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5-08-15曹志宏李瑞江
曹志宏 李瑞江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软件分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21)
随着多网络技术和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革新。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模式已趋近于网络化、虚拟化、个性化。新疆地区的信息技术发展普遍比较滞后,但数字化校园、数字化社区建设已基本上实现了全面覆盖,各种网络培训业也蓬勃兴起,这就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本文就目前新疆地区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法和实施策略。
1 研究背景
近十几年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已经制订了一系列科学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政策、措施、原则,为新疆双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2011年,自治区又提出“十年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十年新疆双语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2]。
近5年来,新疆人才市场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具有什么样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统计发现,企业对劳动力的语言要求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具有较好的日常口头交流能力。
(2)具有较好的行业、专业语言文字能力。
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知识体系更新频繁的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具备良好的口头交流能力、掌握专业通用语言并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或“技术工人”。
结合这两个指标来衡量,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层次和领域一定程度上完全取决于对汉语语言的掌握程度,所以,对信息技术在双语教学的应用研究非常有意义。
2 目前教学效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式,对新入学的少数民族学生(200人)进行了“汉语语言能力调查”(设置了30个问题);对在校二年级学生(140人)进行了“信息技术在专业课学习中应用能力”进行调查(设置了20个问题),调查内容主要从汉语能力和专业课学习两方面进行了问卷设置。
对“成长环境”调查表明:76%的学生来自本民族聚居区,属于纯母语使用区域;22%的学生来自多民族杂散居区域,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统计结果表明98%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早期阶段缺少汉语语言环境,汉语水平较差。
“汉语初学年龄”调查表明:,少数民族学生在早期婴幼儿教育阶段基本使用纯母语语言,入学适龄儿童开始接触汉语,进入义务教育阶段才普遍接触第二语言。
对“学习汉语的目的”调查表明:91%的学生认为汉语语言的学习是因为学校安排了汉语课程;51%的学生认为汉语语言的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拿毕业证;81%的学生认为汉语语言的学习对加强民族团结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58%的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为了在城市生活和工作;73.5%的学生认为学习汉语能丰富业余生活。
对 “能掌握因特网的哪些应用”、“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常常会怎样”、“能用哪些工具进行网络交流”、“对办公软件的使用程度”等问题的调查表明:68%的学生对网络非常熟悉,经常浏览网页进行学习和娱乐,但对办公软件的熟练使用只占到26%,只有22%的学生会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中,大多数的学生不能进行有效检索。
从效果上看,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采用普及模式和目标模式的学生进行对比分析,目标模式下的教学效果显然优于普及模式[3]。通过数据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汉语缺少语言环境。
(2)大多数学生能够实现较好的听能力,但对说能力还有很大的障碍。
(3)汉字的书写存在较大的问题。
(4)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理解、应用的障碍。
3 解决对策
通过对本课题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双语教学的策略,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
双语教学需要信息技术与汉语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汉语教学服务。利用网络的广阔性、交互性、丰富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自主学习动力,积极搭建学生主动参与的平台。
第二,增强视像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学生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信息技术读写能力”,即应该具备运用数字技术、网络通信等技术,能够对信息进行处理、整合、评价以及创造信息的能力。例如,台湾的漫画家蔡志忠,他用漫画对中国古代许多经典文献加以表现,将让人厌倦的文字转化成刺激眼球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第三,切实变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教师的语言教学观念和语言教学方式要完成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自主”,从“班级教学”转向“个性化教学”的转变,采用项目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开展教学。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与学的媒介,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实现情境教学,分组练习,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方式进行变革,不仅丰富学生语言学习方式,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切实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语言能力。
第四,革新考核方式。目前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倦怠”学习现象主要源于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模式。要从根本上解决“倦怠学习”的问题,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改革考核方式,二是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模式。
采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真实情景,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从专业的特点出发,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注重过程性考核,将语言运用能力作为考核重点,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
4 总结
信息技术应用于双语教学中,能整合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到主动学习上来,增强学习自主性,进而获得与内部学习动机高度整合的动机激发状态的过程。
[1]杨改学付道明.教育信息化对民族教育发展影响的前后20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7).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语领导办公室.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解读[J].新疆日报,2012(12).
[3]吴晨燕.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专业课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高教论坛,2010(9).
[4]李波.教育优先发展背景下的西藏双语教育策略研究[J].中国藏学,2012(2).
[5]陈光.试论现代教育技术在新疆高校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1).
[6]戴庆厦.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