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及防治
2015-08-15李丽霞夏明聪张玉乐
李丽霞,夏明聪,张玉乐
(1.郑州市植保植检站,河南 郑州 450006;2.河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3.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小麦腥黑穗病又称小麦一号病、乌麦、黑麦,是一种毁灭性的植物检疫性植物病害,在世界各地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小麦感染腥黑穗病后,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人畜食用带该病的面粉及麦粒还会引起中毒死亡。目前河南省的一些地市也有发生,郑州市是小麦种子生产调运比较集中的地方,因此必须严格把关小麦种子进入,做好小麦产地检疫工作。
1 发病症状
小麦感染腥黑穗病后,病症主要表现在穗部,发病植株严重矮化,株高一般只有健株的一半以下,个别小孽感病后紧贴地面,高度不足15 cm;分蘖增加,一般比健株增加50%以上,病穗比正常健穗宽且长,颜色深,初为灰绿,后为灰黄;小穗紧密,穗部扭曲,颖壳麦芒外张,露出部分病粒(菌瘿),病粒较健粒短粗,后变灰黑,包外一层灰包膜,内部充满黑色粉末(病菌厚垣孢子),破裂散出含有三甲胺的鱼腥味气体,故称为腥黑穗病。
2 病原特征
小麦腥黑穗病病原菌有两种,一种是小麦网腥黑穗病菌,另一种是小麦光腥黑粉病菌,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小麦网腥黑穗病菌孢子堆生在子房内,外包果皮,与种子同大,内部充满黑紫色粉状孢子,具腥味。孢子球形至近球形,浅灰褐色至深红褐色,大小14~20μm,具网状花纹,网眼宽2~4μm。小麦光腥黑粉病菌孢子堆和网腥黑穗病菌相同,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有的长圆形至多角形,浅灰色至暗褐色,大小15~25μm,表面平滑,亦具腥味。
3 传播途径
小麦腥黑穗病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中越冬或越夏。
秋季小麦播种后发芽时,厚垣孢子侵入幼苗。厚垣孢子产生先菌丝,其顶端生6~8 个线状担孢子,不同性别担孢子在先菌丝上呈“H”状结合,然后萌发为较细的双核侵染线,第二年春季从芽鞘侵入麦苗,后以菌丝体随小麦发育,再向上侵入幼穗,破坏花器,影响小麦穗部的正常生长。抽穗时在麦粒内形成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呈黑粉状。小麦收获脱粒时,病粒破裂,黑粉状的病菌分散粘附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越夏,越夏后秋季侵入小麦幼苗。小麦腥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能在水中萌发,有机肥浸出液对其萌发有刺激作用。
病菌可随种子、粮食、包装、运载工具等远距离传播。病菌也可借雨水、流水、风、土壤等进行传播。
4 发病规律及影响因素
4.1 发病规律
小麦腥黑穗病发生主要受温度和寄主播期影响,秋季日平均温度0~10℃的低温期超过45 d 并有小麦新生幼蘖分蘖时易发生。萌发适温12~16℃,病菌侵入麦苗温度5~20℃,最适9~12℃。土壤持水量40%以下的湿润土壤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染。
一般播种较深不利于麦苗出土,增加病菌侵染机会,病害加重发生。
4.2 影响因素
4.2.1 小麦播种期 小麦正常播种期为10月15日-20日,此期内播种小麦发病严重,如将播种期提前或推后则可降低此病发病率。
4.2.2 品种差异 小麦品种不同,对腥黑穗病抗性存在差异,因此发病率亦不同。
4.2.3 播种深度 浅播的小麦发病率低,深播的发病率高。
5 综合防治
5.1 农业防治
5.1.1 使用腐熟有机肥 带菌粪肥是土传病害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一定要使用不带病残体原料堆沤的腐熟农家肥。
5.1.2 合理轮作 小麦腥黑穗病发病严重的地块,应与油菜、马铃薯、红薯、棉花、花生、烟草、蔬菜等作物实行5~7年的轮作。适时足墒播种,施足底肥,使用种肥。覆土不要过深,以利早出苗,培育壮苗。
5.1.3 严格产地检疫 5月中下旬进行小麦产地检疫,如发现带有小麦腥黑穗病的田块,零星发生时拔除病株,带出田外进行集中销毁处理。该田若是种子田,其生产的种子不能作为小麦种子使用;重发田块,进行整块收割堆放集中处理,应全田块彻底销毁。
严禁从病区引种,杜绝发病田块自行留种或换种使用,以免小麦种子运输过程中传染病菌。
5.1.4 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当地情况,选用耐抗病品种,利用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选择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早熟、发病较轻或产量损失较小的品种。在病区种植小麦,应选择经过检疫无携带病虫害的小麦良种进行种植。
5.2 化学防治
5.2.1 土壤药剂处理 土壤药剂处理是防治小麦腥黑穗病土传病害的好方法,对重病田块防治效果非常好。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45 kg/hm2,或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22.5 kg/hm2,掺入细干土675~750 kg/hm2,搅拌均匀后制成毒土,犁地后均匀撒在地面。之后耙地,进行土壤消毒处理,然后播种。
5.2.2 播种前种子处理 药剂拌种是预防和控制小麦腥黑穗病蔓延的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省工、省时的好方法,防治效果十分明显。10 kg 小麦种子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20 mL,对水500~600 mL进行拌种;或10kg 小麦种子用2.5%灭菌唑悬浮种衣剂10~20 mL,对水500~600 mL 进行拌种,充分搅拌均匀,直至药液均匀分布于每粒小麦种子上。
[1]陈生斗.植物检疫对象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7-12.
[2]黄华,张清田.小麦播种期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J].种业导刊,2014(11):18-19.
[3]麻建丽.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6):138.
[4]杨楠.小麦主要病害及“一喷三防”技术[J].种业导刊,2014(10):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