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引领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与思考
2015-08-15魏国强
魏国强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河南 郑州 450002)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全面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智能化、集约化、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努力提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经营管理效率,是我国农业突破约束、实现产业升级的根本出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现代化要全国领先具有重要意义。
1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河南省通过推进农业信息化,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涌现出的形式多样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加速了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农业科技成果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快速进村入户,信息化创新了农技推广方式方法。作为全国首批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的鹤壁市,以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领域信息化为主要建设内容,搭建了农业信息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该市建成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在一张地图上形象展示出土壤、水分等农业生产条件,还能方便地查询到人口、耕地面积、农作物布局、农作物产量、农民收入等各类信息。该市在全国还率先将“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县区建设监测站,在全市所有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布设监测点,实现了粮食高产创建全区域墒情、苗情监测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
1.2 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紧密对接
三门峡市于2009年建成了中西部第一家苹果电子交易中心——“黄河金三角苹果电子交易中心”,实现了苹果期货买卖、电子交易、电子结算一体化功能,年交易量2 000 余t,交易额1 000 多万元。许昌市每年花木销售额的60%、中药材销售额的70%都是通过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实现的。
河南省县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和信息网站总数已建成150 多个,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总数1 500 多个,信息化程度达70%以上;村级信息服务站727 个,提供公益服务160 万人次,开展便民服务120 万人次。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全省的农业信息体系框架,村级信息站助农民高效对接市场。
1.3 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
河南省12316“三农”热线统一呼叫号码和网络链接,覆盖全省各县乡行政区,并辐射到周边省份,解决了大量农民群众在生产中遇到的市场信息、生产技术、劳务需求等难题,日均呼叫次数4 000 人次以上,12316“三农”服务热线成为农民致富好帮手。2010年9月10日,河南省农业厅、河南联通、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共同策划的公益惠农电视栏目“12316-9#直播间”正式开播,节目汇总12316 热线中农民群众咨询较多的问题,邀请各领域专家、教授做客直播室,逐一进行解答。遇到紧急农事,节目直接视频链接,反映各地粮食生产、蔬菜种植、菜农卖难的现场情况。《帮新野卖大葱》、《帮南阳卖圆白菜》等节目有效地帮助菜农解决了卖菜难题。
2 信息化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兴起,信息化技术在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已经应用得较为成熟,在农业领域,信息化改造才刚刚起步。《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多处提及农业信息化建设,如“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种植面积和产量统计调查,改进成本和价格监测办法”、“深入推进农村广播电视、通信等村村通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等。信息化融入农业现代化,已经表现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以及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中。应该说,我国农业信息化正在迎来重要的发展时机。
2.1 技术基础已经具备
互联网在农村已经有了充分的渗透,大数据、云计算、遥感等新兴技术向农业领域的深入应用,为行业发展搭建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种植业生产过程中,测土配方施肥已经比较普遍,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决策系统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结合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化肥农药使用以及产量等数据绘制电子地图,取相关信息提供给施肥、灌溉等专家支持系统,可实现田间施肥、灌溉、喷药的自动化、智能化。可通过远程视频监控、先进感知与遥感、信息采集与传输、计算机智能处理决策技术的集成应用,对大田作物全生育期动态进行监测预警和生产调度。北京市实施的“基于北斗系统的精准农业应用示范”项目,确定了北斗定位导航与TD-LTE 移动宽带通信相融合的技术方案,提高了农业生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为实现农业生产的可视化、远程化、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加快推进北斗应用产业、建立智慧型都市农业树立了成功典范。
2.2 产业资本加速进入
产业资本和新农人的大规模涌入,未来将引领农业信息化加速发展。作为产业资本进入农业的典型代表联想佳沃,其“三全战略”就充分体现了资本的力量。全产业链控制,实现从播种到生产、冷链、加工、运输、销售每个环节都能够在掌控之中,自己拥有种苗工厂、技术研发中心、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冷链平台、品牌营销平台。全过程追溯,实现了当一个客户吃到不好的东西,能查得出责任人。全球化布局,实现了一年四季最新鲜的高品质产品供应。互联网思维的渗透,使得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层出不穷。阿里巴巴集团推出的“聚土地”项目,将农村闲散的土地流转到电商公司名下,电商公司再把土地委托给当地合作社管理,消费者则通过网络平台认购土地使用权,获得土地的实际农作物产出。这样的新模式不仅使农民提前获得租金、订单等收入,而且使闲散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消费者对于生态农业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具备条件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集体组织、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等,也已建立自己的信息网页和信息化管理平台。
2.3 政策红利支撑明显
2015年4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措施,放宽电子商务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建立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推动电子商务与贸易流通、工业生产、金融服务等相关领域联动发展,创新和拓展面向“三农”的服务,推进网络购物、网络化制造和经营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成长,建设促进居民消费的电子商务平台,培育经济新动力,让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地流转、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政策将搭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平台。为了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也将应运而生,包括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土地流转监测、信息发布、政策咨询等。农业部和省(区、市)农业部门正在建立农民承包地确权、登记、发证情况的数据库,建设“三资”管理信息平台和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
3 加快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提出:河南农业现代化要全国领先,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抓住“互联网+三农”的时代契机,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用信息产品服务农业生产经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让农民真正分享信息化的成果。
3.1 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信息进村入户核心在村,承接在户,大力开发信息进村入户服务平台的村社版和家庭版,充分发挥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作用,联合其他涉农部门,依靠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种植经营大户,形成“进村入户”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组织网络;适应构建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新型职业化农民的要求,搞好多种形式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加快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知识、农业物联网知识和农业电子商务知识,把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切实落到基层,让普通农户不出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便捷、经济、高效的生产和生活信息服务。
3.2 抓好物联试验示范
物联网作为目前信息技术的升级版,已成为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我国物联网整体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但仍处于简单应用阶段,很多重大技术也还处在研发阶段。重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应用产生的农业生产环境及动植物本体感知数据的采集、积累及挖掘,将各类预警、市场、栽培知识信息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发送给用户;发挥农产品物联网这一新型网络交流管理服务平台作用,确保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加入物联网系统,可以有效推介产品、增强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可以及时了解与农业经营相关的有关信息,构建农产品安全质量可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信誉和竞争能力,为扩大市场销路、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3.3 开放共享信息资源
现代农业是涵盖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融合种养加销各环节的一体化、产业化经营,需要了解各种动态变化信息,而农业生产经营中所需要掌握的信息却是大量的、多变的。比如农业资源条件信息、投入品信息、发展要素信息、相关政策信息、品种质量信息、产品价格信息、同行竞争信息、供需变化信息、自身管理信息等。政府职能部门应着眼于适应农业市场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信息资源创新应用,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打造农业生产资料供求及农产品市场流通、物联网络、质量监管、电子商务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政策性、基础性、系统性的信息服务,确保农业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农产品价值链条的有效延伸。
3.4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开展电子商务试点,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行高效模式,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标准规范体系,培育一批农业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支持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在线交易,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相结合、农产品进城与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消费品下乡双向流动的模式;不断完善农村物流、金融、仓储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逐步创建最快速度、最短距离、最少环节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为更好开拓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把网点数量优势转变为网络资源优势,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以全系统内1080 个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和7.85 万个各类经营服务网点,构建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
3.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国内一流、与世界同步。吸纳社会力量,建立合作机制,农业部门加强与网通、移动和联通等通信企业的横向协作,联手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社会化;实施农村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完善乡村信息服务站,利用互联网、农业信息网、远程教育网等平台,加强农民生产技能和进城就业能力的培训;开发农民方便使用的电脑、手机等终端产品,提高网络带宽,降低资费标准,营造高质量、高速度、高服务的宽带环境,鼓励农民使用网络,信息服务站点免费为农民提供信息查询和发布服务,让农民“买得起、用得上、用得起、用得着”,搭建高效的信息沟通平台。
[1]马万杰.全面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推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J].河南农业科学,2015(4):1-3.
[2]魏国强.用统筹城乡思路加快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关于推动河南省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J].种业导刊,2015(7):5-7.
[3]魏国强.关于全面推进节水农业的思考[J].种业导刊,20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