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人计划”述评

2015-08-15李坤秀

科技视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千人计划计划人才

李坤秀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415)

0 引言

2008年12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中办发[2008]25号)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等文件,即“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此项计划对于我国各省市县区级等地方层次引进人才计划起到示范作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1 实施背景和意义

海外人才在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中以留学归国人才为主体。新中国成立之初,以邓稼先、钱学森等海外留学科学家为代表的毅然回国,为建国之初的工业、教育和国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当前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的30%是留学回国人员。吸引海外人才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强大本国人才队伍的普遍做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突破国内技术瓶颈,提升科技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路径。在央企、大学、科研机构、部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海外人才创业基地,集聚一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促使我国科研、自主创新和技术开发实力的大幅度提升。“千人计划”的战略实施有利于全国各地方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配套措施使得他们安心工作,做出应有的业绩和贡献。

2 实施“千人计划”的战略性

战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导向作用。明确“千人计划”的战略性是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优势的重要途径,引领着“千人计划”的实施方向。

是一个国家级人才引进战略。是一项旨在加强国内外学术和科研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举措。主要是围绕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一个事物的战略性表现在长期性、方向性、全局性、预见性、谋略性。

“千人计划”的长期性表现在时间上从2008年开始,在5—10年的时间,引进各领域高端人才2000左右,把引进海外高级人才计划作为一项方针长期执行,避免中途停止;方向性表现在全国重点学科、实验室、中央企业、国有金融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引进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的领军人才;全局性表现在专门成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负责组织、统筹、协调,工作小组的组成单位包括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教育部、外交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

相较与部级、地方省市区县级人才计划,如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科院的“百人计划”,湖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武汉市“黄鹤英才计划”,武汉市新洲区“问津人才工程”等都具有明显的地域限制,主要靠地方投入,在全国范围不会产生的影响力。而“千人计划”是在多部门、分层次、全国范围内实施,其规格、力度和影响力远非其他人才引进计划可比,国家赋予了高荣誉和高优待,同时也赋予了更高的国家和社会责任,属于真正的国家战略级别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

3 明确“千人计划”的人才招聘标准

人才招聘是“千人计划”的重要环节,能否遴选出适当的人才,事关“千人计划”政策的成败。“千人计划”并不是简单的引进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员,而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应聘人员应是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原则上年龄不超过55岁,每年在国内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还要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在国外高校、科研院所具有教授职务的;在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和企业担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或有3年以上中高层管理经验;具有海外创业经历,了解产业和国际规则、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核心技术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市场潜力并进行产业化生产,自有资金(含技术入股)占创业投资的50%以上等其他国家急需紧缺的高级创业人才。

而对于尚不符合“千人计划”条件,但希望回国工作的各层次海外归国人员,可以试用其他人才引进计划,如中科院的“百人计划”、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其他部级、各省、市的人才引进计划。

4 制定“千人计划”的人才激励措施

激励机制是对引进人才最具吸引力的因素,事关吸纳高层次人才的成效。“千人计划”的人才激励包括引进人员的薪资待遇、配套措施等标准。

如可不受户籍所在地限制,选择在国内任一城市落户;中央财政给予每人100万元人民币且免征个人所得税的一次性补助;5年的住房、伙食补贴等,并予以税前扣除政策;对作出突出贡献人员的可采用期权、股权等长期的激励方式。为解决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也有良好的配套措施。引进人员的配偶由用人单位安排工作或发放生活补贴,子女就学按本人意愿由有关部门解决。

国家的“千人计划”人才激励措施是国家级较高级别的标准,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5 完善“千人计划”政策的建议

从人力资源的视角看,要实现“千人计划”政策的实施目标与效果,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千人计划”政策,既要使前期和后续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对“千人计划”充满信心,也要符合国家利益。

5.1 人才引进应坚持多元化、复合型

国家需要教育型、科研型、高级管理型、专业技术型、创业型等各种类型多元化以及复合型人才,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目前国家人才引进较单一,倾向于新兴科技、金融企业等热门行业,整个国家的发展还需要社会人文环境的改善,应重视人文社科、交叉学科等领域的人才。

5.2 “千人计划”政策要保持一致性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受到的激励、待遇等是一致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千人计划”尽量不要出现大的变动,保持相对一致,保证引进人才对“千人计划”政策的信心;保证中央与地方政策的一致性。在中央出台了“千人计划”政策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地级市、区县可以结合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地方人才引进政策。

5.3 应加大团队的引进力度

“千人计划”只强调个人的引进,而忽略了团队的建设,这也是中国文化历来已久的症结,国外很多科研、创业、管理等大多是团队合作。可以引进团队,培养合作的土壤和文化,给予引进人才一定的人事权,以产生“滚雪球效应”,起到引进一个人,带回一批人的良好局面,形成规模化效应,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国家人力资源引进的时间和精力。

5.4 提供适合的工作科研环境条件

“千人计划”所引进的人才除了的名誉和待遇外,更需要用人单位在事业平台、条件保障、团队配备、启动经费等各方面的支持,加大配套支撑力度,从而能够充分地发挥才能,高效率、安心工作,积极奉献。不但是对人才的尊重,也是对国家利益的回报。

总之,“千人计划”吹响了中央层面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号角,这是一项长期、全局的国家级人力资源开发专项工作,需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循序渐进、宁缺毋滥,更注重实践人才。同时对于海外高级人才加强思想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振兴、人民幸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汪燕,牟眸.实现“千人计划”的乘数效应[J].浙江经济,2012(10).

[2]李宁.“千人计划”政策之我见[J].人力资源,2009(4).

[3]王荷风,李小跃,高宏,谢保军.从“千人计划”人才的引进谈国内高校引人才环境的创建[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0(5).

猜你喜欢

千人计划计划人才
人才云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