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北地区森林防火技术措施
2015-08-15范洁
范 洁
(延安市桥北林业局,陕西 富县727500)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森林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当前,全球普遍存在的温室效应、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减少、物种消失、洪涝灾害等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问题无不与森林的锐减密切相关。森林资源锐减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过量采伐,另一方面是受各种灾害的危害,而在危害森林的诸多因素中,又以火灾最为严重。据有关资料,全世界平均每年发生森林火灾约22万起,过火森林面积达640万公顷,约占全球森林面积的1.8‰。近两年我省每年发生森林火灾近百起,并造成人员伤亡,由此可见,一旦发生森林大火,不仅无情毁灭森林中的各种生物,而且产生的巨大烟尘将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条件,而且扑救森林火灾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扰乱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秩序,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1 森林火灾燃烧状态
森林火灾是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森林开放系统内自由燃烧和自由蔓延,并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的破坏性燃烧现象。
根据森林火灾燃烧的状态及所处的部位,陕北地区常见的有三种:
(1)地表火:在森林火灾中发生的最多,约占80%以上,多发生在浅山区,主要是发生在覆盖在林地上的杂草、灌木、落叶、倒木和枯枝上。危害幼树、灌木、下木,烧伤大树的干基、下部枝叶以及露出地面的树根。当地表可燃物多的时候,会由此引起树冠火,造成大面积的森林火灾,影响树木生长,改变森林生态系统。
(2)树冠火:引起树冠层燃烧的林火。树冠火的发生大部分是由地表火诱发的,雷击也可造成树冠火。树冠火多发生在长期干旱的针叶幼林、中龄林或针叶异龄林里。一旦进入树冠燃烧,由于有很多可燃的枝叶,燃烧温度高、火强度大、蔓延速度快,破坏性大,不易扑救。树冠火会将树冠全部烧毁,树木几乎完全枯死。
(3)地下火:是林地腐殖质、泥炭层或亚炭层及其它有机物的燃烧,地面看不到火焰,火势进展慢,烧到树根后导致树木枯死,这类火灾只占森林火灾的1%左右,但燃烧部位是在地下面,造成延烧方向比较复杂,不易觉察。这三类火灾可单独发生,也可并发,特别是特大森林火灾,往往是几类火灾交织在一起,很难区分,但不论是哪类火灾,都会对森林造成巨大破坏。
2 陕北地区森林防火现状及难点
陕北是我国西部地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实施天保工程以来,通过控制资源消耗,加大现有资源保护,积极培育后备资源等措施,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林地面积和林木蓄积实现了恢复性增长,森林生态系统逐步完善,但是在森林生态系统逐步得到修复完善的同时,林区植被恢复迅速,已构成乔、灌、草立体植被结构,林内可燃物逐年递增,引发重大森林火灾的隐患越来越大,森林防火任务愈加艰巨。
2.1 导致森林发生火灾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方面:(1)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基本地貌以黄土塬、梁、峁、沟为主,山区地形错综复杂,山峰叠峦,沟壑纵深,地形起伏变化,山区植被茂盛,森林分布面积广,加之森林自身生长环境,一旦发生森林火情,不容易及时发现。(2)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薄弱,防火通道不畅,给扑救工作带来不便,贻误时机。覆盖山区的通讯设备设施不健全,存在死角。防火阻隔带建设滞后。(3)气候变化对森林防火影响大,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陕北地区极端灾害性天气呈现突发、多发趋势,高温、大风等现象频繁发生,冬春连旱已成常态,高火险等级居高不下导致森林火灾多发。人为因素方面:(1)森林防火意识淡薄,有些林区干部群众对森林防火的重要性、特殊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到位,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加之有些地方防火组织体系不够健全,防火专职人员不足,报告不及时,直接影响火情处置决策。(2)火源管理难度较大,进山入林生产作业、旅游度假人员增多,野外生产用火、庆典民俗用火、群众焚烧田间秸杆相互交织,给火源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3)林区进山入林小路较多,加之防火宣传检查站和人员配置有限,很难杜绝入林火种。(4)防火队伍建设有待提高,地域广人员少,护林员人均管护面积过大,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程度高,加之工作生活环境艰苦,福利待遇较低,导致部分管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意识淡化。
2.2 火情发现能力不强
通常在森林火灾发生的最初阶段,森林火情预警监测技术滞后,发现能力不强。从山区森林的整体情况看,森林资源绝大部分是生长在地形复杂多变、沟壑纵横的山区,护林员管护面积大,存在巡查不到位、顾此失彼、管护盲区等现象,另外,林区瞭望监测手段落后,目前陕北地区森林火灾预警监测主要依靠传统的高山瞭望台瞭望监测,由于受地形、地势、天气、距离及瞭望员自身业务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很难实现及时发现和快速预警,也是火情发现不及时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山火控制力不强
当真正发生山火的时候,扑救队伍单一,主要依靠专业消防队和半专业消防队,加之林区防火通道不畅,兵力物资不能及时运送到位。村级扑火队多数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而且青壮年劳力少,加之人员分散,很难在短时间内聚集起来,即使到了火场,缺乏扑火经验,往往存在着乱干、蛮干现象,容易造成事故。此外,明火扑灭后,余火清理往往跟不上,一旦遇到大风,很容易形成二次复燃,增加扑救难度和工作量。
3 森林防火的工程技术措施
森林火灾重在预防,森林防火工作在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应急保障等一系列行政手段的同时,应注重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
(1)提高森林自身防火能力。在森林火灾多发、易发地段,比如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林地、农田旁边的林地等,结合工程造林、退耕还林种植一定数量的耐火树种和阔叶树种,来增强森林自身对火灾的抵抗能力,从而来降低森林发生火灾的风险。
(2)林火阻隔技术,建立林火阻隔网络,是防止森林火灾扩展蔓延的最好方法之一。在我国关于林火阻隔方面的研究很多,主要包括开设防火线、建造防火林带、建设林区公路、营造耐火植物带以及林相改造等。
(3)在重点林区实施防火林带网络化。根据各林区火险等级区划,结合重点林区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和防火通道建设项目,在一些重点防火地段,可以依照山脊、沟道等一些自然地形划分出一定的网络建造防火带,形成一个统一的防火林带网,一旦发生火灾时,通常是烧毁已划分开的某个网络内的树木,而不会对整个森林造成巨大破坏,尽量减少森林火灾的危害和损失。
(4)森林生态防火,就是利用绿色植物(包括乔木、灌木、草本等)燃烧性能之间的差异,通过造林、营林等经营措施,减少林内可燃物积累,降低火灾隐患增强森林自身的难燃性和抗火性,阻隔或抵制林火蔓延。森林生态防火不仅能有效预防火灾,而且能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维护森林生态系统正常的物质流动和能量的良性物质循环。例如我国南方的木荷防火林带、东北的落叶松防火林带、内蒙古呼盟的经济作物防火带等,实践证明,生态防火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森林防火措施,具有森林防火的有效性、持久性、经济性的特点以及很好的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