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办学特色的问题与策略分析
2015-08-15李寿星
李寿星
(云南师范大学基建处,云南 昆明650500)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化趋势的发展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多元、开放和竞争的办学格局。特色发展战略已成为各高校生存发发展的抉择。作为一个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历史过程,培育、坚持和发展高校办学特色,认真分析和研究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有利于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增强高校办学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进而促进高校的个性化发展。
1 高校办学特色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1.1 办学特色的涵义
特,有突出、独具之意,色,引申之,有品类、表征之义。现代汉语词典将“特色”释义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1]这是对“特色”外在表现所进行的一种描述性解释。推而言之,高校的办学特色就是其在长期以来的办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稳定持久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认可的办学风格。[2]他是一所高校有意识地对自己长期办学实践经验及其办学传统不断继承与扬弃,对环境的不断适应与改造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自我选择的主体性行为。办学特色不仅在高校办学性质、类型、社会服务面向和行业特色及地方需要上体现出来,还集中在高校办学的目标定位准确性、办学风格的独特性、教育思想的独到性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鲜明性等方面体现出来。
1.2 办学特色的分类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普通高校,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所占的比例及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历史传统、价值取向、学科结构及办学定位的不同,因而在办学模式和特色要求上也就有了不同。办学特色的表现是多维度的,从时间上来划分,高校办学特色要素包括历史特色和当前特色;从空间上来划分,特色要素包括物质形态特色和非物质形态特色;就内容而言,办学特色要素可划分为理念型特色(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和项目型特色(办学体制、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式、学科专业布局、科学研究范式);就层次上划分,可划分为宏观特色(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大学精神)、中观特色(学科、专业布局)、微观特色(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模式、培养方式及科学研究范式);[3]根据可感知程度和抽象程度,亦可划分为理念层特色(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行为特征层特色(学校组织行为特征与教师个体行为特征)和物化层特色(自然环境、建筑物、教学科研设施)。[4]
1.3 办学特色的特征分析
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的个性体现。从办学理念上分析,办学特色是高校对教育规律某节点的认知和深化。从办学实践上分析,办学特色是发现自身办学优势,从而不断积累并由潜质变为显性的过程。从办学形态上分析,办学特色是高校特有的品格,体现其独有的优良风貌。综上所述,高校办学特色在于其独特性和先进性。世界上没有能够适应一切社会需求的办学模式,需要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来有的放矢的发展特色,禁止盲目的模仿或照搬其他高校的模式。总体来说,需要高校具有时俱进的时代性和性对稳定持久性,也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来适时调整办学特色。
2 当前普通高校办学特色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发展新阶段,高等学校在功能、层次、形式和类型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大大加强,人才供需数量矛盾有所缓解。然而从整体上分析,高校现目前的办学形式比较封闭,无法得到良好的循环,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2.1 办学理念的“趋同”导致高校发展缺乏准确的办学定位
在办学理念上,部分高校还普遍缺乏特色化的办学理念及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办学“迷失”现象较为突出,依旧保持着等级观念、计划意识和封闭的心态,在改革和创新观念不够深入。在办学定位上,部分高校还习惯于单一性、趋同型的发展预期和目标规划,注重短期效益,缺乏长远规划,过分强调教育的生产性而弱化了公益性,对区域社会服务缺乏主动。无视自身在办学过程中对区域地方的需求及学校内在差异等约束性条件,一味地追求向“高”(办学高层次)、“大”(办学规模大)、“全”(学科门类齐全)、“快”(发展速度快)看齐及朝研究型大学转变和综合化方向发展,难以体现高校自身的个性和所追求的价值观,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这种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现实需求的办学定位,带来的是普通高校办学理念的雷同、风格的趋同及特色的缺失,最终极有可能导致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丧失和全面的平庸。
2.2 科学决策过程的不合理导致高校决策机制缺乏创新活力
学校办学特色是在探索教育规律、不断优化培养创新人才办学模式的过程中长期积累与内化形成的,需要民主的参与与科学的决策。然而,部分高校的办学特色往往是在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缺位的情况下由极少数人“讨论凝炼”或“认真总结”制定的,并且缺乏有效的检验和精心的培育。此外,部分高校办学“为特色而特色”的现象较为明显,企图通过短期特色发展项目的设计与突击建设来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缺乏长远的整体战略规划,重有形而轻无形、重建设而轻保护,缺乏对学校历史特色的传承保护。加之很多办学特色时常人为地随意变更,或因为资金缺乏保障、又或因为领导的更换不能贯彻执行和得到应有的保护,使得办学特色不能继续保持与强化。
2.3 刚性及统一化的评价标准导致高校办学特色的泛化
在2001年,为了引导、推进各类院校开展特色创建,教育部就已经开展了对各类普本高校的“特色项目”建设进行了评估,这也从一方面表明办学特色的创建已经成为高校建设和未来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当今高校特色评价的主导者还是政府机构,这也导致其管理性超过了评论性,导向性超过了检验性。而又由于当今社会中介组织的不成熟,由之进行的高校特色评价被社会的认可度十分不足。此外,在当今高校特色评价体系中,尽管对高校类型及其特色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区分,但更多的却是以一些刚性、统一标准来进行评价,在分类评价、系统评价和综合评价等方面还是较为滞后的,部分高校把特色作为检验高校发展的“一个筐”,“泛化”、“庸俗化”倾向不可忽视,这就在无形中给高校办学以统一性导向,最终对于高校的特色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4 单一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缺乏个性
高校应该将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自学能力强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然而,趋同化的办学定位带来了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上的趋同,与个性化、多样化的办学需求存在一定矛盾。当前,高校都将培养高水平的学术人才为目标,缺乏有特色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很多学校没有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现状,来设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都是厚基础、宽口径的空洞宽泛的设定,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精神,知识结构单一,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导致从高校输入市场的毕业生“千人一面”,技术型人才短缺,弱化了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2.5 学科结构优化上的阙如导致高校学科缺乏比较优势
在学科建设上,学科定位上的“大而全”、“小而全”反映了部分高校学科的综合性倾向。不少高校为了抢生源或提高就业率,不是具体分析自身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设施、教学资料、师资等方面的系统配套和地方市场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努力形成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而是“赶热门”、“抢市场”,热门专业爆满,盲目新型边缘专业和学科领域,遇并在这些学科领域上投置大量的财物资源,放弃了积累学科特色,造成新专业的重复设置和资源浪费,而原来学校赖以安身立命的传统优势学科和基础学科却受到冷落并面临着生存危机。
3 普通高校办学特色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创新治校办学理念,设定适应高校个性化发展的办学目标
高校要确立前瞻性的办学理念和定位,才能培养和凝练办学特色。在理念设计上,首先要树立积极个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强调用发展的国家化眼观和现代化的市场理念来拓展改革思路。在办学定位上,必须准确地分析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外环境、办学条件、办学层次、办学传统、学科基础以及由此产生的办学理念等文化特征。根据自身的服务能力和社会需要,确定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办学类型、服务面向、办学层次目标和水平目标,并以此制定科学合理、富有特色、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建设规划。
3.2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育有特色的高素质人才
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同时满足当代社会对高校人才技能多样化的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高校就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样也有利于高校形成独特有效的办学特色。要鼓励高校面向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切实做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特个性。通过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学分制在内的教学管理;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和参与实践;推行“学历文凭十资格证书”多证书制度等旨在培养大学生发展个性、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培育办学主体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发展观,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办学思想化为员工的目标、行动和行为准则进而形成一种价值认同,搭建一个让学生和教师展示的舞台,营造出和谐的人才培养环境[5]
3.3 创优特色培育机制,全力推进办学特色决策的科学化
特色办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领导层的科学判别和高尚人格塑造上的身体力行,还要靠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各高校要将民主决策机制、管理与教育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作为重点的机制创新来积极推进,努力健全一套现代化大学制度体系,并使其针对历史使命且对高校科学发展与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利。在高校办学特色确定时,要加强民主性,充分调动高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将其改革发展的智慧、力量充分凝聚起来,并经过广泛的探讨及辩论而形成特色的价值认同,进一步转化为高校持之以恒的发展动力和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将办学特色内容的可操作性加强,保证在严密的监督下落实到位。
3.4 凝炼学科建设规划,彰显学科内涵发展上的优势和特色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在高校的发展中居于龙头战略地位。各高校要清醒认识当代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在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这两个坐标轴中定位自身的学科发展规划。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校所在区域的产业经济需求,瞄准区域产业的重点发展行业和领域,集合学校独具优势和特色的相关优势学科,重视学科的交叉集约和前沿突破,强化项目建设,扶植薄弱学科建设,支持优势明显的基础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调整学科结构并将其优化,同时建立结构合理的学科群,重视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地方性特色上做文章,对学科结构和布局、专业设置及课程建设进行结构性调整,积极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方向,并以此带动整个学校的学科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3.5 传承大学精神,构建和谐多元的大学人文环境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所持有和嗣承的概念模式、价值模式、行为模式。[6]而大学精神是高校办学特色的灵魂,是高校办学特色的基础和支撑,有着显著的导向和规范、凝聚和激励、熏陶和感染等方面的作用。在办学特色建设中,各高校要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一重点,以抓好大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为载体,协调处理好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建设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人与制度之间的关系。要对校史认真研究,对本校的办学思想和经验系统总结,在对本校优秀文化传统集成的基础上,来积极吸收和借鉴社会主流文化及外校的优秀文化。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倡导和谐积极向上的人际氛围及充满活力、富于创新、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教育活动来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和调动其及积极性,以此来促进广大师生的各方面自由发展。
综合而言,作为一所高校核心竞争力及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如何才能形成高校办学特色在当今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在今后需要我们加强研究和深一步的探索。我们看到,一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校都是在政府、社会、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下,经过自身长期不写的努力而形成鲜明的特色,还需要合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扬长避短,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比较优势,并努力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把优势和特色做大做强,以此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并有力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3:1124.
[2]王志刚.高校办学特色研究论纲[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67.
[3]邹栎,金爱华.我国高校办学特色建设与评估刍议[J].教育前沿探索,2007(1):67.
[4]徐斯亮.略论高校办学特色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1(6):80.
[5]任祥.普通高校办学特色的凝练与培育[N].光明日报,2009-5-25(7).
[6]蔡言厚.文化特色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J].探索与争鸣,2007(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