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广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2015-08-15宋晓明汤家华

科技视界 2015年14期
关键词:广电电视节目广播电视

宋晓明 汤家华 刘 琪

(河北广电信息网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分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021)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广播电视受众群,广播电视的覆盖率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广电技术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它拥有强大生命力。而这样的生命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首先要从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说起。

1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

回顾历史,自广播电视诞生之日起,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873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约翰·汤姆森(Joseph John Thomson)发现了硒元素的光电特征,之后以半导体为载体的电子技术开始迅猛发展。1883年,德国科学家尼普科夫(Nipkow Paul Gottlieb)发明了“尼普科夫圆盘”首次实现了图像的传输。1908年,英国肯培尔·斯文顿(Kenpei Er Swinton)和俄国罗申克夫(Пшеоков)提出了电子扫描原理,奠定了现代电视技术的理论基础。1923年美国科学家兹沃尔金(Zworykin Vladimir Kosma)发明了摄像管。1924年英国工程师约翰·罗杰·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发明了电动机械电视系统。1936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台成立,也揭开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新的篇章。自此广播电视从实验室逐渐走入家庭,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使其成为主流媒体之一。

2 广播电视结束的发展趋势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多媒体终端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正日益改变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原来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电视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2.1 积极推进数字化

广播电视技术的数字化涵盖了节目采、编、播、存的各个环节,给我国广电技术领域带来一场全新的革命。

2.1.1 广播电视数字化首先从信号的传输方式实现

2003年,我国已基本实现卫星广播电视节目的数字化传输,2005年停止了模拟信号的传输。

数字化有线电视业已在全国各大城市普遍展开,2013年我国数字有线电视用户达17160 万户,但仍有将近50%的用户仍在使用传统的模拟信号。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模拟到数字的转换仍是广电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

2.1.2 开发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清电视标准

2008年,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数字电视和高清晰电视,即HDTV(1080i/50)。至2015年,我国将停止模拟信号的播出。

2.1.3 全面推广数字音频广播

目前,我国已在部分大中城市开始试用国际上通行的DRM 数字音频标准进行数字中短波广播实验,并逐步推进,发射机构开始从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过渡。

2.1.4 各级广播电视台开始自上而下采用数字技术来提高节目播出质量

全国各级各类电视台已经普遍使用数字化的采编播设备,规模较大的电视台开始逐渐更新使用数字化播出设备,为推广数字高清电视做准备。而中小电视台的数字化改造面临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缺口,要想壮大发展仍需努力。

2.2 加快广播电视网络化

2.2.1 采编播网络化

2004年,我国开始在省级以上广播电台建立数字化的及节目采集、编辑、制作播出于一体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目前省级以上电视台基本完成网络建设,部分市县级广播电台开始逐步推进采编播的网络化。

2.2.2 在实现以电视台为单位的网络化的同时,加快国家、省级干线网络和地市级电视台的互联互通,建立基于网络技术的广播电视运营体系。

2.2.3 积极推荐三网融合。在当前网络技术条件下,三网即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相互融合的硬件条件已经基本具备,通过在移动终端、网络电视等方面的业务拓展可以增强广播电视的影响力,提高生命力。

2.3 尽快实现广播电视的卫星直播覆盖

广播电视的卫星直播技术因其不受地域条件限制,已经开始承担央视和省级卫视的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任务,“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正在顺利开展,将尽快完成接受终端群建设,并担任部分境外电视节目的传输任务。

目前我国共有中卫1 号、鑫诺1 号、鑫诺3 号、中星6B、中星9号、鑫诺4 号等多颗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已经能够实现7×24 小时全天候、全地域(含港澳台)覆盖。现在要做的就是开发并普及适合我国广大受众的终端产品,实现卫星数字广播电视的无缝覆盖。

2.4 多技术结合,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

广播电视使用的传输方式主要有短波广播、中波广播、调频广播、有线电视、无线电视和卫星广播电视等形式,彼此相互结合交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广播电视覆盖。截止2013年年末,我国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8%;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4%。

今后,应继续使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利用现有的移动通讯网络、直播卫星网络等,解决偏远地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的难题。

为扩大我国广播电视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可利用互联网、卫星广播、建立境外广播电视发射基地等形式,逐步扩大我国对外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范围。

2.5 建立自动化的广播电视检测维护体系

从建国之处开始,我国便开始建立以广电总局为核心的中央、地方广播电视检测维护网络,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覆盖范围的扩大,传统的以人工为主的检测维护体系已经举步维艰,难以完成日渐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尽快建立依托网络技术、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实现无线、有线及卫星广播电视体系的检测与维护体系,保证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的信号传输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3 结语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的制作、播出形式也会与时俱进,并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深入到生产生活的更多领域。只有广开思路,不断更新,广播电视技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1]徐胤.从FoBTV 看未来广播电视的发展[J].电视技术,2012,36(22).

[2]庄浩.科技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的发展探索[J].科技传播,2013(18):21-21,18.

[3]张文华.试论农村广播电视的发展[J].人才资源开发,2014(14):16-17.

猜你喜欢

广电电视节目广播电视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EPON技术在广电网络的应用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