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以来国内玉米市场形势分析与展望

2015-08-15焦善伟

种业导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临储存栏进口

焦善伟

(中华粮网,河南 郑州 450046)

2015年以来,国内玉米市场经历了略涨到平稳趋弱到持续下跌的行情,特别是进入下半年之后,随着临储库存不断投放、春玉米收获上市、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数量创下新高,以及市场需求清淡,市场利空氛围逐渐集聚,导致玉米价格在传统的供应青黄不接时期出现连续下跌走势,其中华北玉米一度领跌。据中华粮网监测,截至9月中旬国内普通中等黄玉米收购均价2 054 元/t,较年初下跌173 元/t,较2014年同期下跌506 元/t。

从主产区看,东北地区购销活动较为清淡,价格整体呈低迷态势运行,由于持续亏损,加工企业停机现象增多,再加上临储玉米拍卖成本高于市场价格,用粮企业参与竞拍的积极性较低,导致临储玉米去库存化进度缓慢,如吉林省临储玉米拍卖甚至出现全部流拍现象,显示出市场需求特别低迷;华北地区在经历了上半年的略涨后,下跌压力逐渐增大,特别是随着春玉米的上市,市场价格更是一路回落。根据监测,8月份山东深加工企业挂牌价格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累计跌幅达到150~200 元/t,河北、河南跌幅也在100 元/t 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基层贸易商库存普遍偏高,再加上新玉米陆续上市施压市场,其中8月末以来河南、河北等地新玉米上市收购价格均已跌至2 000 元/t 以下;另外,南北港口玉米价格也表现弱势行情,库存水平保持高位,加之进口谷物持续供应,使得玉米出货进度整体偏慢。

从后期看,随着主产区新季玉米收获上市,国内玉米供应仍将保持宽松态势,与此同时,据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中国经济增速预计将保持在7%左右,并且这一状态可能持续4~5年的时间。受此影响,预计养殖业及深加工行业需求有效回升劲头依然不足,由此,预计后期国内玉米价格将继续维持偏弱走势,其中临储收购政策的调整及执行情况将成为影响后期市场走势的关键,但长期来看玉米价格向市场靠拢的大趋势已不可避免。

1 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已走到“十字路口”,调整箭在弦上

1.1 临储收购政策将面临较大调整

自2008年国家在东北四省一区施行玉米临储收购政策以来,其价格已从最初的1 480~1 520 元/t提高到2014年的2 220~2 260 元/t。受此支撑,农民种植收益相对较高,国内玉米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从而使得当前玉米市场高价格、高库存、高进口、低需求“三高一低”的现象越来越突出,长远来看必将危及到国内种植产业和种植结构,从而倒逼玉米临储收购政策迎来调整时机。

在此情况下,玉米临储收购政策调整的传言甚广。据日前农业部公布的一份“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 1480 号建议答复摘要”中明确表示,对于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等需求弹性大、产业链条长、国内外市场关联程度高的品种,要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调节供求,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继棉花、大豆收储机制退出之后,玉米收储机制的退出也将拉开序幕。但基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并给予市场一个过渡期考虑,2015年临储收购政策将继续执行,但收购底价将可能首次向下调整。截至9月中旬,尽管国家仍未公布临储收购底价,但下调的方向已普遍被期现货市场接受,受此影响,预计新产玉米上市之后,其市场价格底部空间也将下沉。

1.2 临储玉米拍卖成交低迷,后期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近两个年度,临储玉米收购增量较大,但拍卖销售迟滞导致库存量偏高。据统计,截至目前国家尚有1.5 亿t 的临储玉米库存,成为高悬在市场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为此,2015年以来,国家加大临储玉米投放力度,但拍卖成交却延续低迷态势,且基本以底价成交。据测算,2015年4-8月份,临储玉米拍卖累计成交383 万t(包括临储进口玉米14 万t),而2014年的5-11月份临储玉米拍卖期间累计成交了2 965 万t(其中进口玉米370 万t)。分析成交低迷的原因,除了拍卖底价较高、进口玉米及替代品数量较大、市场需求不振等之外,还在于目前临储库存中,霉变超过2%以上的粮源数量较多,再加上存储时间较长,使得拍卖粮源更多地适用于深加工行业,而非饲料加工。在此情况下,需求与价格自然难与现货市场接轨。后期随着新季玉米即将大量上市,预计用粮企业参与临储玉米竞拍的积极性将进一步下降。

2 供需基本面保持宽松态势,玉米阶段性过剩现象预计仍将呈现

2.1 国内玉米播种面积继续增加,丰收在望

受临储收购政策支撑,玉米种植收益高于大豆、棉花等作物,2015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继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前期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可能比2014年提高1.9%,而棉花播种面积可能比2014年减少11.2%。其中,据调研,东北地区玉米面积将比2014年增加3.4%,同比增幅约占全国总增量的70%。

2015年以来,主产区玉米生产形势总体较好,如果后期没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丰收可期。自2015年6月下旬开始,东北大部分产区进入高温少雨天气,旱情初见端倪;7月份不断加重,由于正处玉米拔节授粉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局部岗地和山地减产预期较重,部分农户反映或面临绝收。但7月中下旬之后,北方玉米产区迎来降水有利于旱情缓解,单产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另外,华北主产区天气条件相对有利,局部地区尽管在入夏之后因高温天气出现旱情,但8月份的持续大范围降雨使旱情基本缓解,玉米长势总体较好,丰产预期较强。整体看,旱情对玉米总产的影响将有限。

2.2 预计下游市场需求仍有待提振

从饲料养殖行业看,尽管当前全国生猪平均价格持续上涨,处于相对高位,但生猪存栏量及能繁母猪存栏量等养殖市场指标性数据处于低位水平,意味着生猪养殖市场对饲料原料的消耗有所放缓,生猪养殖业仍未发生实质性的恢复和改善。据农业部公布的8月份4000 个监测点生猪存栏信息显示,生猪存栏环比增加0.5%,同比下降10.4%;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14.2%。尽管从7月份开始生猪存栏结束了连续9 个月的环比下跌,呈现企稳态势,但能繁母猪存栏已连续24 个月出现环比下降,说明现阶段生猪数量相对较少,母猪数量继续下降,意味着对玉米饲料的需求仍将难以有效回升。

从深加工需求看,受玉米价格持续下跌传导,淀粉出厂价格失去成本支撑,近期也随之下调,截至9月份中旬,淀粉价格相比8月初已累计下跌300~350 元/t。进入四季度,新季玉米将陆续大量上市,其价格将会进一步走低,淀粉加工企业或将恐慌性抛售产品,再加上副产品价格也比较低迷,淀粉企业加工亏损不断扩大。据监测,目前国内淀粉加工企业开工率维持在53%左右,比7月份的高峰期下降了10 个百分点。后期尽管玉米原料采购成本将继续下降,但下游需求受经济形势影响难以明显改善,预计淀粉价格仍将保持弱势运行。另外,目前东北地区大型酒精企业大多仍处于停产状态,个别企业重新开工,而华北地区也仅仅是山东部分企业仍在开机生产,整个行业开工率约在42%左右,ddgs(Distillers Dried Grains with Solubles,干酒糟及其可溶物)等副产品价格下滑使得其加工亏损继续扩大。

整体来看,在当前国内经济处于通货紧缩的形势下,深加工产品后期市场需求难有有效提振,产品供大于求的格局仍将延续,其中淀粉企业库存压力仍较大,酒精企业开工率仍将处于偏低水平,对玉米的需求也将有限。

3 全球市场供应宽松,进口优势仍较明显

据美国农业部供需平衡分析预计,2015-2016年度全球粗粮产量为12.8 亿t,比2014-2015年度减1 772 万t;消费量为12.8 亿t,比2014-2015年度增822 万t;产需基本平衡,预计期末库存为2.27 亿t,比2014-2015年略降484 万t。其中,预计玉米产量为9.86 亿t,比2014-2015年度减2059 万t;消费量9.88 亿t,比2014-2015年度增415 万t;虽然因中国、欧盟等因灾导致玉米产量下降,但消费增幅较小,预计本年度全球玉米期货库存为1.95 亿t,比2014-2015年度减233 万t,仍处于较高水平。受此基本面影响,全球玉米价格预计仍将维持震荡走低态势,进口优势仍较为明显。据监测,截至9月10日美国2 号黄玉米fob 价格(离岸价格)174.9 美元/t,到中国口岸完税后综合成本价为1 606 元/t,同比下跌107 元/t,较广东港口国产玉米成交价低804 元/t。

玉米作为饲料中能量饲料的主要来源,一直广泛应用于我国的饲料生产中,但受近几年来国内玉米价格不断上涨,与国际价格形成“倒挂”,且差价逐渐拉大,使得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加大了对玉米及饲料替代品如高粱、大麦等的进口。据海关统计,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5年 7月份我国进口的玉米以及替代品创下历史新高,因为饲料加工厂利用海外价格低廉的机会加大进口,取代价格相对昂贵的国产谷物。其中,玉米酒糟粕进口量为创纪录的 110 万t,高于6月 份的前历史最高纪录 96 万t,比2014年同期增长 67%,进口量基本都来自美国;大麦进口量为 128万t,比2014年同期提高 68%,主要来自法国和澳大利亚;高粱进口量达到 111 万t,同比提高 183%;玉米进口量为111 万t,比2014年同期提高10 倍左右,其中 93.8 万t 来自乌克兰,为贷款换粮食交易。后期如果维持这样的进口步伐,2015年全年玉米进口量有望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特别是饲料替代品进口,对国内玉米市场的冲击也较为明显。2014年,我国高粱进口量达到578万t,比2014年增加435.8%;2015年的1-7月份已进口647 万t。有关分析机构预计,2014年进口能量饲料替代国产玉米的比例已达30%,预计2015年将继续提高,或将达到50%左右。

为加强对粮食进口的管理,2015年8月6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了关于《纳入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货物目录》的公告,将大麦、高粱、木薯和玉米酒糟纳入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自2015年9月1日起执行。国家实施自动进口许可管理主要目的在于统计和监控谷物进口情况,虽然进口许可证并未附加其他条件,但由于工作审批时间的限制,预计2015-2016年度高粱、大麦等可用于饲料加工替代的品种进口量将比之前的预期减少。

[1]王辛夷,楼继伟.中国7%经济增速将持续4 到5年[N].每日经济新闻,2015-9-8.

[2]叶青.玉米天量库存浮现,临储政策或将有变[N].华夏时报,2015-8-29.

[3]新浪财经.2015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可能提高1.9%[EB/OL].[2015-4-16].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uture/20150416/090821969481.shtml.

[4]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5年8月份4000 个监测点生猪存栏 信 息[EB/OL].[2015-9-11].http://www.gov.cn/xinwen/2015-9/11/content_2929656.htm.

猜你喜欢

临储存栏进口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4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177.3 万头环比下降0.2%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鸡蛋存栏偏低 价格上涨
7月份生猪存栏首次实现同比增长
我国玉米临储收购量创新高库存压力凸显
政策将成玉米市场“引路者”
今年玉米临储政策或提前公布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