流感以及猪感冒都属于感冒的范畴,很难对其界限进行区分,但是这两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别[1]。比如,猪感冒在发病时一般情况下不会同时出现其他疾病,也没有传染的特性;而猪流感在发病时会同时出现呼吸道方面的疾病,且以群发为主。为了对这两种疾病进行更好地区分,减少养殖户的不必要损失,本文对猪感冒以及猪流感进行了鉴别以及治疗思路的研究,现阐述如下。
1 猪流感鉴别
1.1猪流感病因分析
猪流感,主要是由猪流感A型病毒所引发的一种具有高度接触性的呼吸道传染病,由于此病发病较急且传播速度较快,因而在猪群中发病率可达90%以上,但是猪流感致死率却较低,在早春、寒冬以及晚秋季节发作频繁,且难以根治。
1.2猪流感症状分析
在发病时,猪表现出持续性高烧,且食欲减退甚至绝食,常发生阵发性咳嗽、打喷嚏等症状;同时从病猪鼻、口以及眼等部位会流出类似脓液性分泌物,在临床治疗时发现,在分泌物中常会带有血丝;从病猪尿液颜色来看,一般情况下呈现出赤黄色且粪便呈干硬状;病猪卧地不愿活动,若是强迫其活动,就会出现跛行。病猪若是仅出现以上并发症,在治疗一周时间后很多病猪就会康复,但是若治疗不够及时,就会引发胸膜肺炎以及气喘病等其他并发症,继而增加病猪死亡率。
2 猪感冒鉴别
2.1猪感冒病因分析
猪感冒在一般情况是因天气变化突然、寒风侵袭或是其他营养不良因素所引发的。此病症在仔猪中较为常见,且发病时没有传染性。
2.2猪感冒症状分析
猪感冒中常见的症状为:病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温升高至40℃左右,且会出现流鼻涕以及咳嗽的症状;病猪四肢以及耳尖发凉,毛发无光亮;但病猪的大小便情况正常,偶尔会出现便秘的症状[2]。通常情况下,在经过有效的护理以及及时治疗后,猪感冒的治愈率极高,几乎不会出现死亡的状况。
3 猪流感以及猪感冒在兽医临床中的治疗以及预防措施分析
这两种病症同属感冒范畴,因而治疗的主要原则以清热解毒为主。
3.1中药治疗方法
在中药治疗方法中采用的主要是异病同治的原则。针对这两种病症,采取的药方为:冰糖30g,麻黄12g,黄芪30 g,菊花12g,甘草24g以及杏仁12g等药物,这些药物均采取2次煎汤将汤汁煎至400mL时即可,采用每隔4h,每次服用200mL的方式治疗,连续治疗3d即可治愈。
3.2西药治疗方法
每间隔4h对病猪行注射安痛定、青霉素以及病毒灵等药物,同时依据病猪的重量来适当调节用药量,另外还可依据病猪的发病程度,选择中药药剂,对其进行注射治疗。
3.3猪流感防治措施分析
因病毒性流感在自然界中的类型较多,同时各个类型之间对于彼此的保护力度也不强,因而疫苗防护的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在分析现阶段的养殖规模后发现,针对当前养殖规模而言,不存在有效的疫苗可以对整个猪群病情进行控制。因而,有效的防治措施还要依靠日常的管理和饲养,进而增强猪群的整体免疫能力。通常情况下,针对猪流感以及猪感冒而言,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强化隔离措施,加强免疫工作,严格制定生物性安全措施。因流感病毒可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传播,因而生物安全性措施也要包括防止猪群和其他种类动物的直接性接触,同时禁止在猪场内养殖鸭、鹅等禽类动物。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还要控制飞入猪场中的鸟类[3]。另外,还要对猪场中患流感病毒性感冒的工作人员进行控制,避免其和猪群的接触,实施全面防护;第二,强化猪群整体健康水平。猪群常会因受到病毒侵袭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因而,针对较为典型且重要的病毒性病源,比如伪狂犬病以及蓝耳病等,要选择效果较佳的疫苗,并对免疫猪群进行抗体检测,保证猪群免疫效果。
3.4猪感冒防治措施
对猪感冒预防而言,管理不当也是导致猪流感发生的主要原因。因而,针对猪感冒预防措施来说,在对其致病因进行分析后,如何做好猪群的日常管理工作,增强猪群抵抗力才是预防的最根本措施。同时饲养人员还要严密观测天气变化,特别是早春以及寒冬季节时,做好猪群的防护保暖工作,避免猪感冒的发生。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早春以及寒冬季节是猪流感以及猪感冒最常发生的时期,但是这两种疾病症状在临床上较为相似,因而在兽医临床治疗中常常会使人混淆,导致误诊,延误疾病最佳治疗时间,给养殖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只有真正将这两种疾病之间的差异性分析清楚,才能在疾病确诊后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治疗,才能为养殖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彻底实现利润最大化。
[1]冯大军.猪流感与猪感冒的区别[J].农家科技,2011,34(5):247-248.
[2]马磊,韩国全,颜其贵,郭万柱,万莉,张琦.春季常见猪病的保健防控[J].猪业科学,2011,42(2):156-158.
[3]李金娟,袁琦.猪流感与猪感冒在兽医临床上的鉴别和治疗[J].中国畜禽种业,2011,26(12):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