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提升大学生班级凝聚力研究

2015-08-15陶曜天

科技视界 2015年14期
关键词:凝聚力集体辅导员

陶曜天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

班级凝聚力,也称班级内聚力,是指在班级共同理想的指引下经过师生的一致努力而形成的一种班级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整体力量,其实质是班级成员对班级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的总和。班级凝聚力也是衡量班级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一个良好的班级就一定会具有高度的班级凝聚力[1]。

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就是让班级对学生而言变得具有归属感,让学生在内心认同这个班级。同时建设高凝聚力班集体也为班级成员提供了重要的社交平台,是学生形成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来源,通过班级成员间态度和行为相互影响渗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提高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1 现行大学管理模式及学生行为现状

当代大学生基本以“90后”为主,独生子女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利己主义是当今青年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他们自我意识强烈但又因尚未真正独立,故依赖性较强,对自身发展和人生规划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和思考,而目前高校在普遍实施学分制管理的同时加大了对学生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培养,班级成员时间和空间上的流动性日益加大,导致相互之间交流越来越少,学校、班级等概念蕴含着的集体观念和组织意识相对淡漠,辅导员、任课老师对学生的硬性约束也逐渐减少。对于大学新生而言,进入大学生活,中学时代被填鸭式教学模式绷紧的神经放松了,更摆脱了高中时期学校、班级及家长三方齐抓共管的束缚,此时,若不强调班级凝聚力建设,不利于学生在校期间的自身发展,自由散漫的态度一旦养成,学生毕业之后走向社会,不仅不利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更对用人单位产生不利影响,产生不良社会风气。

目前,大多数在校学生主观上都希望自己身处于一个气氛热烈融洽、温暖且有凝聚力的班集体之中,但就现实情况来看,他们的主观愿望并未实现,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目前所在班级并不满意,认为不论是学习还是自己的日常活动总是单打独斗或三五成群,游离在集体之外难以融入;而另一方面,班级干部牵头举办的各类活动,又无法得到大部分同学的积极响应,影响他们组织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班级凝聚力。

2 目前高校班级凝聚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集体与个体之间尚未形成统一的发展目标

班级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群体,班级的有序运转需要集体之中的每个人秉承“求大同存小异”的态度,在实现集体价值的基础上达到个人目标。

目前大学教育工作中,没有将集体的发展与个人的进步联系在一起,导致集体发展目标与自身发展不统一、步调不一致,每个学生都是以个体目标去奋斗,个体会因为没有大环境的感染而容易懒散、缺乏积极性,又会因个人目标的不同使集体呈现涣散状态,同学之间互帮互助较少,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集体与个体发展目标的不统一,将会造成集体荣誉感缺失,管理涣散,削弱班级凝聚力。

2.2 班级干部的作用有限

大学班级管理依靠辅导员是远远不够的。一支优秀的班级干部队伍是班级管理的灵魂,他们来源于普通同学,且言行举止及个人素质相对优秀,有能力胜任班级干部的工作。班级干部的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良好班风的形成和全班同学的发展方向。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班级干部队伍的产生和培养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首先,缺乏清晰明确的选拔机制。班级干部的推举通常由班级管理者凭借与学生的私交或者第一印象直接任命,缺乏对学生清晰深入的了解,具有盲目性。其次,学生干部个人能力有待提升。个人素质及能力较弱的班级干部对于学生而言说服力弱,难以服众;有些学生干部对自身要求过低,存在无法胜任学生干部工作,甚至带头违反学校纪律的情况。第三,学生干部责任感有待培养。班级干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往往存在“三分钟热度”,缺乏责任心和持续性,主观能动性较差,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不利于班级持续发展。

2.3 学生普遍缺乏归属感

归属感是学生身处班级之中,深刻感受到自己是集体活动中的一部分的感觉,代表学生在学校环境中被他人接受与尊重、包容和鼓励,归属感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甚至未来生活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大学班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位同学的家庭背景和生长环境均有差异,甚至他们的方言、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均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而不尽相同,入学之初,很难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加上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90后”,他们个性张扬、关注自我、崇尚独立,面对周围与自己处于不同生长环境的同学,共同话题减少,矛盾却层出不穷。再者当今社会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多样化,学生会选择使用网络,利用微信、微博等媒介与外界联系,同学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学校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参与性较低,积极性不高,导致活动收效甚微,影响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

2.4 现行管理方式无法发挥学生主人翁精神

目前大学班级管理仍然沿用“命令式”的管理方式,辅导员将任务委派至班委,班委按照辅导员的要求组织班级学生开展活动并将活动效果及时反馈。这种管理方式无法提高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且与大学生主人翁意识相悖,自然使学生对班级管理和组织产生一定的叛离情绪,不利于班级凝聚力建设。

2.5 班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冷淡

在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圈并非班级内部,而是以宿舍为单位。宿舍是大学生在班级层面下活动更频繁的一级单位,大学的住宿制度客观上影响了学生对于交流对象的选择和交往范围的界定,出现了以寝室为单位的“小团体”,对班级的概念反而相对淡漠。学生更多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活动,同宿舍的同学每天同进同出,关系自然密切,潜意识中会把其他同学视作 “外人”,相互之间因为居住分散使得空间距离加大,难以深入了解形成友谊,分散了同班同学之间的相关联系,不论日常学习还是集体活动,均以寝室为单位各自组织,互不打扰。然而就算身处同一宿舍,也会因为作息时间的不一致产生相应的矛盾,同时宿舍内部交流与宿舍文化建设也相对减少,这加剧了班级整体的凝聚力下降和班级建设相关问题的产生[2]。

3 改善班级凝聚力的对策

3.1 确立集体奋斗目标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一个朝气蓬勃的班集应有集体的奋斗目标,这是班级的理想,更是班级发展的方向。在订立集体奋斗目标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制定阶段性目标;通过近期、中期、远期目标相结合的方式,逐步产生梯次激励效应;第二,结合实际制定目标;在订立目标时应该结合班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定符合本时期的阶段培养方案。第三,兼顾个体目标的实现;缺少个体目标的集体目标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实现的可能,集体的目标只有源于个体目标,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实现目标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自身目标。

学生也在为集体目标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分享到集体的欢乐与幸福,体验到班级存在的意义,寻找到自我归属。这样的过程就是培养和形成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的过程,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是提高班级凝聚力不可缺少的环节。

3.2 创建班级共同认可文化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在大学四年期间内被全班同学认同的理念,引导班级同学的行为方式,创建班级共同认可的班级文化对提高班级凝聚力产生强烈的推动作用。班级文化建设可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统一的班级标识。例如号召全体同学集思广益,确立班级统一的Logo、班服、班旗、口号等,这一系列班级文化标识确立的过程也是学生归属感形成的过程,这样的班级活动能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收获了集体对个人的肯定和认同。

第二,加强班级制度建设。一个优秀的班级管理模式应该以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为基础。“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凝聚力的产生必须有制度作为保障,例如,班级例会制度、班委例会制度、学生行为规范制度、班级考勤制度、宿舍管理制度、班费管理制度等,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培养其“心中有集体”的观念,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同时在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展现班级风貌,形成良好班风。

第三,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大学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在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班级建设管理过程中,多向班级同学宣扬集体主义精神,强调集体的力量,让其认识到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无法凌驾于集体之上,同时,集体能给予个人发展强有力的支持与帮助,从而实现个人目标。集体主义价值观一旦形成,学生会自动自发的团结在一起,一改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

3.3 组织开展班级集体活动

开展集体活动是提高班级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性格特点和长处投身活动过程的某一方面,锻炼个人能力的同时为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班级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平台,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开阔视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密切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营造出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班级活动必须有新鲜感,才能吸引学生参加,辅导员可以多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其自己做主,积极出谋划策,发挥创新精神,也可结合社会时事、流行时尚和学生特点,借鉴大众传播媒体中的一些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3]。

3.4 加强班级干部队伍建设

班级干部是班集体成员中的核心力量,班级干部的能动性、责任心、工作态度及工作能力均对班级凝聚力的建立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严格建立并执行班级干部管理制度,通过采用干部责任制、干部例会制、班长定期汇报制及干部意见箱等方法,在班级内部发扬民主集中制。班级干部起到充分的表率带头作用的同时,班级其他成员在配合班级干部管理的同时发挥监督作用[4]。

3.5 积极利用社交媒体搭建班级网络新平台

利用网络载体搭建班级虚拟互动平台,如:飞信、qq、微信、微博等。主要有以下作用:第一,可以保持信息发布渠道畅通,让同学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及时知晓班级最新动态和活动消息,学生学习生活中时间与空间相对分散的问题迎刃而解;第二,给学生情感交流提供平台,班级同学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学习心得、思想动态,供同学相互交流与借鉴,增进感情;第三,在班级民主意见的征集和决策公示方面,影响班级发展的重大决策均可借助网络平台,号召全体同学直抒胸臆,表达观点,确保决策制定的民主基础。所有的班级管理的相关材料和具体内容都可在平台上公示,确保班级所有成员都能了解班级的动态和参与各项决策的制定。

3.6 加强辅导员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辅导员是学生跨入大学校门接触的第一位老师,也是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生活始终,给予指导和帮助最多的一位老师。辅导员的引导是班级凝聚力重要影响因素。

大学辅导员往往身兼数职,在班级管理和学生工作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难免顾此失彼,对班级的情况缺乏全盘的了解和有效的掌控,长此以往,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培养。作为辅导员应经常与同学谈心,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教育,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成绩不理想等情况特殊的学生,更应给予充分关注,随时掌握相关情况,同时辅导员在处理班级日常工作的时候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得到学生的尊重[5]。

4 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任重道远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班级凝聚力建设,说到底就是团队建设,要让组织内的每位成员树立并培养团队精神,让全班同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共同度过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一个优秀的班级,必定是一个团结的班级:在思想上,班集体成员间的态度和行为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班级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个人身心全面健康成长;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扶持,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减少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在日常活动方面,学生积极组织并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其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自身人格的塑造,同时贯彻大学教育“教书育人”的本质。

高校对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班级是学生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基层组织,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基本环境,班级环境对于学校的校风、班级的班风、学生的学风的培养与树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作为班级的建设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其对于班级凝聚力的建设,不仅影响到到优良校风建设和传承,更是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自我全面成长的一项重大工程,打造一个具有凝聚力的优秀集体绝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磨合,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

[1]蒯义峰,蔡丹.班级活动提升班级凝聚力的作用机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24(6):9-11.

[2]刘西华,秦承涛.高校毕业班凝聚力提升的有效途径[J].科技视界,2013(34):181-182.

[3]李建华,张晓雯.高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50):267-268.

[4]万东方.浅析高校班级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太原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89-90.

[5]徐敏.高校大学生班级凝聚力建设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13,30(4):100-102.

猜你喜欢

凝聚力集体辅导员
我为集体献一计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警犬集体过生日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