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妙手 大医精诚——记省劳动模范、大同市十佳医生、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副主任王雅丽
2015-08-15刘月琴贺文生
□ 刘月琴 贺文生
有一个信念让她选择坚持;有一份操守让她默默奉献;有一股力量让她二十五年如一日情系患者、爱洒病房……二十五年风雨兼程,她怀着一颗救死扶伤的爱心,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从一个年轻稚气的小姑娘成长为一名严谨的学术带头人,用自己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无数危重病人,赢得了患者的尊重和爱戴,她就是省劳动模范、大同市十佳医生、山西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副主任王雅丽——一位从事消化科工作25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一声“谢谢”令我十分满足
“你怎么这么忙?”这是记者见到王雅丽说的第一句话,从预约采访到最后见面,着实有些波折。“因为这位王大夫实在很难约”,专家坐诊,病房巡查,开会学习,做检查,动手术,她的时间被排得满满的,用王雅丽同事的话来说,“她每天都是早到晚退”。
怀着对医学工作的热爱,王雅丽于1991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白衣战士。从业以来,她始终把医疗工作放在自己生活和生命的第一位,二十几年始终如一日,为了工作放弃休息,只要医院和患者需要,随时都会出现在工作岗位上。
记者发现,出专家门诊时,王雅丽每次都是提前半小时上班,中午还常常加班到1点左右。为方便远道而来的患者早点看完病当日返回家中,她中午仅在单位匆匆吃个盒饭,就又提前上岗了,每日接诊上百名患者。面对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她从来都是认真耐心地对待每一名患者,没有对一位患者交代不清楚,没有对一位患者态度不友好。王雅丽回忆说:“几年前有一次看病到下班的时间了,我已经卸号了,但是还是有人进来看病,我告诉他说明天再来吧,当时这位大爷的表情就很难过,他告诉我说他是从县里来的,看完病想当天就回去,听完大爷说的,我二话没说立马重新接诊。”就是从那时开始,王雅丽决定每次都提前出诊,并且来多少病人就看多少病人。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她始终坚持以病患为先,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为病人考虑,对病人关怀备至。只要病人有疑问,她总是耐心、细致、详尽地予以解答,让病人安心。即便有些难以沟通的患者和家属,只要一经她诊治,都会变得“服服帖帖”,对她充满信任。许多病人看到她,都会由衷地说“王主任,您辛苦了”;当她为没能挽救患者的生命而悲伤时,家属甚至会反过来安慰她说“谢谢,您已经尽力了”。有同事征询她与病人相处的技巧,她总是笑着说,“如果病人是你的亲属,你会怎么做?只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站在他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来采取诊疗措施,他们会不理解我们吗?我相信病人都是通情达理的。”
“病人们做完手术还能休息几天呢,我这个当医生的生病手术后立马就上班了”,王雅丽玩笑着说道。其实就在月前,王雅丽刚做完乳腺手术,按照护理要求她应该休养一周,结果她第二天就投入了工作。当时有一个复杂肠型肠镜手术,在其他人束手无措时,王雅丽毅然接棒。最后病人肠镜成功了,她的伤口却由于用力过大撕开了,一边操作一边忍受着剧烈的疼痛。工作结束后,脸上淌满了豆大的汗珠。王雅丽说,每每听到患者真诚地说声“谢谢”,她的心里就十分满足了。
一颗爱心使我永不放弃
王雅丽常说:作为医生,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一切病人,无论高低贵贱,尊重生命、敬重百姓是医护工作者最基本的品质。她正是抱着这样的情怀而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几年前,王雅丽遇到了一位姓张的农民小伙儿,以前被诊断为克隆病,由于长期误诊,他的病情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愈演愈烈,严重的腹痛腹泻使这个30多岁的青年人丧失了劳动力,缠绵的病情使他的家庭一贫如洗。眼看着小伙子就要放弃治疗,王雅丽心急如焚,“我的良知和医生的天职使我无论如何不能也不想放弃这位患者,我一直在想办法,后来我和红十字会取得了联系,他们建议小伙子与‘艾迪莎红十字工程’联系,我便给他准备资料,多方奔走努力,终于为他获得了一年的药物资助。”而就是这次帮助使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并奇迹般活了下来,一年后还获得了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后来,这位病人康复后,特意回来感谢王雅丽。
不仅如此,为了帮助更多的患者,王雅丽还潜心研究临床上的各种难题,不断挑战各类高难度手术,用20多年累积的理论知识、临床经验和精湛技术,让许许多多的患者重获健康。2009年8月,120急救车送来一位85岁高龄的患者,诊断为重症急性胆管炎,感染性休克,生命垂危。在常规治疗手段无效的情况下,唯一的希望就是尽快施行十二指肠镜下的胆道微创手术,尽快打通堵塞的胆管,控制炎症进一步发展。然而患者的高龄和病情的危重,使手术的风险大大增加,家属却必须得到手术一定成功的保证后才肯签字。在这个每一分钟都关乎病人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王雅丽毅然挑起了重任,凭借高超的医术,在气管插管的情况下成功地在胆道内放置了引流管。然而由于病人的胆管内充满结石,细小的石头不断下滑堵住管道,眼看着前功尽弃,王雅丽不顾疲惫用针筒一管一管反复冲洗,最终使胆道通畅。那次手术,她连续抢救了12个小时。当患者最后康复出院时,家属由衷地对她说:“王主任,您是我见过的最有魄力、技术最高超、医德最好的医生,我们全家永远铭记您的救命之恩。”
其实,这样的事例发生过很多次,一个又一个危重患者在王雅丽的精心治疗下转危为安。一切为病人,一心为病人,这一份最真最纯的信念,这一颗热烈执着的心,让每一位医者感动,让每一位患者感激。正如《医者仁心》里的一句话:“有两件事情,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就是这份良知,这份道德准则,让王雅丽更加爱护生命,不愿意放弃每一位病患。
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国家近两年来大力扶持基层医院,力图提高这些医院的医疗水平,以方便百姓就近看病。这里的扶持不仅仅是设备上的支持,还包含了技术上的扶持,根据领导安排,大同县医院就是王雅丽的帮扶对象。但由于她在本单位的工作已是满负荷了,要帮助大同县医院就只能抽出休息时间——星期日。在这一天的时间里,王雅丽不仅要对这里的医生做技术指导,还时常为当地病人做手术。这样一干就是半年多,王雅丽没有领过一分钱的报酬,甚至没有吃过这里的一顿饭。
一份理解让我感念家人
从当医生的第一天起,王雅丽就把当一名让病人信赖的好医生作为毕生的追求。因此,在她从医二十五年的工作词典里,始终没有“休息”两字,用她的话来说,工作就应该“忘我”。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神圣职责。每个人都有家庭,但是对王雅丽来说,她亏欠家庭和家人的实在太多。在交谈中,王雅丽笑着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初生孩子休完产假后,她就立马回来上班了,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带。由于她工作实在是太忙了,无法按时下班回家,家里的长辈难免有些怨言,后来,长辈亲自来医院暗访,了解到王雅丽的实际工作量之后,表示了理解。王雅丽说:“如果没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是干不下去的。”
由于某些原因,王雅丽的孩子就读于太原某高中,在儿子参加高考这样重大的时刻,因工作原因,她没能去太原陪孩子考试。在其他考生父母守候在考场门外的时候,她这个母亲却依然穿梭在病房、门诊、胃肠镜室,甚至只能和孩子进行一次简短的通话。当孩子非常难过委屈时,她告诉儿子:“妈妈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选择了一生的付出与责任。”王雅丽说:“在和孩子相处的这几年里,我都顾不上给孩子做一顿饭,由于太忙了,我也顾不上做饭,所以我都不会做饭。”这虽然是句玩笑话,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称职医生的无私付出。王雅丽是姥姥一手养育长大的,当姥姥重病在床时,王雅丽仍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照顾救治着病人。老人家去世前,王雅丽去北京出差,老人弥留之际和身边的每一位亲人告别,最后拉着王雅丽爱人的手只流泪却不说话,眼里是无尽的期盼与牵挂。
一年到头,王雅丽很少休节假日。每天除正常上班时间工作外,还要加班加点,经常工作到晚上8点钟以后才能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有时三更半夜,医院要求她来院抢救病人,她都毫不犹豫,每叫必到,并能出色完成抢救任务。有时夜半更深,患者点名叫她来院为之诊疗,她从不推拖,不管是几点她都迅速到达医院,救治患者,患者病情平稳后才休息。难怪她的家人说:“家,对她来说像是‘旅馆’或者是路边饭铺。”但是她从来没有一声怨言,更没向领导要求过一分加班费。因此,有人说她工作一年相当于别人工作二年。
有一种力量,看似无形,却感天动地;有一种奉献,默然无声,却丰碑永存。这力量就是爱的力量,这奉献就是爱的奉献。王雅丽以为民造福的无疆大爱生动诠释了这种力量,以为院树碑的无限忠诚真情演绎了这种奉献。在她的影响下,全科爱岗敬业蔚然成风。从医二十五年来,王雅丽始终把“救死扶伤,视病人为亲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座右铭,坚持崇尚医德,视患者如亲人,坚持用“爱心、细心、耐心”,满腔热忱地为患者提供体贴周到的服务,做到“身入+心入”,帮助病人解除身心痛苦,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与赞扬,受到领导、同事、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她不仅多次获得医院的先进个人和医德医风先进工作者称号,还在2012年光荣地当选为大同市人大代表,2014年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大同市十佳医生,并被山西医科大学聘任为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此外,她还取得了多项学术成果,不仅创造了上百万元的经济价值,更为医院获得了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