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初步研究

2015-08-15

新东方 2015年4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贫困地区精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和深刻阐述,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体系。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扶贫开发重大意义的思想: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太行山区到陇西地区,从鲁甸地震灾区到陕北革命老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我国最贫困的地区,调研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每到一地,习近平都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在阐述扶贫开发工作重大意义时,习近平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审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强调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将消除贫困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是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中的重大战略支点。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从而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习近平强调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在习近平的心中,农民和农村始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习近平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这些重要论述,把扶贫开发提升到关乎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战略位置,深刻阐明了扶贫开发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脱贫致富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贫困问题较突出地区的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领导职责,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领导同志的工作要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习近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带领宁德人民与贫困做斗争,使得这个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唯一沿海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实现重大突破。在繁忙公务之余,习近平还撰写了《摆脱贫困》一书,为全国扶贫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遵循。

二、扶贫开发工作目标的思想: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习近平明确提出了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的工作目标。他强调,“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握时间节点,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对于如何理解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国务院扶贫办提出了具体的落实指标,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习近平特别关心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扶贫开发工作。2015年1月,习近平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指出,“必须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2015年2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这就是我常说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涵义。”2015年3月,在参加全国人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习近平明确提出,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习近平提出的“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奋斗目标,是一个十分明确、十分艰巨的扶贫开发工作目标,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三、扶贫开发基本方法的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务求取得实效

一是发展扶贫。习近平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这就是说,贫困地区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优势特色、产业基础、区域政策等条件,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尽快填上有自身特色、有资源基础的产业空白,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要及时调整完善产业发展政策,鼓励贫困地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农户在特色产业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要加强贫困地区水、电、路、气、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强调发展的同时,习近平还明确指出,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一样,都要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这就需要注重把扶贫开发与做好“三农”工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开展教育扶贫等结合起来,把做好顶层设计与加强基层探索结合起来,不断完善有利于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加快发展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二是精准扶贫。习近平明确要求,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而要切实做到总书记要求的精准扶贫,就必须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习近平强调,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习近平要求,扶贫要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必须充分认识到,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体系中的重大创新,是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要一家一户摸清贫困底数,分析致贫原因,研究脱贫途径,制定帮扶措施;要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三是教育扶贫。拔掉贫困的根子,是习近平最为关注的扶贫方法之一。习近平突出强调教育扶贫,认为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必须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对贫困地区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采取发放贴息贷款或生活补助等方式,通过二到三年职业教育,使其掌握一门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切实拔掉穷根;必须推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计生安民,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

四是环境扶贫。习近平一再强调扶贫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这就是要把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积极探索有利于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探索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的新路子,保护好贫困地区永续发展的本钱。特别是要加大对近300个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贫困县扶持力度,实施开发搬迁过程,加大人口向对口帮扶地区转移力度,实现扶贫与生态建设的双赢。

五是综合施策。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习近平对改善贫困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实扶贫开发政策、金融支持、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驻村扶贫工作队、新农村建设和人口较少民族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等问题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因此,必须牢固树立抓扶贫就是惠民生、建小康的理念,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公共财政向贫困地区倾斜,公共设施向贫困地区延伸,公共服务向贫困地区覆盖,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贫困地区老百姓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

四、扶贫开发动力机制的思想: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唯有内外结合才能加快发展

扶贫开发依靠谁、为了谁,由谁来领导,这些问题都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在扶贫开发的动力机制上,习近平强调了内源性扶贫、内外结合促进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早在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期间,习近平就多次强调“扶贫先扶志”的重要性。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明确指出,“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宁德扶贫开发的实践告诉人们,与贫困比起来,更可怕的是思想贫乏、没有志气,是穷自在、等靠要。扶贫先要在思想根源上想办法下功夫,要树立摆脱贫困的勇气和撕掉贫穷标签的志气。相信水滴石穿的道理,只要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一定能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夺取扶贫开发的胜利。

习近平明确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学习领会习近平这些重要论述,可以这样说,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是否具备了内生发展动力,是检验扶贫开发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标志。只有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贫困人口才算真正脱贫。

在强调内生动力的同时,习近平高度重视扶贫开发机制的创新。习近平强调,党和国家要把抓好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任务,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心无旁骛、聚精会神抓好这项工作,团结带领广大群众通过顽强奋斗早日改变面貌。习近平强调,要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要多到农村地区去,多到贫困地区去,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真实惠。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真扶贫、扶真贫,切实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

为了调动县乡干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我国贫困地区政绩考核偏重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弊端,习近平强调,要改革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特别是考核机制,“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这表明,扶贫攻坚要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并运用好更加协调、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扶贫开发新体制新机制,不断提升扶贫开发效果。特别是要改革考核方式,对贫困县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建立减贫摘帽激励机制,对提前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乡,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建立问责机制,对连续几年扶贫绩效考评结果排位靠后、工作严重滞后的责任人进行约谈或岗位调整。通过考核机制的转换,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和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刘永富.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攻坚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4-04-09.

[5]中共云南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J].求是,2015(7).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贫困地区精准
比亚迪集团扶贫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精准的打铁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